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练习7《走进论语》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练习7《走进论语》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8 20:3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进论语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孔子
这个人是谁?孔子,他被称为……
又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前面我们读了《孔子的故事》,简单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事迹,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可以仔细体会他的言行。
二、聚焦《论语》,了解地位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语言,就记录了他的思想,就记录了他的文化。
  《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三、创设情境,学习“开学典礼”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孔子学院的杏树下,静静地等待他们的老师孔子来给他们做开学典礼的讲话。只见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们,向他们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用眼睛看了看下面的弟子。有的弟子朝着孔子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笑意;有的弟子眉头紧锁,不理解老师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看到大家不同的表情,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回他的书房。弟子们等孔子走了,就纷纷议论起来。
一个叫子禽的弟子就问子贡:“子贡呀,老师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子贡也问他同学颜回:“颜回啊,老师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只讲这三句话呢?”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三句话。跟老师读这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屏幕出示三句话)
齐读
交流
A、出示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什么意思?学习了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习当温习讲。
1、说,通 悦
学仅仅指学知识吗?学什么?
学吃饭是学,学走路是学,学做人是学,学骑车是学,学游泳是学,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学语文,学数学,对不对呀?所以这个“学”,是广义的学。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们读一读。
他的弟子子禽他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他急急忙忙跑到孔子书房里和孔子探讨起来了。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快乐很喜悦的。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子禽认为,经常学习,经常温习是非常苦的事,非常枯燥的事,非常辛苦的事。你是同意孔子的观点,还是同意他弟子子禽的观点呢?你们讨论,同桌讲讲,谁能说服谁。
(同桌相互交流)。
学习是辛苦的,学习有的时候也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自己想学,自己在学习当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就是很快乐的事。对不对呀?
B、出示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会跟你交流什么呢?
什么样的人叫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这样的人叫志同道合。这样的人从远方赶来,肯定是交流你们之间的学问,你们自己的理想,你们自己的人生感悟,你们的人生追求。这样的人在一起交流啊,才叫“人逢知己千杯少”啊!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把你们的快乐读出来。
你看,学习不是很快乐的吗?我们再把这句读一读。
C、出示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女同学齐读。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呀,是比较难理解的是这个词,读什么?
“愠”是什么意思?这个字比较难懂。
跟人的心情有关系,心中生气,心中怨恨别人,叫“愠”。
哎呀!子禽又去问孔子:“老师,你整天叫我们学呀,学呀,我们学得有本事了,学了一身的学问了,可是人家不用我们,你游历了多少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君主都不用你,都不懂你,都不理解你,你还叫我们心中不生气,不怨恨人家,我做不到。人家不了解我,人家不重用我,我就要生气。”你同意谁的观点?
如果生气的话,就还没达到君子的境界。一个君子,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仍然保持一种快乐的心境,不生气,不怨恨,这是君子的境界。很高很高的,一般人都做不到。历史上谁能做到?诸葛亮!当别人不了解他,他藏在卧龙冈,整天交友,读书非常快乐。你们不用我,我还是很快乐,当你用我的时候,我就出来辅助你刘备。林则徐……刘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个人生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向往之,追求之。我们一起把第三句读一读。
生齐声朗读。
看到了吗?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喜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生气,也是要内心平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要快乐。这三句话都是叫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正直的,快乐的,乐观的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要教我们学习做人。他没有讲语文,没有讲数学,他讲要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快乐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才是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最根本所在。大家背一背,好好的体会体会。
师:我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不仅讲要做人。你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看谁有发现的眼睛。孔子三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精炼!(语气重)这是孔子语言的一大特点。
非常少的字,说了非常深刻的道理。这就是经典的语言。
“说乎、乐乎、君子乎”,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
这三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不亦……乎,不亦……乎,不亦……乎”这是孔子语言的特点 “不亦……乎”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不也是君子吗?都是什么句式?反问的句式,排比的句式,语言多么富有文彩,读起来特别容易记住,你发现还有什么特点?
古人的话有“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也是我们今天的语气词,“啊,喃,呢”所以讲话时,用上一个语气词,能加重你的情感。“你连这个问题都不懂吗?”加了一个“吗”,感情加重了。所以《论语》是孔子和弟子对话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口语化的语言很有生命力哦!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把孔子的语言一起读出来。
?
四、对话交流,体悟“学习之道”
孔子的开学典礼虽然只讲了三句话,可这三句话流传了2500多年。这三句话影响了世世代代中国人,这三句话影响了全球人,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所以《论语》被称为中国的“圣经”!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又响起来了,新学期的第一课开始了,他的学生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孔子来给他们上课。高大的孔子稳步走入教室,走到讲台前,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学习之道,“你们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门下都是来干嘛的呢?都来向我求学的,都来向我求学问的,向我求道德的。怎么学习呢?今天第一堂课就和你们讲学习的道理,学问的道理。”孔子在黑板上出示了5句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引读每句,“子曰:……”。)
这5 句话都是围绕着“学习的道理”来讲的。自己读读,你对哪一句话特别有体会?你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学习之道”吗?
学生交流
交流
你还喜欢哪句呢?
你可以举一个“温故而知新”的例子吗?
学完一个单元自己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可以领略到新的知识。举一反三,温故知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你呀也可以做教师了。
有一个故事,魏国有一个大官,叫孔圉,他去世之后,后人给了他一个称号,称他为“文”。子贡就不懂了问老师,孔圉去世了,人家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孔子回答道,因为这人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题时,一点都不觉得难为情。所以,后人给他“文”的称号。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叫“下问”。(板书:问)你有过“不耻下问”,向别人请教过吗?
向弟弟问,向幼儿园小朋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样的请教一点都不感到难为情,一点都不感到可耻,这样的人叫“不耻下问”。这才是有学问的人,有品性的人。
孔子的语言真的要好好品味呀。
?
五、背诵吟唱,品味升华
孔子的语言、思想代代相传,他的语言化成了名言警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语言变成了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具有思想魅力的语言,具有文彩的语言,才能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这样的语言就叫——经典。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延续下去,孔子的话将会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样经典的语言不要读吗?不要诵吗?大家来背一背,诵一诵。
(学生各自背诵,师生互动一问一答的形式背诵)。
孔子的语言穿越时间;孔子的语言温暖着我们。孔子的语言不仅要吟诵它还要传唱它。给大家听听孔子的三人行。
同学们好好去读读《论语》感悟孔子生活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学习孔子。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