《有多重》教学设计
说明:请根据所学课程中涉及到的核心信息技术,选择相应的学科知识单元,设计初步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应用到课程中的核心技术一项或多项,并写清楚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环节和作用。
设计选题名称
有多重
设计者
学段、年级
三年级下册
学科
数学
执教者
所属单位
课时
1
是否申报优秀成果
应用信息技术类别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一、教材内容分析、选题原因,尤其要讲清楚使用相关信息技术的原因。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45、46页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先从认识千克开始,在感受1千克有多重的基础上,再认识克这个很小的质量单位。通过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称一称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领悟质量单位,通过多媒体对物体的直观呈现学生对质量单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难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亲身体验1千克和1克各有多重。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简单的换算。
基于以下理由,本节课选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融合。
二、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对质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它们的进率关系。在选取质量单位的问题上,学生还不能从需要和方便的角度去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知道“1千 克=1000克” ,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了解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能根据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质量 单位。
3、能运用千克和克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质量单位 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所属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称的认识,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通过课件PPT展示各种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不同的称及其作用。学生通过对物体的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称一称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通过多媒体对物体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六、课程涉及到的信息技术资源、软件、网站和相关学习支架
教学环境:微格教室
教学准备:
教:1. 教学课件PPT。
2. 电子秤、天平、4个苹果、一分钱等。
学: 书包、本子。
教学资源: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诊断性题目。
七、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
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
(3分钟)
老师想玩一个游戏,想请两个同学(一胖一瘦)帮忙你们愿意吗?
2. 现在请他们互相抱起对方10次,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好吗?。
1.举手回答。
2.这样不公平(引出有关轻重的问题)。
二
合作研究,
解决问题
(25分钟)
1.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 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2、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
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称物体的质量要用到质量位,你们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吗?
3.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 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钱、几个回形针?? 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 3 分 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 母 g 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 1 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 1 克的物品拿出来, 比如一枚 2 分的硬币, 放在手里掂一掂, 感觉一下 1 克, 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 1 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 1 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粒大 米的质量大约是 1 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 1 克???猜完之后再 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 3~4 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 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4.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 1000 多克 甚至 2000 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 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 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 kg 表示。(师边说板书: 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 500 克,两袋盐就是 1 千克。一袋 牛奶是 250 克,4 袋牛奶也是 1 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 4 袋牛奶,感受一下 1 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 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 1 公斤,也就是 2 斤。那么在 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 1 千克?
(4)拎一拎。 师: 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 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 有的把书包称一称 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5、. 教学 1 千克=1000 克。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 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多少克才是 1 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1.认识称。
(1)集体回答。
(2)指名回答,。
(3)举手回答。
2.引出重量单位:
(1)举手回答。
3、认识克
(1)(1)称一称
(2)说一说
(3)掂一掂。
(4)找一找。
(5)猜一猜。
(6)估一估。
4.认识千克。
掂一掂
找一找
拎一拎
(4)说一说
5、称一称
课件出示。
保持屏幕。
课件出现重量单位。
课件出示天平克的重量。
保持屏幕。
课件出示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保持屏幕。
课件出示1000克油的重量
三
巩固练习
拓展学习
(6分钟)
6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 46 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 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 2 小题生自己做。
(3). 教科书第 46 页“练一练”的第 3 题。回顾单位转化的方法。进一步掌握质量单位的转化。
(4) 教科书第 46 页第 5 题。 1 千克的棉花和 1 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7.今天有什么收获?
1.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举手回答。回顾单位转化的方法
3、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四
学习效果
课堂检测
练 一 练: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个苹果重约200( )
2、深圳地王大厦高384( )
3、一部动画片时长约70( )
4、小明体重约35( )
5、一支铅笔重约22( )
6、一只鸭重约2( )
二、填一填
7000克=( )千克
50米=( )分米
( )千克=30000克
40千克=( )克
( )厘米=6分米
2日=( )小时
学生独立完成
八、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的情况(过程、活动或相关作品描述)
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称的认识,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通过课件PPT展示各种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不同的称及其作用,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对物体的掂一掂、说一说、找一找、称一称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通过多媒体对物体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九、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教学效果(真实的或预期的)、教学反思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生动活泼、新颖有趣、扎实有效的课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获得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本节课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较好发挥了信息技术的最佳优势:一是省去了繁琐的教学具准备;二是节省了操作、验证所需要的时间;三是提高了设计的效率;四是向全体学生及时反馈展示学生个体的学习成果。这些优势使得课堂教学直观、生动、轻松、高效, 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积极;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得到较好弥补,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
课件13张PPT。北师大版 三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千克、克、吨1千克=1000克1kg=1000g1.填一填。这个鸡蛋重
( )克这个西瓜重
( )千克笑笑体重是
( )千克100525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260( )克400( )克10( )千克2( )千克3.填一填。3千克=( )克30004000克=( )千克8000克=( )千克484.称一称,填一填。5.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说
说你是怎么想的?6.看一看,猜一猜。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