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重点
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一)曹操统一北方
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混战。
2、优势
(1)取得“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
(2)他__________,实行屯田,实力日益增强。
3、过程
(1)官渡之战
时间:___________年。
双方:________与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取得胜利。
(2)统一北方:曹军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_________地区。
(二)、三国鼎立
1、背景
(1)孙权占据长江下游的____________地区,实力不断发展。
(2)刘备占据____________带,得到___________的辅佐,力量增强。
(3)曹操控制___________,准备统一全国。
2.过程
(1)赤壁之战
时间:__________年。
双方:曹操与____________联军。
结果:曹操失败
影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___________,并夺得________,孙权巩固了在_____________地区的地位,并向岭南发展。
二、深入理解,合作探究
问题一: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袁绍然后统一北方,原因有哪些呢?
问题二:1、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2、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有什么启示呢?
问题三: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其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
第一种观点认为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倒退。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三、巩固知识,感悟反思
1.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对手是( )
A、孙权 B、刘备 C、袁绍 D、刘表
2、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
A、 赤壁之战 B、 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 马陵之战
3、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
A. 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刘备、孙权 C.刘备和孙权 D.袁绍和刘备、孙权
4、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曹操 B. 孙权 C. 刘备 D. 诸葛亮
6、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 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逐能克绍,一弱为强者……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诸葛亮《隆中对》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对什么时期天下形势的分析?结合材料及课本内容分析作者是站在哪一派的立场发表这一段谈话的。
(2)“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指的是是什么现象?
(3)“然操逐能克绍”指的是什么战役?这一战役发生于哪一年?
(4)针对当时的形势,作者提出了什么策略?发生啦什么战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动动手
自己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拓展视野
古代的帝王死后,葬礼恪守一般都非常隆重,陵墓也会非常高大,而相传东汉末年曹操去世的时候,葬礼却非常简朴。原来曹操在临死前向儿子和大臣交代“现在天下还未安定,不要按旧的丧葬制度办。文武官员来殿中吊唁,只要哭几声就行啦。那些驻守在各地的将士,都不要离开岗位,官吏们都要恪守职责。 我死后,就埋葬在邺城西面的山岗上,跟西门豹的祠堂靠近,不用金玉珍宝陪葬。”曹操死后,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儿子们为他举行简单的葬礼。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