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8 11:1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课分析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历史教材中经济方面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介绍了清朝初期农业发展的概况;第二目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讲述了清朝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第三目是“人口的增长”,介绍了清朝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的内容。三个子目的安排,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人口的增长方面体现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但经济方面的知识比较难理解,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似懂非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用语言和资料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史实。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
2.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
1.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历史解释
理解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唯物史观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课前准备
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课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故需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讲述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朝前期的经济发展状况。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耕织图》(局部)
[提出问题]《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璹所作,这一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说明中国古代是农业文明为主,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命脉。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利用《耕织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本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展示)
[提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学生2:他们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提出问题]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哪些?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活动探究1]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和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学生2: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来,激起学习历史的兴趣。)
[展示图片]

清代开荒执照
[教师补充]清朝开荒执照的发放,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清朝是如何鼓励垦荒的。
第二目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展示)
[展示图片]


清代纺织图
[教师讲解]从清代纺织图可以看出,清代纺织业比较发达,纺织的工序比较细。
[教师讲述]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提出问题]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具体表现如何?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学生2: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 人。
[展示图片]

《盛世滋生图》(局部)

《前门街市图》(局部)
[教师讲述]《盛世滋生图》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前门街市图》描绘了乾隆时期,京城前门大街两旁店铺林立的景象,两幅图都体现了清朝商业繁荣。
[提出问题]清朝前期商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水运发达。
[活动探究2]知识抢答:清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学生2: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和徽商。
第三目 人口的增长(展示)
[活动探究3]展示材料,分组讨论。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和王戎笙著《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记载,顺治十八年全国人口约1 920万,康熙五十年约10 000万,乾隆二十七年约20 000万,乾隆五十九年约31 000万。
材料二 (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9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潮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7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从顺治时期,到康熙、乾隆时期,我国的人口迅速增长。
学生2: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人地矛盾尖锐。
学生3:反映了乾隆时期普遍出现了“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增长,大量人口无地可耕,盲目开荒。
[提出问题]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学生2: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教师补充]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入,造成人口高速增长;大量人口过剩必然导致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也是对我们今天经济发展的启示。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商业也因此而空前繁荣,出现了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帮。经济的发展导致人口的增长,这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又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2.表现:(1)耕地面积扩大
(2)兴修水利
(3)粮食产量提高
(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3.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2.商业的繁荣:各级商业市场的繁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表现: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1/3
3.影响:推动经济发展,导致人口问题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围绕设定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充分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的学习经济发展内容,学生可能对人口问题比较感兴趣,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育策略,注意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