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课时练习(含答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课时练习(含答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8 22:14:59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知能演练提升
1.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2.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3.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
A.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爆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4.电影《横空出世》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艰苦条件下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成果“两弹一星”除核弹外,还有(  )
A.氢弹 人造地球卫星
B.氢弹 实用通信卫星
C.导弹 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 实用通信卫星
5.某同学在参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展时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初期火柴、铁钉都要进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分重视发展高科技
B.科学家的努力
C.苏联的支援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6.小明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图片。他学习的主题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B.各民族大团结
C.祖国统一大业
D.科学技术的发展
/
7.右图为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次会议的召开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请你判断,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属于哪一领域的工作(  )
A.经济建设
B.国防科技
C.科技文化
D.民族宗教
8.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莫言
D.丁玲
9.辨析题
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
错误:
理由:
★10.日本福岛核电站曾因地震和海啸的破坏,出现核泄漏。该事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得人们对核能的研发和利用重新进行全面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福岛核危机发生后,人们立即会联想到,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这一灾难性事件指的是什么?
材料一 1992年3月,中国正式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6年9月,中国又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发表声明,明确表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决定”,重申了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何要研制和发展少量的核武器?有着怎样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匮乏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瓶颈。核能因其成本低、能效高等优势,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荷兰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时曾指出要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把核安全进程纳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3)为实现核能的安全研发与利用,请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答案
1.B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1964年10月”“蘑菇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题意。
2.C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选C项。
3.A 题干中“东方红”隐喻东方红一号卫星。
4.C
5.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重视发展高科技。
6.D 7.C 8.C
9.参考答案 错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长征一号”。
理由: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长征一号”是运载火箭。
10.参考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敦促日本早日投降,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两座城市顷刻变成废墟。
(2)原因: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屡遭外国侵略,饱受战争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受到战争威胁,包括核武器的威胁;中国研制和发展少量核武器,不是为了威胁别人,而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保卫人民安宁生活。作用:核武器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同时,对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核战争,最终消灭核武器具有重要意义。
(3)切实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努力;加强相关立法和监督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能安全开发与生产能力;努力寻找新的能源,研发获取能源的新技术。(言之成理即可)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能演练提升
1.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对这一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吃饭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C.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D.开私家汽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2.流行语往往打上了时代烙印。下列流行语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是(  )
A.抗美援朝 B.“大跃进”
C.土地改革 D.网上购物
3.下表反映了我国人均居住条件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城镇人均
居住面积(m2)
农村人均
居住面积(m2)
1978年
3.6
8.1
2000年
10
24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4.下列信息中不是下面两幅图片所能表达的是0(  )
/
A.从物资供应匮乏到市场商品充足
B.个体经济完全取代了公有制经济
C.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D.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5.王伟的爷爷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6.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用“住房宽敞心头亮,交通发展道路畅,轿车进家成时尚,通信便捷新式样,休闲娱乐保健康”来描述身边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我们能看出(  )
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②民族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③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7.辨析题
改革开放前,人们经常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在商店门口排队购物。
错误:
理由: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是奢望。
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坯房。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又多样。
电视电脑电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
请完成:
(1)从歌谣中找出衣、食、住、行、用的变化。
(2)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购物凭票限数量”的现象?说出这一现象消失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东西要凭票证。
2.D A、B、C三项都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D项出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3.D
4.B 根据图片可以判断,A、C两项表述正确。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我们今天生活的巨大变化得益于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D项表述正确。因此,答案为B项。
5.C 改革开放后,吃饭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是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故C项符合题意。
6.C
7.参考答案 错误:穿着五颜六色的服装。
理由: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8.参考答案 (1)衣:从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到衣着丰富多彩;食:从食物匮乏缺营养到饮食搭配讲营养;住:从居住土坯房到住进宽敞的楼房;行: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汽车跑四方;用:从三转一响到电视、电脑、电冰箱。
(2)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所以“购物凭票限数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