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2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2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4 20: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图是保存在枣强县境东部旧县村西“董子祠”的董子石像。董仲舒石像为青石质坐式造像,双手捧一笏板,史载,该像为明万历三十六年制造,在几百里以外的太行山下雕成,高2.5米,重约7吨,用滚杠之法移置董子故居东一处三面环水的土岗上,修建祠堂,悬匾董子祠。近年来,随着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董学研究渐渐兴旺。?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西汉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
①汉代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②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2)区别?
①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③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④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2.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认识 汉代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既有积极可取的精华,也有需要扬弃的糟粕。?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所要扬弃的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的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新儒学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同时,“罢黜百家”并不是要消灭其他各派学说,而是把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主导思想而加以扶植。 (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迅速恢复了元气,但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成为当务之急。董仲舒对儒家经典重新解释,创立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实质:思想文化的专制。?
(3)评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由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确立了在统治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董仲舒的新儒学创立的背景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答案】 B?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其作用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种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仍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答案】 A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太学创建于 ( )
A.西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 D.西汉 【解析】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儒生为政府官员。?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