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时 常见的化学反应(二)
1.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等于___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该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准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必须抓住“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
五个一定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释一些现象,如CH4在空气燃烧的生成物是CO2和H2O,而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中就不可能有H2O。已知反应物,就可判断生成物的元素种类。
2.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
应物之间的计算
(1)全面准确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意义)。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
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粒子之间的个数比。
(2)正确书写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循__质量守恒定律____两个原则。书写步骤为一写、二配、三注。灵活运用最小公倍数法、奇变偶法和观察法等配平方法配平。
按题设要求完成化学方程式或补充化学式,判断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化学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除了考虑反应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外,还要观察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反应条件标示的是否恰当,生成物状态是否标注,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等。
(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解题时要抓住三个关键:
a.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准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
b.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反应关系和质量关系。而在实际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遇到不纯物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核算成纯净物的质量;遇到混合物时,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或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先求出真正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即原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核算成质量方可进行计算。纯净物的质量(g)=不纯物质的质量(g)×纯度。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气体密度(g/L)
c.解题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计算要准确。
d.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应注意的是:
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溶液时,应用溶质质量进行计算,不能用溶液质量;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综合性,解题时须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明确已知和所求,弄清题中所给各量的关系;理出解题思路,抓住解题关键,做到步骤清楚,计算准确;采用的单位要统一,尽量与要求量的单位一致,以减少换算。其整个解题思路为:审题→写出配平方程式→找关系量→列比例式→求解。
【例1】 如图的反应中,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生成物一定属于氧化物
B.原子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变化
C.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D.乙分子中A与B的原子个数比为1∶2
考查要求:能观察分析模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类别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属于容易题。
解题指导:A、B是什么原子没说明,就不能确定丙是不是氧化物;由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变的,因生成物只有一种,所以一定不是分解反应;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知道乙分子只由B原子构成。答案:C。
【例2】 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苯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X
反应前质量/g
3.9
9.6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6.6
2.7
m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
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考查要求: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解释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解题指导:反应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是催化剂或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已知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且均反应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反应物苯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是13.5g,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质量是9.3g,所以X质量是4.2g。A选项错。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所以一定不是分解反应,B选项错。3.9g苯中含氢0.3g,2.7g水中含氢0.3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X一定不含氢元素,D选项错。
如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本题不需再进行计算就可得答案为C。如要写出X的化学式,可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后就得到X是CO。也可通过计算X中各元素的质量来确定化学式。答案:C。
【例3】 将质量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纯碱晶体(Na2CO3·nH2O)样品,平均分成A、B、C三份,进行如图实验(Na2CO3受热不分解)。
(1)将A样品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是________。
(2)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3)B样品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4)化学式Na2CO3·nH2O中n是多少?
(5)对C样品的操作结束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01%)
考查要求:知道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根据物质转化的质量关系,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并进行有关量的计算。
解题指导: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每份样品质量是14.8克,由B可知其中nH2O是14.8克-5.8克=9克。由A知Na2CO3与BaCl2生成BaCO3质量9.85克,就可求出Na2CO3的质量是5.3克,根据比例可求出n=10。也可求出每份样品中含NaCl质量是14.8克-9克-5.3克=0.5克。
解答:(1)过滤
(2)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9.85克 x=5.3克
(3)结晶水的质量=14.8克-5.8克=9克。
(4)由于B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与A相等,也为5.3克,结晶水的质量为9克。
Na2CO3·nH2ONa2CO3+nH2O
106 18n
5.3克 9克
106/5.3克=18n/9克 n=10
(5)设与样品C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a,生成NaCl的质量为b,生成CO2的质量为c。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5.3克 10%a b c
106/5.3克=73/(10%a)
106/5.3克=117/b 106/5.3克=44/c
a=36.5克 b=5.85克 c=2.2克
NaCl溶液的质量为:14.8克+100克+36.5克-2.2克=149.1克
溶质NaCl的质量为生成的加原来的:5.85克+0.5克=6.35克
NaCl%=(6.35克/149.1克)×100%=4.26%
答: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26%。
课件16张PPT。第18课时 常见的化学反应(二)1.质量守恒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_____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该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准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必须抓住“五个一定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等于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质量种类种类数目质量物质种类构成物质的粒子(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释一些现象,如CH4在空气燃烧的生成物是CO2和H2O,而碳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中就不可能有H2O。已知反应物,就可判断生成物的元素种类。
2.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1)全面准确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意义)。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
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粒子之间的个数比。(2)正确书写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原则。书写步骤为一写、二配、三注。灵活运用最小公倍数法、奇变偶法和观察法等配平方法配平。
按题设要求完成化学方程式或补充化学式,判断化学方程式中某物质的化学式。
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除了考虑反应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外,还要观察物质的化学式是否正确,反应条件标示的是否恰当,生成物状态是否标注,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是否配平等。质量守恒定律(3)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解题时要抓住三个关键:
a.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准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
b.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反应关系和质量关系。而在实际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遇到不纯物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 (或生成物)的质量核算成纯净物的质量;遇到混合物时,要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或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先求出真正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即原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核算成质量方可进行计算。纯净物的质量(g)=不纯物质的质量(g)×纯度。气体质量(g)=气体体积(L)×气体密度(g/L)
c.解题过程中要把握好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计算要准确。
d.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应注意的是:
大多数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溶液时,应用溶质质量进行计算,不能用溶液质量;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综合性,解题时须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明确已知和所求,弄清题中所给各量的关系;理出解题思路,抓住解题关键,做到步骤清楚,计算准确;采用的单位要统一,尽量与要求量的单位一致,以减少换算。其整个解题思路为:审题→写出配平方程式→找关系量→列比例式→求解。【例1】 如图的反应中,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生成物一定属于氧化物
B.原子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变化
C.该反应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D.乙分子中A与B的原子个数比为1∶2考查要求:能观察分析模式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类别的概念、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属于容易题。
解题指导:A、B是什么原子没说明,就不能确定丙是不是氧化物;由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不变的,因生成物只有一种,所以一定不是分解反应;甲、乙、丙三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3∶2,知道乙分子只由B原子构成。答案:C。【例2】 将一定量的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表中m的值为13.5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物质X能在氧气中燃烧
D.物质X中一定含有氢元素考查要求: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问题解释现象;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解题指导:反应后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质量不变的是催化剂或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物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物的总质量。已知苯(C6H6)和氧气置于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中引燃,且均反应完,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未知物X。反应物苯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是13.5g,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质量是9.3g,所以X质量是4.2g。A选项错。该反应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三种物质,所以一定不是分解反应,B选项错。3.9g苯中含氢0.3g,2.7g水中含氢0.3g,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可知X一定不含氢元素,D选项错。如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本题不需再进行计算就可得答案为C。如要写出X的化学式,可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后就得到X是CO。也可通过计算X中各元素的质量来确定化学式。答案:C。【例3】 将质量为44.4克含有少量NaCl的纯碱晶体(Na2CO3·nH2O)样品,平均分成A、B、C三份,进行如图实验(Na2CO3受热不分解)。
(1)将A样品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分离出来的方法是________。
(2)A样品中与BaCl2溶液反应的Na2CO3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3)B样品中含有结晶水的质量是__________克。
(4)化学式Na2CO3·nH2O中n是多少?
(5)对C样品的操作结束后,所得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01%)
考查要求:知道分离混合物常用的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根据物质转化的质量关系,写出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并进行有关量的计算。
解题指导:分离固体与液体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每份样品质量是14.8克,由B可知其中nH2O是14.8克-5.8克=9克。由A知Na2CO3与BaCl2生成BaCO3质量9.85克,就可求出Na2CO3的质量是5.3克,根据比例可求出n=10。也可求出每份样品中含NaCl质量是14.8克-9克-5.3克=0.5克。解答:(1)过滤
(2)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9.85克 x=5.3克
(3)结晶水的质量=14.8克-5.8克=9克。
(4)由于B样品中Na2CO3的质量与A相等,也为5.3克,结晶水的质量为9克。
106 18n
5.3克 9克
106/5.3克=18n/9克 n=10(5)设与样品C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a,生成NaCl的质量为b,生成CO2的质量为c。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73 117 44
5.3克 10%a b c
106/5.3克=73/(10%a)
106/5.3克=117/b 106/5.3克=44/c
a=36.5克 b=5.85克 c=2.2克
NaCl溶液的质量为:14.8克+100克+36.5克-2.2克=149.1克
溶质NaCl的质量为生成的加原来的:5.85克+0.5克=6.35克
NaCl%=(6.35克/149.1克)×100%=4.26%
答: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