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习作一《寓言》人教新课标 (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习作一《寓言》人教新课标 (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19 19:2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习作一
《落难的王子》


周 国 平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它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西方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在《庄子》、《韩非子》里都有保留。
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作者介绍
主要著作:《苏联当代哲学》、《人与永恒》、《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爱与 孤独》。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加红色的字容易写错)
读一读,写一写
禀告( ) 厄运( ) 折磨  行乞( ) 正色 落难 归属 流落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异国他乡
bǐng
è

解释词语

禀告: 行乞: 正色: 突如其来:
旧时称向上级或长辈告诉事情。
向人乞讨。
用严肃或严厉的神色。
事情来得突然,出人意料。

落难:
遭遇灾难,陷入困境。
落难的王子
整体感知
1、王子是怎样落难的?
2、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身份:王子——奴隶——乞丐
遭遇:父王被杀,
母后受辱自尽,
自己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逃出虎口时成了残废,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王子落难前生性多愁善感,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的面对厄运。
1、文章用第几人称写?“我”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3、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质疑探究
用第一人称“我”,塑造一个与落难王子同时代的人,亲眼见过王子并有一段对话,让人觉得似乎不是编造的而是亲身见闻。增加故事真实的可信度。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边响起,重复半载,略去半载。这样的构思,耐人寻味。厄运一旦落到自已头上怎么办,有王子的经历在前,这样的故事又好像在不断重复,对人很有启发。
3、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要战胜脆弱,关键是什么?
若认为只有落难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这样的“规律”不能成立。
但落难和厄运确实能使人战胜脆弱,变得坚强。
但落难和厄运不一定使所有的人都变得坚强,也有被厄运压跨的。
关键是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地磨练。
比较阅读
要求:与《白兔和月亮》从主题、情节、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上作比较)
1、在主题上,两篇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这里“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人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 形式。
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
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
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
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
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都有
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
王子》则侧重叙事。
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了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了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遇到的,怎样对待好事,怎样对待坏事,两则寓言很有启发性。
总结
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天哪,太可怕了……”

故事似乎没写完, 请你补充完整。
想象你遭遇厄运后会怎样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