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本课分析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中关于文学艺术的内容。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子目内容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文化的繁荣。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为基础的。我们学习清朝前期文学艺术,是以了解清朝前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的。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四大古典名著有所了解,特别是对《红楼梦》,想进行更深一层的了解。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清朝前期小说创作取得了空前成就。
2.了解昆曲和京剧艺术的产生时间和发展概况。
史料实证
通过交流,了解《红楼梦》主要内容,明确它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历史解释
了解清朝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点和造诣;掌握清朝昆曲与京剧艺术的繁荣的基本史实。
唯物史观
帮助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和戏曲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古典小说艺术成就很高,但其中也有宣传迷信的消极成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教学难点
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以及鉴赏文艺作品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本课因为是文学艺术的内容,故需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两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帮助学生归纳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87版《红楼梦》剧照
[教师讲述]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
(设计意图:借经典的电视剧《红楼梦》的图片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 《红楼梦》(展示)
[提出问题]《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曹雪芹。
[展示图片]
曹雪芹像
[教师讲述]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关外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展示图片]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邮票图样
[提出问题]《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哪十二个?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教师总结]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提出问题]《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兴衰变化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因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活动探究]分组讨论
材料一 《红楼梦》起于梦,结于梦,表面写梦,实际并非写梦,这也正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楼梦》起于哪一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1)“起于梦”是指第一回甄士隐梦见道士和尚说木石前盟,并在梦中得见通灵宝玉。
(2)《红楼梦》是对封建社会进行全面批判的著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全书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但却严谨清晰,脉络分明,语言精练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于个性,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水平。《红楼梦》因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把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高峰。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材料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以便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第二目 昆曲与京剧艺术(展示)
[展示图片]昆曲脸谱
[提出问题]昆曲兴起的历史概况如何?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时经过改良,有了很大发展。
[教师讲述]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进入了一个更为繁荣的时期。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的心声。昆曲和京剧是其中的代表。
[提出问题]昆曲的代表作有什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教师讲述]昆曲既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展示图片]
[教师讲述]清朝中期以后,昆曲由于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逐渐走向衰落。1790年,由徽商出面组织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由于皮黄戏博采了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逐渐被称为“京剧”或“京戏”。
课堂小结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一方面统治者为了维护没落的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压榨人民,激起了人民对封建统治的痛恨与反抗;另一方面明清商品经济繁荣,这进一步激发了人民的反封建意识,因此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众多以反对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戏剧也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清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是《红楼梦》,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京剧也在这个时候兴起和发展。
板书设计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一、《红楼梦》
1.曹雪芹创作《红楼梦》
2.《红楼梦》的内容、社会历史意义
3.《红楼梦》的创作特点
二、昆曲与京剧艺术
1.昆曲
2.京剧:国粹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围绕设定的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是学习文化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育策略,注意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推测,对学生的积极表现也要及时给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