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8 12: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荡平倭寇的呢?
新课导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西洋在哪里?
为什么派郑和去?
为什么要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本第一子目:
郑和下西洋
西洋是指哪里?请在图中圈出来。
东洋
西洋
东洋
西洋
明朝
非洲
红海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史料分析: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出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成祖即朱棣,惠帝即朱允炆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为什么明成祖要派郑和下西洋?
1、目的:①寻觅下落不明的明惠帝,②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与威望。
结合教材,可以得出第三点目的:③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政治目的
经济目的
材料1: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材料2: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伏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材料3: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 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政治目的:示中国富强,宣扬明朝威德
经济目的:获西洋珍奇,发展海外贸易
远洋目的
观察图片,郑和途径了哪些国家?到达了哪些地方?








3、路线:到达亚、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示意图
(1405-1433)
刘家港

文莱
越南
孟加拉
马来西亚
印度
沙特
索马里
印 度 洋
远航概况
西洋:
郑和下西洋特点
特点:首航时间早、船队规模大、航行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东洋
西洋
郑和 哥伦布
首航时间 1405年 1492年
航船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长24.5米
宽6米
随船人数 27800人 88人
红海
非洲
明朝
近观郑和壮举 细数携带物品
思考1:哪些物品是“往”的?哪些物品是“来”的?
思考2:郑和携带这些物品的用意是什么?
厚来薄往
互通有无
慷慨送礼
朝贡贸易
瓷器 丝绸 茶叶 香料 宝石 麒麟
远洋影响
开辟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是航海史上的壮举。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至今南洋土人犹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
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明朝海防松弛,国力渐衰,倭寇成患!
1552年,浙江沿海定海等地的村镇,一片火海,烟灰弥漫,满地血腥。一群光头赤膊、面目凶狠、发着野兽般咆哮的强盗,四处捕掠惊慌奔跑的百姓。
思考:那群强盗是谁?为何会出现这么残暴的一幕?
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到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形成原因)。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倭寇与倭患
二、戚继光抗倭
①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

②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2、“倭患”的背景
台州
登州

福建
广东
九战九捷
海之怒——抗倭的经过
组建戚家军---台州大捷---进军福建、广州---消除倭患
二、戚继光抗倭
3、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1)练兵抗倭:创立鸳鸯阵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请召募三千人 …… 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戚继光传》
“戚家军”
狼筅
思考:戚继光抗倭斗争主要在陆战还是海战?面对海上而来的倭寇,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御敌于海上是战胜海上强敌的根本途径。
俞大猷:大治战舰,贼来则击,贼去则追。
农耕帝国观念保守,严重缺乏海洋观念。
思考:戚继光能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材料1:戚继光为践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
材料2: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
材料3:戚继光奉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000人组建新部队。
思考:戚继光能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立志灭倭、带兵有方、军纪严明、战术得力、改革军制


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②不同点:抗击对象不同。“岳家军”对抗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其间属于民族内部矛盾。而“戚家军”对抗的是外国人,其间属于国家之间的矛盾。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到岸上晾晒货物,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并不断扩张在澳门的势力。
1887年,葡萄牙政府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友好通商条约》,正式强占了澳门地区,从此与祖国母亲天各一方。

哭泣的澳门
传递和平
保卫和平
1.泰国有“三宝塔寺”,马来西亚有“三宝镇”。现在的人们之所以怀念郑和,是因为他曾( )
A.建立明朝,统一了全国
B.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定
C.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
D.英勇抗元,留下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抗击倭寇的是戚继光,英勇抗元的是文天祥,A、B、D三项均可排除。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航海家,他7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国家与地区的友好关系。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明朝政府为抵御倭寇,设立了很多“卫”“所”等军事机构。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是( )
A.周瑜 B.岳飞
C.戚继光 D.文天祥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明朝”“抗击倭寇”即可判断是戚继光。周瑜是东汉末年的名将,岳飞是抗金名将,文天祥是抗元名将,A、B、D三项均可排除。
答案:C
明朝前期国力强,郑和七次下西洋。

首航出发刘家港,浩浩荡荡向西洋。

非洲东岸去贸易,红海沿岸好风光。

二十八年七远航,和平大使美名扬。

中期国弱倭寇狂,将军出征鬼哭嚎。

葡人奸诈骗澳门,而今港澳谱新篇。

海上丝路助共赢,巨舰航母保太平。

温故知新
顺全球化潮流,扩大对外开放,遵循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