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中考复习 第8课时 健康与环境 人类与生态环境 (课件 14张ppt word 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中考复习 第8课时 健康与环境 人类与生态环境 (课件 14张ppt word 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18 22:37:20

文档简介

第8课时 健康与环境 人类与生态环境
1.传染病
(1)传染病具有__传染性____、__流行性____和__免疫性____等特点。
(2)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是:__传染源____、__传播途径____和__易感人群____。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__控制传染源____、__切断传播途径____和__保护易感人群____。
(3)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传染病类型
病原体原始寄生部位
主要传播途径
病 例
预 防
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黏膜和肺
飞沫、空气传播
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猩红热等
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等
消化道传染病
消化道及附属器官
饮水、食物
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蛔虫病等
搞好饮食卫生等
血液传染病
血液和淋巴
吸血昆虫传播
疟疾、乙脑、丝虫病等
消灭蚊子等
体表传染病
皮肤和体表黏膜
接触传播
破伤风、狂犬病、沙眼、疮、癣等
消灭钉螺等
性传播疾病
泌尿、生殖器官
性接触传播
艾滋病、梅毒、淋病等
遵守性道德等
关于传染病要注意以下几个区别:
病原体、传染源、生物媒介的联系与区别:病原体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传染源是指受感染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关键在于“源”字,“源”有源源不断的意思,传染源也就是能够源源不断地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生物媒介是动物,它可以携带病原体,但不会患上相应疾病,其中的病原体数目也不增多,只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给易感人群,常见的如蚊、蝇等昆虫。
传染性、流行性的区别:传染性是指传染源能把病原体传播给易感人群;流行性是指传播范围广,必须有一定的数量特征出现。
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的区分: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①__控制传染源____: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病人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
②__切断传播途径____:不随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不与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消灭苍蝇、蚊子,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等。
③__保护易感者____:避免接触、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
2.急救的基本方法
触电急救的方法:①立即__切断电源____。②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尽快送往附近医院由医生作进一步抢救。
蛇虫咬伤急救的方法:①一旦被毒蛇咬伤,应立即安静制动,不惊乱、奔跑,以防止毒素加快入血。②用有弹性的绷带在伤口近心端结扎,用力不可过大,绷带要有一指可以通过。③在咬伤后60min内,在牙痕处作一表浅十字切口,使毒液排出,如有蛇齿存留,应立刻将其拔除。伤口不可冷敷。④作了初步处理后,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毒虫叮伤的急救:仔细检查受伤部位有无毒刺,如有毒刺,予以拔除或刮除。过度紧张的患者,让其保持冷静,可用肥皂水冲洗蜇伤部位,剧痛者可用冰块冷敷作初步处理后,急送患者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人口问题
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①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压力: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②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土地资源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源的基地。地球上的陆地是有限的,可以耕种的土地更是有限。③增加了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也造成因工业、农业、交通和生活污染源的增加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行__计划生育____,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任务。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4.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现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__生产者____、__消费者____和__分解者____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1)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取持续稳定的产量,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2)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系统为何能保持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都具有__自动调节____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其结构:
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
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易维持。
生态系统的__自动调节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的干扰超过这个限度,__生态平衡____就会遭到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爆发、水灾、旱灾等。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如对森林乱砍滥伐、草地过度放牧、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等等,它会加剧自然因素。
5.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包括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等。
措施主要有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制定法规(如1988年11月8日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野生动植物贸易等。
(2)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我做起,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例】 晓勤和阿谦去拿橘子吃,发现很多橘子都长了青霉,而用小保鲜袋分别包装的橘子都没长青霉。他们有了下面的对话,请你补充完整。
阿谦:早几天只有一只橘子上长了一点点青霉,早把它丢掉就好了。
晓勤:这个现象很像传染病哎!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长青霉的橘子就像__________,好橘子就像易感人群。
阿谦:青霉就像引起传染病的__________,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丢掉长青霉的橘子代表控制传染源,用保鲜袋包装新鲜橘子则代表__________。
晓勤:我们用橘子长青霉现象说明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就是老师说过的__________实验法。
阿谦:青霉的孢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用橘子长青霉的现象____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说明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考查要求:知道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题指导: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要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分清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题中青霉就像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长青霉的橘子就像传染源,好橘子就像易感人群。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丢掉长青霉的橘子代表控制传染源,用保鲜袋包装新鲜橘子则代表切断传播途径。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拟实验。我们用橘子长青霉现象说明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就是老师说过的模拟实验法。
细菌性痢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食物传播,而青霉的孢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用橘子长青霉的现象不适合说明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答案:传染源 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模拟 不适合。
课件14张PPT。第8课时 健康与环境 人类与生态环境1.传染病
(1)传染病具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特点。
(2)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是: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传染源传播途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保护易感人群径途径关于传染病要注意以下几个区别:
病原体、传染源、生物媒介的联系与区别:病原体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传染源是指受感染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关键在于“源”字,“源”有源源不断的意思,传染源也就是能够源源不断地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生物媒介是动物,它可以携带病原体,但不会患上相应疾病,其中的病原体数目也不增多,只能通过自身的活动将病原体从传染源传给易感人群,常见的如蚊、蝇等昆虫。
传染性、流行性的区别:传染性是指传染源能把病原体传播给易感人群;流行性是指传播范围广,必须有一定的数量特征出现。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的区分:
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切断三个基本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
①____________: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对传染病病人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
②______________:不随地吐痰,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不与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消灭苍蝇、蚊子,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等。
③___________:避免接触、预防接种、锻炼身体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2.急救的基本方法
触电急救的方法:①立即__________。②呼吸、心搏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尽快送往附近医院由医生作进一步抢救。
蛇虫咬伤急救的方法:①一旦被毒蛇咬伤,应立即安静制动,不惊乱、奔跑,以防止毒素加快入血。②用有弹性的绷带在伤口近心端结扎,用力不可过大,绷带要有一指可以通过。③在咬伤后60min内,在牙痕处作一表浅十字切口,使毒液排出,如有蛇齿存留,应立刻将其拔除。伤口不可冷敷。④作了初步处理后,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毒虫叮伤的急救:仔细检查受伤部位有无毒刺,如有毒刺,予以拔除或刮除。过度紧张的患者,让其保持冷静,可用肥皂水冲洗蜇伤部位,剧痛者可用冰块冷敷作初步处理后,急送患者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切断电源3.人口问题
人口过度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①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压力: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②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土地资源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源的基地。地球上的陆地是有限的,可以耕种的土地更是有限。③增加了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也造成因工业、农业、交通和生活污染源的增加而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实行_________,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任务。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计划生育4.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的现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之间能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即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
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1)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取持续稳定的产量,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2)使生态系统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系统为何能保持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都具有_________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其结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自动调节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
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生态平衡越易维持。
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来的干扰超过这个限度,_________就会遭到破坏。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爆发、水灾、旱灾等。
人为因素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如对森林乱砍滥伐、草地过度放牧、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等等,它会加剧自然因素。
自动调节生态平衡5.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生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就是保护自然,即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包括生态系统平衡的保持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等。
措施主要有对环境污染的监测与防治、制定法规(如1988年11月8日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野生动植物贸易等。
(2)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我做起,自觉保护生物多样性以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例】 晓勤和阿谦去拿橘子吃,发现很多橘子都长了青霉,而用小保鲜袋分别包装的橘子都没长青霉。他们有了下面的对话,请你补充完整。
阿谦:早几天只有一只橘子上长了一点点青霉,早把它丢掉就好了。
晓勤:这个现象很像传染病哎!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来看,长青霉的橘子就像__________,好橘子就像易感人群。阿谦:青霉就像引起传染病的__________,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丢掉长青霉的橘子代表控制传染源,用保鲜袋包装新鲜橘子则代表__________。
晓勤:我们用橘子长青霉现象说明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就是老师说过的__________实验法。
阿谦:青霉的孢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用橘子长青霉的现象__________(填“适合”或“不适合”)说明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考查要求:知道病原体与传染病的病因;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题指导: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要区分病原体和传染源。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分清传染病流行的环节及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题中青霉就像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长青霉的橘子就像传染源,好橘子就像易感人群。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丢掉长青霉的橘子代表控制传染源,用保鲜袋包装新鲜橘子则代表切断传播途径。
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拟实验。我们用橘子长青霉现象说明传染病的传播和预防,就是老师说过的模拟实验法。
细菌性痢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食物传播,而青霉的孢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用橘子长青霉的现象不适合说明细菌性痢疾的传播。
答案:传染源 病原体 切断传播途径 模拟 不适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