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背景:
元朝末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激起大规模农民起义。
时间:
人物:
都城:
1368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 (今南京)
朱元璋
南京明故宫遗址
1368年秋,明军攻占大都,蒙古残余势力逃往漠北。此后,明军先后平定西北等地,统一中国。
明朝疆域
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拉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括今天的西藏、云南,东南到东海、南海并及海外诸岛。
明 朝 疆 域 图
明 朝 疆 域 图
二 . 朱元璋强化皇权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会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1)地方: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皇帝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结果:
一权分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明太祖实录》
诸王虽分封各地,拥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领有封地和臣民。由朝廷颁给“宗禄”。除明朝分封北部防御体系的宁王、燕王、晋王、代王、秦王防边外,其余诸王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在朱元璋看来,分封皇室子孙控驭各地,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便足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使国家固若金汤,算得上长久之计了。
(2)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
中书省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读史料: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
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废相
创立
秦始皇
明太祖
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朱元璋《皇明祖训》
消极方面:
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不利于国家和政府效能,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你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废除 (评价)
积极方面: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皇 帝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中央
地方
布政司
(民政)
按察司(刑狱)
都司
(军政)
君 权 加 强
为分散兵权(目的),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
军事方面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皇 帝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殿阁大学士
中央
地方
布政司
(民政)
按察司(刑狱)
都司
(军政)
君 权 加 强
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内阁制度
皇 帝
工
部
刑
部
兵
部
礼
部
户
部
吏
部
内阁
中央
地方
布政司
(民政)
按察司(刑狱)
都司
(军政)
君 权 加 强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侍卫亲军)
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宦官)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监视官民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只对皇帝负责。
明朝君权强化的重要表现。
①目的:
②职责:
③地位:
④影响:
锦衣卫印
锦衣腰牌
有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又大吃一惊。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
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
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
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用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
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明太祖朱元璋,登极后首先制订《大明律》,规定凡敢于“谋反”者,不分主从,一律凌迟处死,并株连亲属,凡年满16岁的都要处斩。“胡惟庸案”是他杀戮功臣的开端,前后株连杀戮了约3万人。后来他又以“谋反”罪处死大将军蓝玉,坐“落案”死者有13族,达1.5万多人。其他如身冒百死、战功赫赫的大将傅友德,曾被朱元璋誉为“忠贤集于一身”的太子之师宋濂、朱的儿女亲家、位列百官之长的李善长等元老重臣,也都纷遭杀身或抄家之祸。后世史家评朱元璋是:“借诸功臣以取天下,有天下既定,即尽举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赵翼:《二十二史札史札记》)
3、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内容只在儒家“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答题以《朱熹集注》为标准,考生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题格式: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必须按照八股文的格式来书写。
这种考试制度被称为“八股取士”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起股至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中股]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
[后股]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
明朝科考图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
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
“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
八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
清初学者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评价八股取士:
积极: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的八股文考试,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僵硬死板,从而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思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尤其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培养的“人才”成为皇帝的顺从者,因此,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朝代 贡 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
厂卫特务机构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废 丞 相
八股取士
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监控地方。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影响?这些措施的设施还预示着什么?
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依靠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士人思想的进步,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预示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
甘薯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马铃薯
向日葵
花 生
玉米
三. 经济的发展
1、农业
苏绣
明代青花扁壶
2、手工业
3、商业
①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②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王家大院
农业
手
工
业 棉纺织业
丝织业
制瓷业
商业
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和向日葵等
从南方推向北方,全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中心——景德镇,所产的青花瓷器
畅销海内外
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
晋商、徽商等商帮
明朝经济的发展
除行省,设三司,中央直属。
废丞相,撤中书,权分六部。
设厂卫,察官民,特务密布。
八股文,禁锢人,培养奴仆。
强君权,固统治,经济发展。
课堂小结
明朝时期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