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向前走来,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1956 过渡时期
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 文化大革命
图片反映了建国前夕中国经济状况如何?
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53
193
130.4万吨
棉
9.3
49
1.639亿吨
粮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比1949年增加
1952年产量
产量
﹪
﹪
﹪
﹪
材料反映了1952年中国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状况: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意义: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原因:党和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
(3)结果:工农业产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问题】
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
1952年经济结构饼状图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自主学习一: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何影响?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内容:
(1)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内容一:发展重工业
原因:
A.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
B.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国防实力的需要;
(发展生产力)
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C.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一五计划建成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
特点:集中分布在东北
原因:
①临近苏联, 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②矿产资源丰富、
铁路交通发达
③抗战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内容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1953年-1956年
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时间:
方式: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经济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饼状图反映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生产关系的变革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深入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⑴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⑵方式(途径):
农业、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集体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⑶实质:
生产关系变革
⑷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内容二:三大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1.读《“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对表格所反映的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①农业生产增长相对缓慢 ②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③国民经济建设成就突出 ④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2.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
A.新中国的成立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苏联的支援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
3.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1、中共八大(1956年)
二
探索与失误
自主学习二: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归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2、总路线(1958年)
3、大跃进运动(1958年)
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5、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
失误
1、中共八大(1956年)
二
探索与失误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
(3)评价:
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总路线(1958年)
二
探索与失误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认识: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迫切改变落后的愿望,但急躁冒进(多、快),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大跃进”(1958年)
二
探索与失误
据材料分析,大跃进有何特点?
高指标,高速度,并不断提高指标要求。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种 个 南 瓜 像 地 球,
架 在 五 岳 山 上 头,
把 它 扔 进 太 平 洋,
地 球 又 多 一 个 洲,
你相信吗?
浮夸风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消极影响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
小高炉
大跃进时大量树木被砍伐
大跃进时期的工农业总产值
(1957—1960)
消极影响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二
探索与失误
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怎样认识这一运动?
消极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但是忽视了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5、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1965年)
二
探索与失误
(2)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结果: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1)主要领域:农村
巩固练习
1.1957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工作的指示》中明确提出,在农村实行“包工、包产、包费用和超产奖励”的“三包一奖”制,要求生产队在生产管理中建立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生产责任制机制,以期建立严格的田间管理制度。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对农业中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B.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铺垫
C.纠正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
D.充分调动合作社社员的生产积极性
D
2.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实施 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A
巩固练习
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1)文革劫难:
思想政治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2)复苏回升:
年代 国家财政收入 比上年
1966 558.7亿元 +24.4%
1967 419.4亿元 -25%
1968 361.3亿元 -13.9%
1973 809.7亿元 +5.6%
1975 815.6亿元 +11.9%
思考:
为什么1973年、1975年经济有所好转?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邓小平:1975年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实质:全面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2)复苏回升:
巩固练习
中国经济在1965~1976年出现了三次复苏回升,其分别是在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大跃进”的推动
C.实施“一五”计划 D.纠正“左”倾错误
D
讨论: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
实践 经验教训
成功的
探索
严重的
失误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三大改造
“文化大革命”
1958总路线
人民公社运动
大跃进运动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国情,正确分析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要实事求是,不能急躁冒进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结合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1956)
探索与失误
(1956-1966)
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
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一五计划
(1953-1956)
三大改造
发展重工业
中共八大(1956)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
调整(1973、1975)
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历史已经证明,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推进。”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