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8 19:5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中国与海洋的那些事儿——添加标题郑和下西洋1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宝,云南昆明人。从小就和父亲熟悉海洋,向往航海。
12岁成为太监,14岁被送往侍奉燕王朱棣。他知识丰富,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在朱棣争夺帝位中有勇有谋,屡建奇功,被赐“郑”姓,世称“三保(宝)太监” 。根据郑和简介,归纳:为什么郑和能够担任远航的重任呢?海洋知识丰富熟悉情况,便于各国交往精忠报国,深得皇帝信任熟悉海洋熟悉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12岁成为太监经历磨难,性情坚毅1.1 目的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
背景:15世纪初,明朝政治稳定、经济逐步繁荣,奠定物质基础明朝时期把今太平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地区及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称为西洋。占城爪哇苏门答腊古里刘家港红海非洲东海岸1.2 郑和下西洋概况1405年七次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航海之比较表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00余艘27800 人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
上的壮举,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比较结果从比较结果看,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航海技术先进除正常贸易外,船队教会了印度人编制丝织品,教会柯枝国人修建房屋。这些国家将郑和的船队当做送宝的 ,友谊的使者。“和平的使者”印度官员陪同郑和乘象游览、群众载歌载舞 非洲人民热烈 欢迎东方的使者三宝庙(泰国)三宝庙(马来西亚)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据材料,指出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什么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积极影响是什么?影响: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及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只见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想一想 郑和远航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他们说的对吗?请说明理由。1.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造船技术的发达;
3.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4.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戚继光抗倭2.1 背景明朝中后期倭寇酿成祸患为什么?朝廷腐败,海防松弛
推行极其严厉的海禁政策,倭寇与中国商人、海盗相勾结
2.1 背景材料:“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活)日促(艰难),转而从盗。” ——(明)赵文华 1556年,
明朝廷派遣戚继光到浙东进行抗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海波”指的是什么?倭寇2.2 准备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戚家军鸳鸯战术2.3 战况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结果:九战九捷,基本消灭浙江倭患结果:
1661年之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合作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原因是什么呢?戚继光指挥有方
戚家军战斗力强
军民抗战齐心协力
④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2.4 胜利原因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倭寇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戚家军抗击倭寇,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中华民族的正义利益,所以说,抗倭战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走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七子之歌》菲律宾、越南觊觎南海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阻止台湾回归清末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对中国的践踏 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1433年,明太祖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郑和船队从南京出发,先后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地中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船上装载的物品,以丝绸和茶叶最受当地人喜爱。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1405年明成祖刘家港红海瓷器火眼金睛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明朝的对外关系交往冲突国力强盛国力日渐衰落封建制度走向衰败1.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最主要原因是( )
A.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B.?造船技术高超??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海上交通发达
2.童谣见证历史。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 所赞颂的是(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小试牛刀: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继光发动人民抗倭
C.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人民起义抗倭反明 (1)这套邮票的主题是什么?(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东南亚各地  B.地中海东岸   
C.阿拉伯海沿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