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4-19 08:2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影响: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南京
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明朝皇权的强化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口胡惟庸谋反,屠灭三族,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在中央废除丞相,在地方设立三司朱元璋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直属皇帝.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表面上看是因为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断。从根本上讲,这是皇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为了维护皇权,废除丞相制度.纵观中国古代君权在不断加强,相权在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国古代丞相制度的变化秦朝隋唐丞相属三公之首独相三省六部,集体
丞相制度群相明朝无相从此皇权和相权
的矛盾、斗争消失皇帝中央地方( 行 省 )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三司明朝的行政机构据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凡1660余件,共291事。平均算来,朱元璋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
--------《明代政治史》不是朕睡不着,是朕没有时间睡啊!办法: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朱元璋:“宋爱卿,你昨晚喝酒了没有?”
宋濂(战战兢兢):“喝了。”
朱元璋:“请了哪些客、吃了什么菜?”
宋濂:“请了御史、将军8人。吃的是海鱼、山菜等12道菜,还有一碗珍珠汤。”
朱元璋(阴笑):“全对。宋爱卿没有骗我。”
宋濂吓出一身冷汗,暗道:“好险、好险。”宋濂为什么吓出一身冷汗?1、明太祖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居民。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目的:为了监视官民职能:2、明成祖设立东厂。 东厂,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北东厂胡同成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东厂与锦衣卫合称厂卫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宋濂请客”
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请客吃酒。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了什么客?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的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锦衣卫绘制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汗。特点:
作用: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读下面故事,你能说出锦衣卫的设置的特点及作用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权力的分散与制衡1、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强化皇权的影响观察此图,我们会发现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中,最突出的特点?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皇明祖训》
思考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科举制度建立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变化完善科举制发展科举,选拔人才,首创殿试制度宋太祖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 。 。 。 。明代1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2、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 。科举考试 的范围及内容明代科举考试文体格式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1、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影响:2、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扼杀了许多人和创造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死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不良学风,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了极大的阻碍,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之一。经济的发展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政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二、表现(一)、农业方面1、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明朝青地蕃莲印花布明朝水蓝印金杂花绫(二)、手工业方面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三)、商业方面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2、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