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知能演练提升
1.蒋道平是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他在入朝作战前只接受了10个月的训练,在战斗机上飞行时间也不过19小时,没有实战经验。1953年4月的一天,他孤军与30多架敌机激战,击落了美国著名王牌飞行员麦康奈尔驾驶的战斗机。材料主要说明( )
A.我国空军装备领先,占有优势
B.我国飞行员训练有素,经验丰富
C.我国空军官兵不畏强敌,敢打敢拼
D.美军空军缺乏实战经验,不堪一击
2.毛泽东曾说:“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陆军、空军、海军及战略导弹部队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陆军、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
B.海军、陆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
C.陆军、海军、战略导弹部队、空军
D.陆军、空军、海军、战略导弹部队
3.有一支英雄的队伍,它还没有宣布成立就参加了开国大典的阅兵,刚成立就在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战争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它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B.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D.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
4.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誉为“钢铁长城”,其作用是 ( )
①捍卫国家主权,打击来犯之敌 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③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 ④显示国防实力,震慑反华势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图是小强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整理的提纲,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人民空军的建立与发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建设成就
C.导弹部队的发展与进步
D.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6.暑假期间小虎同学参观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中,展出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组组视频,它们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请完成:
(1)下列图片可能出现在这次展览中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这次展览中可能看到的实物、模型或视频资料有( )
①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弹痕累累的树干实物 ②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和神舟飞船的模型 ③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正在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的视频
④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摧毁国民党政权的视频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说出图②、图③中人民军队在装备上的主要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导致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
(4)根据图中所反映的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C “他孤军与30多架敌机激战”主要说明我国空军战士不畏强敌,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精神。
2.A
3.C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刚刚诞生,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故C项正确。
4.D
5.B 歼—5型歼击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驱逐舰、第一艘核潜艇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军事力量发展的表现,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建设成就。故选B项。
6.参考答案 (1)B
(2)B
(3)不同点:武器种类不同,科技含量不同,作战效果不同。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等。
(4)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一个或两个来谈:从中感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体会到国防力量的日益增强;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以及为我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等。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能演练提升
1.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再次重申:“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时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在中、印、缅之间达成基本共识
B.消除了中、印、缅之间的矛盾
C.已被世界各国接受
D.已写入《联合国宪章》
2.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
A.平等互利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 D.互不侵犯
3.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 )
A.不以社会制度异同处理国际纠纷
B.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C.倡导世界各国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D.大力支持弱小国家共同发展
4.周恩来是世界著名的外交家,下列与他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 )
①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②出席万隆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参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
5.尊重才能互信,合作才能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55年初,新独立的亚非国家就达13个,使该地区独立国家总数增至近30个。但是帝国主义不甘心完全退出已占据的地盘,殖民主义者在大战结束后卷土重来,许多亚非国家依然受到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严重威胁。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成为广大亚非国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1955年4月,亚非会议召开,这被称为“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
——摘编自方连庆等《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亚非会议召开前的国际形势。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非会议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亚非会议,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它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来贬低会议的意义,硬说亚非会议“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散布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的悲观论调,企图煽动一些国家在会内制造矛盾,使会议达不成协议。会议前夕,195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向国会要求通过“援助”的新计划,妄想以“经济援助”为饵,诱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
材料二 会议就有关亚非国家的利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1)材料一中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破坏亚非会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会议中形成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万隆精神对今天不同国家处理相互间的关系有没有作用?为什么?
(3)有人说亚非会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外交舞台,而这个舞台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期间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查阅资料,请找出一两个反映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期间的外交机智的事例。
参考答案
1.A 通过题干可以看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被中国、印度、缅甸三国所接受和支持,因此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B
3.A 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各国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会议出现尖锐分歧,针对这一情况,周恩来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时各国主要的不同是国情的不同,尤其是社会制度不同。故选A项。
4.B 周恩来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包括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出席了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①④涉及的外交活动都发生在周恩来逝世以后,故选B项。
5.参考答案 (1)战后初期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种族歧视和殖民统治的严重威胁。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6.参考答案 (1)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削弱亚非国家的影响,从而分别控制亚非各国。
(2)团结、合作、平等。有作用。它是推动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与合作的动力源泉;今天,我们更应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和各国选择不同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3)最深刻的印象是奋不顾身、忘我工作、临危不乱、多谋善断。事例:略。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能演练提升
1.1971年10月25日,美国代表布什说:“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结合下图判断,这一“转折点”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取得外交胜利
B.中国代表团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2.下表为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中国所得支持票的统计。小明同学对此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年份(年)
1950
1956
1960
1965
1970
支持票
10
24
34
47
51
A.中国所得支持票不断增加
B.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呼声越来越高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下图是1949—2009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现第二次建交高峰的直接原因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关系的改善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万隆会议的召开
4.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70年代初期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下列事件中,影响美国人对中国印象发生这种变化的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国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开展了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活动,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关系,积极参加国际及区域性组织,在双边与多边外交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1)材料一中,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中国声音”主要指什么?
(2)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的事件有哪些?
(3)分别列举一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及区域性组织。
(4)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美国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采取措施,千方百计地想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政治上,实行所谓遏制加孤立的政策……经济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军事上,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武装侵略和军事包围……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摘编自《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2000)》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尼克松走下飞机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材料三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最主要的年度磋商机制。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美代表就60多个议题展开磋商。中美两国就战略、经济、人文三方面达成约300项合作成果。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付新生的中国。
(2)材料二反映的是发生于1972年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
7.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材料一 1971年10月25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进行表决。当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出来时,会场上沸腾了。很多国家的代表欢呼、鼓掌、拥抱,向中国表示祝贺,有的非洲代表高兴得跳起舞来。11月15日,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受到热烈欢迎。
(1)材料一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胜利对中国有何意义?
材料二 周恩来总理当年对美国总统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尼克松后来回忆与周恩来首次握手时也感慨地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中美“25年没有交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述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阶段的标志。
材料三 1981年中国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1996年中、俄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后来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3)依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新时期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表现。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事业经历了“逆境逢生”到“走向世界舞台”,再到“朋友遍天下”艰难而辉煌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事业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D
2.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是在1971年,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B
4.C 题干材料中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发生变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其原因是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故选C项。
5.参考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区域性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4)维护国家根本利益。(意思相近即可)
6.参考答案 (1)政治上实行遏制加孤立政策;经济上进行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军事上实行武装侵略和军事包围。
(2)尼克松访问中国。
(3)从对抗到实现关系正常化,再到努力建设积极合作协调的中美关系。
7.参考答案 (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2)原因:美国长期以来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
(3)表现:参加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作用: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4)因素: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