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课时练习(含答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课时练习(含答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8 21:41:06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毛泽东指着五星红旗的式样深情地说:“我们这个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以上情景最有可能发生于(  )
A.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B.红军长征前
C.重庆谈判前  
D.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
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
A.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C.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那么,我国为什么还要以曾经激发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呢?为什么还要时时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呢?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是(  )
A.学以致用 B.知耻后勇
C.居安思危 D.警钟长鸣
4.五星红旗第一次冉冉升起时,孙爷爷和家人齐集天安门广场。他们在这里经历的活动是(  )
A.开国大典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D.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
5.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下面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年代尺,这位同学探究的主题是(  )
/
A.侵略与反抗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近代化的探索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  )
A.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做主
D.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7.小丽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8.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暴风骤雨,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一次影响重大的会议】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什么纲领?
(2)下列选项中与这次会议决定有关的是(  )(多选)
A.《义勇军进行曲》
B.五星红旗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人民英雄纪念碑
(3)“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说明了什么?
【一场全民参与的盛宴】
材料二 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回响,那排山倒海般的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的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4)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诗歌中的“一位巨人”指的是谁?
9.为全面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史实,某中学八年级(1)班的同学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吧!
环节一:疑问解答
(1)开国大典上的礼炮为什么要鸣28响?
环节二:历史回顾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开国大典都发生在1949年,你知道这两个事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吗?
环节三:感悟启示
著名作家、当时担任《大公报》记者的萧乾参加开国大典后,这样写道:“如果重生是奇迹,今天我看见了5 000年古老中国的重生。等老了时,我将拍着胸脯对我的儿孙们讲,开天辟地的那一天,我在场!”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萧乾这样写的缘由。
(4)当你重温开国大典那一庄严时刻时,你的内心在想些什么?
参考答案
1.D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故选D项。
2.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故B、C、D三项均是该会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1912年,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故选A项。
3.C 《义勇军进行曲》会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且还要唱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目的是提醒国人居安思危。故选C项。
4.A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5.B 6.C
7.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
8.参考答案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ABD
(3)这次会议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显示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4)开国大典。毛泽东。
9.参考答案 (1)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为开国大典的举行做了充分的准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4)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拯救中国。
②屈辱的历史虽已结束,但我们要铭刻在心,警钟长鸣,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言之有理即可)
第2课 抗美援朝
1.1950年9月30日,周恩来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帝国主义者”和“邻人”分别指的是(  )
A.日本和朝鲜 B.美国和朝鲜
C.苏联和越南 D.美国和越南
2.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
               
A.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B.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C.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下列史实与抗美援朝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A.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B.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被烈火吞噬
C.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
D.《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
4.下列是在某场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
陈观松(1924—1952) 赖监桥(1933—1953)
李佛林(1929—1953) 刘宴群(1927—1950)
徐承钦(1928—1951) 邱慈荣(1923—1952)
廖 武(1931—1953) 蔡以仁(1918—1950)
刘房添(1919—1951)
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5.与中朝人民并肩作战,大长中华儿女志气,扬我军威、国威有关的战役是(  )
A.渡江战役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上甘岭战役
6.郭沫若在《咏邱少云烈士》中写道:“援朝抗美弟兄多,烈士少云事可歌……戳穿纸虎功长在,缚住苍龙志不磨。邻国金星留纪念,英雄肝胆壮山河。”邱少云的事迹留给我们的深刻体会和感悟是(  )
A.见义勇为 B.遵守纪律
C.助人为乐 D.拾金不昧
7.词语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你认为1953年我国各种媒体中出现频率高的词语是(  )
A.解放军 平津战役 渡江
B.志愿军 最可爱的人 美帝国主义
C.政治协商会议 开国大典 国歌
D.西藏 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军
/
★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 抗美援朝纪念馆(右图),由纪念塔、陈列馆、全景画馆三大主体建筑组成。纪念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三层楼的陈列馆设有10个展室,陈列着500余幅珍贵照片和 1 000 余件文物,再现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宏伟场面。全景画馆高28.4米,直径46米,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绘画、雕塑与灯光、音响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扭转朝鲜战局的“清川江畔围歼战”的历史场面。站在电动转椅看台上,参观者可以领略战争的宏伟气势和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请完成:
(1)追忆历史:如果纪念馆的馆长安排同学们从以下四方面收集资料,请你来配合。
A.人物报告会:?
B.电影欣赏:?
C.文学作品推荐:?
D.歌曲学唱:?
(2)感悟分析:如果你是纪念馆的讲解员,请你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给游客分析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3)情感升华:战争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历史不能被忘记。身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
1.B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并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2.D
3.C 根据题干中关键词“抗美援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与抗美援朝有关,而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项。
4.D 5.D 
6.B 结合邱少云的事迹,可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B项符合题意。
7.B 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B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涉及的事件发生的时间与“1953年”不符。
8.参考答案 (1)A.黄继光、邱少云等 B.《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C.《谁是最可爱的人》 D.《我的祖国》《英雄赞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
(2)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这次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学习。
第3课 土地改革
1.“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
★2.对右图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52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基本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公有制
D.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辽宁一农民曾经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指(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实行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开国大典的举行
4.穿越时空,回到1953年我国的农村,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B.地主成为一无所有的阶级
C.农民拥有自己的农具、牲畜
D.农民不用向地主缴纳地租
5.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④使农民获得了解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数据对照表(单位:亿吨)
年份
1949
1951
1952
粮食
1.1
1.4
1.6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49年相比,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法令的主要内容。颁布该法令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1949年相比,1951—1952年粮食产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D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是在1950年,故A项是错误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而不是基本摧毁,故B项也是错误的。土地改革中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仍然是土地私有制,因此C项的说法也不正确。只有D项的说法是正确的。
3.A 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A项。
4.B 从1950年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故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符合题意。
5.D 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故①不符合题意。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了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项。
6.参考答案 (1)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国内局势相对稳定;1950—1952年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