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本课分析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则揭开了明朝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方面的面纱,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科技名著”,介绍了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内容;第二目是“明长城和北京城”,讲述了明长城修建的目的及概况、北京城的修建及组成;第三目是“小说和艺术”,介绍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内容,还介绍了明朝的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明朝的科技、建筑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特别是对文化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书目。如何在学生已经了解的基础上加以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通过列表归纳的方式,把基础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知识归纳的能力。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
2.了解明朝小说和艺术的著名作品及成书年代。
史料实证
通过对紫禁城和明北京城的布局等探究,分析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历史解释
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家国情怀
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帮助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教学重点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明长城和北京城。
3.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教学难点
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课前准备
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课因为属于文化范围,故需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培养其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其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本草纲目》书影
[教师讲述]《本草纲目》是明朝科学家李时珍写的一本科技巨著,是明朝时期出现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的代表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 科技名著(展示)
[活动探究1]分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明代科技名著”表格。
巨著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 纲目》 ? 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 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巨著 作者 内容 地位
《 ? 》? 宋应星 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 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 ”?
《农政 全书》 ? 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巨著 作者 内容 地位
《本草 纲目》 李时珍 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 开物》 宋应星 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 全书》 徐光启 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表格,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可以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调动学习情绪,从而主动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
[展示图片]李时珍、宋应星和徐光启
[提出问题]分别写出三个科学家编著的科技巨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李时珍《本草纲目》。
学生2:宋应星《天工开物》。
学生3:徐光启《农政全书》。
[展示图片]
[教师总结]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记录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第二目 明长城和北京城(展示)
[展示图片]
明长城
[提出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是什么?它的起止点在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学生2: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提出问题]明朝修筑长城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设计意图: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预习,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提出问题]比较秦长城和明长城
秦长城 明长城
目的
起止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秦长城 明长城
目的 抵御匈奴的南侵 为了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
起止点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展示图片]
明北京城
[教师讲述]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宫城即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即今天的故宫。
[展示图片]
故宫
天坛
[教师讲述]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余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殿宇近9 000间,是当时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第三目 小说和艺术(展示)
[活动探究2]分组探究
书名 作者 特点
《三国志通 俗演义》 ? 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 的强烈愿望?
《水浒传》 ? 描写了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西游记》 ? 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刻画了孙悟空的 、 、 的特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书名 作者 特点
《三国 演义》 罗贯中 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水浒传》 施耐庵 描写了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洗练明快,生动传神
书名 作者 特 点
《西游记》 吴承恩 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刻画了孙悟空的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特点
[展示图片]
《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提出问题]明代艺术的代表作的基本概况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展示图片]
《牡丹亭》
[教师讲述]《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明清的科学技术、建筑以及小说和艺术,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
板书设计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1.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二、雄伟建筑
1.明长城
2.北京城
三、小说和艺术
1.罗贯中和《三国志通俗演义》
2.施耐庵和《水浒传》
3.吴承恩和《西游记》
4.汤显祖和《牡丹亭》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围绕设定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学习的是明朝的科技、建筑、小说和艺术,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格归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