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中考复习 第25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 (课件 20张ppt word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中考复习 第25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 (课件 20张ppt word 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18 22:35:02

文档简介

第25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直线____传播,这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典型实例是影子和小孔成像。光在非均匀物质中,例如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光传播的路径就要发生弯曲。
(2)真空中的光速是__3×108m/s____,
也可表示为3×105km/s。
(3)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最快,空气中的光速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在一般计算中不作区别。水中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玻璃中光速约为真空中的2/3。
2.光的反射现象
(1)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__光的反射____。光的反射现象随处可见,如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我们要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必须依靠光的反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都是__可逆__的。
(2)光的反射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定律,它反映光在一种物质中传播时,遇到物体表面后怎样传播的规律。如图所示MM′表示平面镜,画有短斜线的一面是不透光的,光线不能从这一面穿过。ON是法线,规定∠AON叫入射角,∠NOB叫反射角,切不可将∠M′OA当做入射角。反射的规律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同一平面____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法线的两侧____,反射角等于__入射角____。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情况,它们的根本区别是: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十分光滑的,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比较粗糙的。不论哪种反射都__遵循____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各有不同的应用,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的__传播方向____、可以__成像____。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要利用漫反射来观察不发光的物体,或得到柔和的不刺眼的光等。
(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__等大____的__虚____像,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垂直____,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相等____。
(5)反射与平面镜成像应用。道路标志上使用的反光膜、潜望镜等。
3.光的折射现象
(1)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物质时,通常情况下光的__传播方向____和__传播速度____要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一部分筷子看起来向上折了,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等都是典型的折射现象。在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同一平面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__两侧__。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__小于____入射角;当光从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大于____入射角。  
(3)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用光具座可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要先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及光屏中心在__同一高度上____,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__中心____。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如表所示。
物距u
像的性质
像距v
应 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v=2f
f<u<2f
倒立
放大

v>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
放大

放大镜
由表可以进一步分析出:①凸透镜成像时光路也是可逆的。②__焦点____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③成实像时,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__离开____凸透镜,当物体离开凸透镜时,像__靠近____凸透镜,物和像是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的。④光屏上的像随__像距____的增大而增大。
4.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眼球的结构与照相机相似,它主要是利用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来调节焦距,从而保证物像成在视网膜上。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距离)过长或晶状体曲(凸)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集在__视网膜前____使物像模糊不清。近视眼可以配戴__凹透镜____来矫正。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距离)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凸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线聚集在__视网膜后____使物像模糊不清。远视眼可以配戴__凸透镜____进行矫正。
5.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提倡望远训练。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与书本距离应为30厘米~35厘米。不要在光线暗弱和直射阳光下看书,不要边吃饭边看书。不要躺在床上、走路时或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要有良好的家庭采光、照明。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
6.知道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增强
爱国主义情感
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描述了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区别,他认为影子总是随物体而移动的,而小孔成像则是上下颠倒的,运动情况也是相反的。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公元前4世纪,墨家就做过针孔成像的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墨经》中明确地写道:“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里的“午”即小孔所在处。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有关。从这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直线行进的,所以常用“射”来描述光线径直向前。
【例1】 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
考查要求: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用光的折射知识解决简单的光现象。
解题指导:“科学”两字反射的光经过玻璃和空气两种不同的介质,进入人的眼睛,发生了折射。字反射的光从玻璃到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像在字的上方,所以像变浅,又因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所成的像,所以是虚像。教材中有一个小实验,空杯底部一个硬币原看不到,倒入水后,看到了,迁移一下,很快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答案:A。
【例2】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副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考查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特点、近视成因及矫正方面的内容。
解题指导:拿一副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说明“此眼”是近视。根据近视原因是物体成像成在视网膜前,结合生活实际,近视眼要看清楚物体可以将物体靠近眼睛。图中将光屏向凸透镜靠近,可重新得到清晰的像。答案:C。
【例3】 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蜡烛距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透镜40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考查要求:理解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根据像距或物距,对成像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题指导:当蜡烛距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这个像应是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逐个选项分析求解:当物距u=40cm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外,一定成缩小倒立实像。A选项正确。
当u=20cm时,如焦距在10cm~7.5cm,则物距大于2f,就成缩小的实像,如焦距在15cm~10cm,则物距小于2f大于f,就成放大的实像。B选项错误。
当u=18cm时,物距可能大于f小于2f,可能成放大的实像。C选项正确。
当u=6cm时,物距小于焦距,一定成放大的虚像,D选项正确。
答案:B。解该类题要求我们必须熟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再取f>7.5cm,f<15cm 代入考虑,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课件20张PPT。第25课时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__传播,这是任何光源发出的光普遍遵循的规律,典型实例是影子和小孔成像。光在非均匀物质中,例如在不均匀的大气层中,光传播的路径就要发生弯曲。
(2)真空中的光速是_______________,也可表示为3×105km/s。
(3)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真空中最快,空气中的光速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在一般计算中不作区别。水中光速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玻璃中光速约为真空中的2/3。直线3×108m/s2.光的反射现象
(1)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光的反射现象随处可见,如物体在水中的倒影。我们要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必须依靠光的反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都是_______的。
光的反射可逆(2)光的反射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定律,它反映光在一种物质中传播时,遇到物体表面后怎样传播的规律。如图所示MM′表示平面镜,画有短斜线的一面是不透光的,光线不能从这一面穿过。ON是法线 ,规定∠AON叫入射角,∠NOB叫反射角,切不可将∠M′OA当做入射角。反射的规律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__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__ __________,反射角等于____________。同一平面法线的两侧入射角(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情况,它们的根本区别是: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是十分光滑的,而漫反射的反射面是比较粗糙的。不论哪种反射都__________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各有不同的应用,利用镜面反射可以改变光的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要利用漫反射来观察不发光的物体,或得到柔和的不刺眼的光等。
遵循传播方向成像(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里成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
(5)反射与平面镜成像应用。道路标志上使用的反光膜、潜望镜等。等大虚垂直相等3.光的折射现象
(1)当光从一种物质射入另一种物质时,通常情况下光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要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插入水中的一部分筷子看起来向上折了,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等都是典型的折射现象。在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2)光的折射规律: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__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________。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__________入射角;当光从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_________入射角。  传播方向传播速度同一平面两侧小于大于(3)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用光具座可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要先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及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____,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__________。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如表所示。
同一高度上中心由表可以进一步分析出:①凸透镜成像时光路也是可逆的。②__________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③成实像时,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像__________凸透镜,当物体离开凸透镜时,像__________凸透镜,物和像是同时向一个方向移动的。④光屏上的像随__________的增大而增大。焦点离开靠近像距4.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眼球的结构与照相机相似,它主要是利用晶状体的曲度变化来调节焦距,从而保证物像成在视网膜上。近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距离)过长或晶状体曲(凸)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集在______________使物像模糊不清。近视眼可以配戴____________来矫正。远视的原因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距离)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凸度过小),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线聚集在______________使物像模糊不清。远视眼可以配戴____________进行矫正。视网膜前凹透镜视网膜后凸透镜5.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提倡望远训练。读书写字姿势要端正,眼与书本距离应为30厘米~35厘米。不要在光线暗弱和直射阳光下看书,不要边吃饭边看书。不要躺在床上、走路时或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要有良好的家庭采光、照明。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
6.知道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描述了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区别,他认为影子总是随物体而移动的,而小孔成像则是上下颠倒的,运动情况也是相反的。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冰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问经堂丛书》、《淮南万毕术》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公元前4世纪,墨家就做过针孔成像的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墨经》中明确地写道:“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里的“午”即小孔所在处。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有关。从这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直线行进的,所以常用“射”来描述光线径直向前。【例1】 把一块长方体玻璃砖压在有“科学”两字的书上,如图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  )
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考查要求: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用光的折射知识解决简单的光现象。
解题指导:“科学”两字反射的光经过玻璃和空气两种不同的介质,进入人的眼睛,发生了折射。字反射的光从玻璃到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像在字的上方,所以像变浅,又因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所成的像,所以是虚像。教材中有一个小实验,空杯底部一个硬币原看不到,倒入水后,看到了,迁移一下,很快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答案:A。【例2】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副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考查要求: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特点、近视成因及矫正方面的内容。
解题指导:拿一副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说明“此眼”是近视。根据近视原因是物体成像成在视网膜前,结合生活实际,近视眼要看清楚物体可以将物体靠近眼睛。图中将光屏向凸透镜靠近,可重新得到清晰的像。答案:C。【例3】 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蜡烛距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蜡烛距透镜40cm时,一定成缩小的实像
B.蜡烛距透镜20cm时,一定成放大的实像
C.蜡烛距透镜18cm时,可能成放大的实像
D.蜡烛距透镜6cm时,一定成放大的虚像
考查要求:理解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根据像距或物距,对成像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题指导:当蜡烛距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这个像应是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f逐个选项分析求解:当物距u=40cm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外,一定成缩小倒立实像。A选项正确。
当u=20cm时,如焦距在10cm~7.5cm,则物距大于2f,就成缩小的实像,如焦距在15cm~10cm,则物距小于2f大于f,就成放大的实像。B选项错误。
当u=18cm时,物距可能大于f小于2f,可能成放大的实像。C选项正确。当u=6cm时,物距小于焦距,一定成放大的虚像,D选项正确。
答案:B。解该类题要求我们必须熟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再取f>7.5cm,f<15cm 代入考虑,就能得到正确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