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同步练习(20---23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同步练习(20---23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8 14:15:17

文档简介

20 曹刿论战
夯基达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
(2)弗敢加也(      )
(3)战则请从(      )
(4)惧有伏焉(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战(怎么)     B.必以信(实情)
C.小大之狱(监狱) D.虽不能察(虽然)
3.下列各组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不能察 B.弗敢/加也
C.公问其/故 D.肉食者/谋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既克,公问其故(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曹刿在作战中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相关文段,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两次战机。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2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排成战斗队列。③既:尽,完了,终了。④司马:官名,指子鱼。⑤陈:同“阵”,列阵。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ɡ):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神弗福也  福:       ?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
9.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1.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
12.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表达交流
13.请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对于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材料一 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二 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入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
(据《史记·项羽本纪》)
??体验中考
14.(2018·广西北部湾)班级正在开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主题活动,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第八集“大任担当”。本集介绍了三位大国工匠:焊接火箭发动机的高级技师高凤林、拼接兵马俑的文物修复师马宇、手工打造飞机弧线的高级钣金工王伟。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了国之重任,但也都为此在时间、精力等方面做出了牺牲。观影结束后,“如何看待责任担当”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观点、理由及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图与我国古代一位在国难面前勇于担当的历史人物有关。请根据提示,简要叙写这个故事。(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①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
②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下联:???
答案:
1.(1)浅陋。文中指目光短浅 (2)虚夸,夸大 (3)跟随 (4)埋伏
2.B A项,“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凭什么”;C项,“狱”指诉讼事件;D项,“虽”在句中意思是“即使”。
3.C 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公/问其故。
4.C 文章简略叙述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较详细。
5.(1)原因,缘故 旧的,原来的 (2)他,指曹刿 宾语前置的标志
6.(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穷尽了。
7.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8.(1)赐福,保佑。(2)大腿。
9.解析 根据语意划分朗读节奏。
答案 (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0.解析 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如“谋”“间”“既”“济”“请”等。
参考答案 (1)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敌人多我方人少,趁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1.(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12.解析 此题的实质是探究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和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没有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13.示例 我觉得这种自断后路设绝境的做法能够激发人的潜力,让人做出平时不敢做出的事情来,从而走出人生绝境,迎来人生佳境。
14.示例 (1)①责任担当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担当家庭重担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担当国家重担的人,必将流芳千古。新时代需要我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②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责任意识淡薄,意味着缺乏必要的担当;责任意识强,则会高标履职,尽心尽责,积极作为,让我们挺起胸膛,勇于担责。
(2)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攻打鲁国。曹刿请见献策,庄公察纳雅言,取信于民;曹刿请战,助庄公择天时地利战机,在长勺打败齐国。
(3)①敢说敢做有担当 ②曹刿论战无愧匹夫担当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zōu)   昳丽(yǐ)   燕国(yān)
B.孰与(shú) 弗如(fú) 入朝(cháo)
C.窥镜(kuī) 期年(qī) 纳谏(jiàn)
D.间进(jiān) 旦日(dàn) 规劝(quà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旦日,客从外来(      )
(2)暮寝而思之(      )
(3)皆朝于齐(      )
(4)皆以美于徐公(      )
3.把下列句子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    )朝服衣冠。
(2)徐公来,(    )孰视之。
(3)客从外来,(    )与(    )坐谈。
(4)自以为不如(    )。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邹 忌 修 八 尺 有 余
(2)我 孰 与 城 北 徐 公 美
(3)王 之 蔽 甚 矣
(4)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5.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联。
上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
下联:???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一处)
(1)吾 妻 之 美 我 者
(2)宫 妇 左 右 莫 不 私 王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邹忌的妻、妾、客都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类比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10.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使者过赵,赵王系①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窃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改动)
注①系:拘囚。②郄:同“隙”,嫌隙。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
(2)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
(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4)臣窃为王患之(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臣之使秦年且九十
B.无妨于赵之伐燕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国小而地无所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D.臣窃为王患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
14.选文中的燕使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说服的方式,有何不同?
??表达交流
15.临近中考,父母对你的学习越来越关注,对成绩也越来越在意,常常是三餐询问,早叮嘱,晚督促,还不时在你学习的时候进房巡查,让你感觉压力重重,但又不能埋怨他们的一番好意。你不想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该如何对父母说,才能既得体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体验中考
16.(2018·云南)主题班会“论英雄”环节,同学们展开了自由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同学们的讨论作总结发言:
小辉:古代的大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英雄,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小波:现在是和平时期,基本不打仗,也没有外星人入侵,这些英雄再厉害都没用啦。
小梅:那我们今天还要不要英雄?
总结发言:????
答案:
1.B A项,“昳”应读“yì”;C项,“期”应读“jī”;D项,“间”应读“jiàn”。
2.(1)第二天 (2)躺着休息,睡觉 (3)朝见 (4)认为
3.(1)邹忌 (2)邹忌 (3)邹忌 客 (4)徐公
4.(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5.示例 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
6.A A项,都为名词作状语,在早晨;B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的;C项,过错/经过;D项,集市/动词,买。
7.(1)吾妻/之美我者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8.(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9.D D项,“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理解有误。
10.示例 (1)魏征多次成功劝谏唐太宗。(2)鲁庄公采纳曹刿的意见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11.(1)顺服,顺从,服从 (2)释放,使离去 (3)同“拒”,抗拒 (4)忧虑,担忧
12.C A项,况且/将近;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C项,都是表递进关系,而且;D项,替/为了。
13.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遣我带着千金来祝贺。
14.解析 结合“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和“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等语句,揣摩劝说的方式。
参考答案 燕使从对方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来进行劝说;邹忌以自身经历类比进行劝说。
15.解析 要注意从两方面答题:一方面要突出影响,一方面要强调自己会自觉努力。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 爸、妈,我知道你们关心我,可你们这样做不仅会影响到我的学习,无形当中也给了我很大的压力。请相信我,我一定会全力复习迎考的,你们也不想我因为外界干扰而影响学习吧,你们说是吧?
16.示例 同学们,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英雄。当今时代,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就是当代英雄。
22 出师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殂(cú)   阻塞(sè)   恢弘(hóng)
B.陟罚(zhì) 臧否(fǒu) 咨诹(zōu)
C.驽钝(nú) 裨补(bì) 斟酌(zhuó)
D.夙夜(sù) 菲薄(bó) 阙漏(quē)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时候)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憎恨)
B.以光先帝遗德(光亮)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亲贤臣,远小人(亲近)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他,代指向宠)
D.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所以)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许头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出 师 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悉以咨之(       )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8.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诵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9.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作者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出师表》)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
(3)战胜而不予人功(      )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2.下列对甲、乙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13.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表达交流
14.请你就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南人永不复反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点评。
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七至九十回的内容是:建兴三年(225),为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以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赵云、魏延为大将,率蜀兵五十万,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征犯境侵掠的蛮王孟获。经七擒七纵,终使孟获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匍匐帐下,肉袒谢罪,称永不复反。诸葛亮乃请孟获上帐,设宴庆贺,令其永为洞主。所夺之地,尽皆退还。
点评:????
??体验中考
15.(2018·湖南郴州)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郴州市某校“亲近文学,走进经典”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你所在的九年级(1)班为分享读书心得,准备组织开展“《三国演义》读书汇报会”。
(1)班委会向同学们征集宣传语,才思敏捷的你写下了这样一条。
(2)老师要求汇报形式灵活多样,聪慧的你参照“示例”设计了这样三种。
示例:“读”三国,朗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
(3)主持人在认真准备开场白,热心肠的你替他拟写了这样一段。
答案:
1.B B项,“否”应读“pǐ”。
2.C A项,“痛恨”是“痛心、遗憾”的意思;B项,“光”是“发扬光大”的意思;D项,后一个“以”是“来,用来”的意思。
3.A A项,均为“见识浅陋”之意;B项,答应/放数词后面表约数;C项,把/因为;D项,兴办、增加/更加。
4.C C项,“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应连在一起,这句的朗读停顿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5.(1)选拔 (2)询问
6.(1)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候。
(2)今天正当将要远离陛下的时候,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7.借先帝之意,告诫后主要亲贤远佞。
8.(1)积极献言,提出三项建议。(或答“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2)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3)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出师北伐。(4)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做准备。
9.提示 围绕“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来回答即可。
10.(1)全,都 (2)通晓,懂得 (3)给予,赐予
11.(1)先帝称赞他(向宠)有才能,所以众人推举他担任中部督。
(2)但是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却不能任用,所以他最后被我击败了。
12.C C项,“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颠倒了,应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向宠管理‘营中之事’”。
13.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高祖心胸宽广,用人所长。
14.诸葛亮正确地处理蜀汉政权与蛮王孟获的关系。
15.示例 (1)①品三国,论英雄,煮酒缺谁?
②这样爱你刚刚好!
③读《三国演义》精彩故事,叹浪花淘尽千古英雄。
(2)“评”三国,品评《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
“唱”三国,吟唱《三国演义》中的诗词曲赋。
“演”三国,表演《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情节。
(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好!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不仅会带给我们美好的阅读感受,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享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感受那份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
23 诗词曲五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舂谷(chōng)  狗窦(dòu)  松柏(bó)
B.瀚海(hàn) 风掣(chè) 兜鍪(mú)
C.都护(dū) 零丁(dīng) 羌笛(qiāng)
D.踌躇(chǔ) 宫阙(què) 惶恐(huá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B.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D.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葵持作羹(拿着)
B.何处望神州(中国的别称)
C.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册)
D.愁云惨淡万里凝(暗淡)
4.下列各项中对《过零丁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有艺术感染力。
B.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C.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动天地的艺术效果。
D.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主要原因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5.按原文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新奇的比喻,描写雪景的千古名句是:          ,         。?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抒发了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          ?         。?
(4)《过零丁洋》中以死明志,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句子是:          ?         。?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命运的诗句是:          ,         。?
课内品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6~7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第8~9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8.请写出这首元曲中表现诗人同情百姓的语句。
9.试分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0~11题。
泰  州①
文天祥
予至海陵,问程趋通州。凡三百里河道,北与寇出没其间,真畏途也。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
注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在福州登位,即瑞王)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喻艰难凶险境地。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10.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
11.赏析“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两句。
??综合性学习
12.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会诗词·咏经典”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会诗词】
(1)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 数行新柳自啼鸦, 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 燕归无语傍人斜, 晚风吹落小瓶花。 (乙)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乙:    。?
【咏经典】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演绎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推广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2)有同学根据上面的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
??体验中考
13.(2018·广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诗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所在地的乐调,《雅》诗是宫廷诗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颂》诗是庙堂祭祀诗歌。《雅》诗和《颂》诗大多数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答案:
1.C A项,“柏”应读“bǎi”;B项,“鍪”应读“móu”;D项,“躇”应读“chú”。
2.A A项,“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B B项,“神州”指“中原地区”。
4.B B项,“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此联用的是“双关”手法。
5.(1)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3)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4)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浩瀚的沙海纵横散布着遍地冰雪,万里长空凝结着惨淡的阴云。
7.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8.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9.示例 “聚”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这两句话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暗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10.写出自己虽身陷坎窞,藏于船中,但自己未曾放弃恢复国家、重建家园的念头,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11.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传佳好”赋予晚鹊以情感和动作,写出诗人因为“路已通”,不再藏匿船中的欣喜之情;借“晚鹊”之景,抒发欣喜之情。
12.(1)C B
(2)咏诗词弘扬传统
13.示例 (1)①《诗经》包括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最有价值。②《诗经》分为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2)①《国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②《国风》是民间文学苑中的幽兰,香泽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