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四章+第七节+功率+Word版含解析 |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702.7K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粤教版 | ||
科目 | 物理 | ||
更新时间 | 2019-04-19 13:54:41 |
C.P甲=P乙 D.无法判定
解析:选B 根据功率的定义式P=可知,在功与所用时间的关系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该物体的功率。因此,由图线斜率可知P甲
3.一小球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不计空气阻力,小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做功的功率P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是( )
解析:选A 设经过时间t速度大小为v,其方向与竖直方向(或重力方向)成θ角,由功率公式P=Fvcos θ知,此时重力的功率P=mgvcos θ=mgvy=mg·gt=mg2t,所以A正确。
4.起重机用4 s的时间将2×104 N重物匀速提升10 m,在此过程中起重机的输出功率为( )
A.2×105 W B.5×105 W
C.5×104 W D.8×104 W
解析:选C 物体匀速上升,则牵引力F=mg=2×104 N;起重机做功W=Fh=2×104 N×10 m=2×105 J;则起重机的输出功率P== W=5×104 W;故选C。
5.如图2所示,小丽和小芳都从一楼到二楼商场去购物,小丽从楼梯走上去,克服重力做功W1,所用时间t1,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1;小芳乘电梯上去,克服重力做功W2,所用时间t2,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2。已知她们的体重相同,且t1>t2,则( )
图2
A.P1=P2 B.P1>P2
C.W1=W2 D.W1>W2
解析:选C 这两个同学的体重相同,爬楼的高度相同,根据公式W=-Gh可知两人上楼过程重力做功相同,故克服重力做的功W1、W2大小相等,即W1=W2;克服重力的平均功率为P=,由于t1>t2,故P1
图3
A.OA段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是恒定的
B.OA段汽车发动机的牵引力恒定
C.AB段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可能是恒定的
D.BC段汽车发动机的功率是恒定的
解析:选BCD OA为一段直线,说明OA段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牵引力不变,根据P=Fv可知,速度增大,牵引力不变,功率增大,故A错误,B正确;AB为一曲线,斜率逐渐减小,则加速度逐渐减小,牵引力减小,根据P=Fv可知,牵引力减小,速度增大,功率可能不变,故C正确;BC为一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则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牵引力等于阻力,不变,速度也不变,根据P=Fv可知,功率不变,故D正确。
7.汽车以恒定的功率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恒等于车重的0.1倍,汽车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vm。则当汽车速度为时,汽车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为g)( )
A.0.1g B.0.2g
C.0.3g D.0.4g
解析:选A 令汽车质量为m,则汽车行驶时的阻力f=0.1mg。当汽车速度达到最大值vm时,汽车所受的牵引力F=f,则有P=fvm。当速度为时有P=F·,由以上两式可得F==2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f=ma,得a==0.1g,A正确。
8.如图4甲所示,滑轮质量、摩擦均不计,质量为2 kg的物体在F作用下由静止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g取10 m/s2)( )
图4
A.物体加速度大小为2 m/s2
B.F的大小为21 N
C.4 s末F的功率大小为42 W
D.4 s内F做功的平均功率为42 W
解析:选C 由速度-时间图像可得加速度
a=0.5 m/s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F-mg=ma,
所以F==10.5 N,
4 s末,P=F(2v物)=10.5×2×2 W=42 W,
4 s内,=== W=21 W,
故选项C正确。
9. (多选)质量为m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t=0时刻开始受到水平力的作用。力的大小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5所示,力的方向保持不变,则( )
图5
A.3t0时刻的瞬时功率为
B.3t0时刻的瞬时功率为
C.在t=0到3t0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
D.在t=0到3t0这段时间内,水平力的平均功率为
解析:选BD 2t0时刻速度大小v2=a1·2t0=。3t0时刻的速度大小为v3=v2+a2t0=+·t0=,3t0时刻力F=3F0,所以瞬时功率P=3F0·v3=,B对,A错。0~3t0时间段,水平力对物体做功W=F0x1+3F0x2=F0×(2t0)2+3F0·t0=,平均功率P==,D对,C错。
10.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从某时刻开始计时,发动机的功率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6所示。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恒定不变。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 )
图6
解析:选A 由P-t图像知:0~t1内汽车以恒定功率P1行驶,t1~t2内汽车以恒定功率P2行驶。设汽车所受牵引力为F,则由P=Fv得,当v增加时,F减小,由a=知a减小,又因速度不可能突变,所以选项B、C、D错误,选项A正确。
11.动车组是城际间实现小编组、大密度的高效运输工具,以其编组灵活、方便、快捷、安全、可靠、舒适等特点而备受世界各国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青睐。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一组,就是动车组。假设有一动车组由六节车厢连接而成,每节车厢的总质量均为m=8×104 kg。其中第一节、第二节带动力,他们的额定功率分别是P1=2×107 W和P2=1×107 W(第一节车厢达到额定功率如功率不够用时启动第二节车厢),车在行驶过程中阻力恒为重力的0.1倍。(g=10 m/s2)
(1)求该动车组的最大行驶速度;
(2)若列车以1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求t=10 s时,第一节和第二节车厢之间拉力的值。
解析:(1)对整列动车,当前两节都输出额定功率且总牵引力等于总阻力时,动车速度最大,P1+P2=fvm
f=0.1×6mg
联立解得vm=62.5 m/s。
(2)当t=10 s时,v1=at=10 m/s。
假设只有第一节车厢提供动力,输出功率P:
-f=6ma,
得P=9.6×106 W
f2=0.1×5mg
解得:F=8×105 N。
答案:(1)62.5 m/s (2)8×105 N
12.一架质量m=2.0×104 kg的飞机在水平跑道上起飞,发动机提供的推力恒为F1,在跑道上经过s1=400 m的加速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m=100 m/s。现要使该飞机能在s2=100 m的航母跑道上起飞,需用电磁弹射器辅助。假设电磁弹射器对飞机施加恒定推力F2,飞机在地面和航母跑道上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均为=1.0×104 N,求:
(1)飞机发动机的推力F1大小;
(2)电磁弹射器的推力F2大小;
(3)电磁弹射器的平均输出功率。
解析:(1)设第一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1,飞机在地面和航母跑道上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均为f=1.0×104 N,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1-f=ma1 ①
根据运动学知识知vm2-0=2a1s1 ②
联立①②解得:F1=2.6×105 N。
(2)设飞机在电磁弹射区的加速度大小为a2,
a2==m/s2=50 m/s2 ③
由F2+F1-f=ma2 ④
解③④得:F2=7.5×105 N。
(3)平均速度为:==50 m/s
平均功率为:
=F2=7.5×105×50 W=3.75×107 W。
答案:(1)2.6×105 N (2)7.5×105 N (3)3.75×107 W
功能关系和能量守恒问题
1.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在竖直向上的恒力作用下上升,在某一高度撤去恒力。不计空气阻力,在整个上升过程中,物体机械能随时间变化关系是( )
解析:选C 物体受恒力加速上升时,恒力做正功,物体的机械能增大,又因为恒力做功为:W=F×at2,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A、B项错误;撤去恒力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机械能守恒,D项错误,C项正确。
2. (多选)如图1所示,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一端系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圆环顶点P,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穿在圆环上做无摩擦的运动。设开始时小球置于A点,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率为v,对圆环恰好没有压力。下列正确的是( )
图1
A.从A到B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B.从A到B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减少
C.小球过B点时,弹簧的弹力为mg+m
D.小球过B点时,弹簧的弹力为mg+m
解析:选BC 运动过程中,弹力对小球做负功,小球的机械能减少,A错,B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故小球过B点时,弹力F=mg+m,C对,D错。
3.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工作的一种新型汽车,已知太阳辐射的总功率约为4×1026 W,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1011 m,假设太阳光传播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约有40%的通量损耗,某太阳能汽车所用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到的太阳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转化效率约为15%。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为8 m2,如果驱动该太阳能汽车正常行驶所需的机械功率20%来自于太阳能电池,则该太阳能汽车正常行驶所需的机械功率为(已知半径为r的球表面积为S=4πr2)( )
A.0.2 kW B.5 kW
C.100 kW D.1 000 kW
解析:选B 太阳的总功率分布在半径是1.5×1011 m的球面上,则单位面积上的功率P0==W/m2=1.42×103 W/m2;汽车吸收到的太阳功率P1=(1-40%)×15%P0×8,则汽车需要的功率约为:P总=≈5 kW;故选B。
4.(多选)如图2所示,卷扬机的绳索通过定滑轮用力F拉位于粗糙斜面上的木箱,使之沿斜面加速向上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
A.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动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B.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和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之和
C.木箱克服重力做功等于木箱的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D.F对木箱做的功等于木箱增加的机械能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之和
解析:选CD 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增加量,ΔEp=-WG,C正确。由动能定理得WG+Wf+WF=mv2,则WF=mv2-WG-Wf=(ΔEk+ΔEp)-Wf,A、B错误,D正确。
5.(多选)如图3所示,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A、B间用一轻质弹簧相连组成系统。且该系统在外力F作用下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它们的总动能为2Ek时撤去水平力F,最后系统停止运动。不计空气阻力,认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从撤去拉力F到系统停止运动的过程中( )
图3
A.外力对物体A所做总功的绝对值等于Ek
B.物体A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等于Ek
C.系统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可能等于系统的总动能2Ek
D.系统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一定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小量
解析:选AD 它们的总动能为2Ek,则A的动能为Ek,根据动能定理知:外力对物体A所做总功的绝对值等于物体A动能的变化量,即Ek,故A正确,B错误;系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系统的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减小量,所以系统克服摩擦阻力做的功不可能等于系统的总动能2Ek,故C错误;系统的机械能等于系统的动能加上弹簧的弹性势能,当它们的总动能为2Ek时撤去水平力F,最后系统停止运动,系统克服阻力做的功一定等于系统机械能的减小量,D正确。
6.(多选)物体由地面以120 J的初动能竖直向上抛出,当它上升到某一高度A点时,动能减少40 J,机械能减少10 J。设空气阻力大小不变,以地面为零势能面,则物体( )
A.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105 J
B.上升到最高点后落回A点时机械能为70 J
C.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之比为1∶4
D.上升过程与下落过程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
解析:选BD 物体以120 J的初动能竖直向上抛出,做竖直上抛运动,当上升到A点时,动能减少了40 J,机械能损失了10 J。根据功能关系可知:合力做功为-40 J,空气阻力做功为-10 J,合力做功是阻力做功的4倍,则当上升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动能减小了120 J,合力做功为-120 J,则阻力做功为-30 J,机械能减小30 J,因此在最高点时机械能为120 J-30 J=90 J,故A错误;由上分析知,从A点到最高点机械能减小20 J,当下落过程中,由于阻力做功不变,所以又损失了20 J,因此该物体落回A时的机械能为110 J-20 J-20 J=70 J,故B正确;对从抛出点到A点的过程,根据功能关系:mgh+fh=40 J,fh=10 J,则得: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之比为f∶mg=1∶3,故C错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上升过程有:mg+f=ma1;下降过程有:mg-f=ma2;则得a1∶a2=2∶1,故D正确。
7. (多选)如图4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由静止释放,传送带由电动机带动,始终保持以速率v匀速运动,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过一会儿能保持与传送带相对静止,对于物体从静止释放到相对传送带静止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电动机多做的功为mv2
B.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mv2
C.电动机增加的功率为μmgv
D.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为mv2
解析:选BC 由能量守恒知电动机多做的功为物体动能增量和摩擦生热Q,A错误。根据动能定理,对物体列方程,Wf=mv2,B正确。因为电动机增加的功率P===μmgv,C正确。因为传送带与物体共速之前,传送带的路程是物体路程的2倍,所以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功是摩擦力对物体做功的2倍,即mv2,D错误。
8.(多选)如图5所示,滑块a、b的质量均为m,a套在固定竖直杆上,与光滑水平地面相距h,b放在地面上。a、b通过铰链用刚性轻杆连接,由静止开始运动。不计摩擦,a、b可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 )
图5
A.a落地前,轻杆对b一直做正功
B.a落地时速度大小为
C.a下落过程中,其加速度大小始终不大于g
D.a落地前,当a的机械能最小时,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
解析:选BD 由题意知,系统机械能守恒。设某时刻a、b的速度分别为va、vb。此时刚性轻杆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分别将va、vb分解,如图。因为刚性杆不可伸长,所以沿杆的分速度v∥与v∥′是相等的,即vacos θ=vb sin θ。当a滑至地面时θ=90°,此时vb=0,由系统机械能守恒得mgh=mva2,解得va=,选项B正确。同时由于b初、末速度均为零,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先增大后减小,即杆对b先做正功后做负功,选项A错误。杆对b的作用先是推力后是拉力,对a则先是阻力后是动力,即a的加速度在受到杆的向下的拉力作用时大于g,选项C错误。b的动能最大时,杆对a、b的作用力为零,此时a的机械能最小,b只受重力和支持力,所以b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mg,选项D正确。正确选项为B、D。
9.小物块A的质量为m,物块与坡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水平面光滑;坡道顶端距水平面高度为h,倾角为θ;物块从坡道进入水平滑道时,在底端O点处无机械能损失,重力加速度为g。将轻弹簧的一端连接在水平滑道M处并固定在墙上,另一自由端恰位于坡道的底端O点,如图6所示。物块A从坡顶由静止滑下,求:
图6
(1)物块滑到O点时的速度大小;
(2)弹簧为最大压缩量时的弹性势能;
(3)物块A被弹回到坡道上升的最大高度。
解析:(1)由动能定理有mgh-μmghcot θ=mv2
得v=。
(2)水平滑道上,由能量守恒定律得Ep=mv2
即Ep=mgh-μmghcot θ。
(3)设物块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1,物块被弹回过程中,由能量守恒定律得Ep=mgh1+μmgh1cot θ
解得h1=。
答案:(1) (2)mgh-μmghcot θ (3)
10.如图7所示,AB为半径R=0.8 m的光滑圆弧轨道,下端B恰与小车右端平滑对接。小车质量M=3 kg,车长L=2.06 m,车上表面距地面的高度h=0.2 m,现有一质量m=1 kg的滑块,由轨道顶端无初速度释放,滑到B端后冲上小车。已知地面光滑,滑块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3,当车运动了t0=1.5 s时,车被地面装置锁定(g=10 m/s2)。试求:
图7
(1)滑块到达B端时,轨道对它支持力的大小;
(2)车被锁定时,车右端距轨道B端的距离;
(3)从车开始运动到被锁定的过程中,滑块与车面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内能大小。
解析:(1)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得
mgR=mvB2,NB-mg=m,
则:NB=30 N。
(2)设m滑上小车后经过时间t1与小车同速,共同速度大小为v
对滑块有:μmg=ma1,v=vB-a1t1。
对于小车:μmg=Ma2,v=a2t1。
解得:v=1 m/s,t1=1 s,因t1
(3)Q=μmgl相对=μmg。
解得Q=6 J。
答案:(1)30 N (2)1 m (3)6 J
11.如图8所示,传送带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30°,其上A、B两点间的距离x=5 m,传送带在电动机的带动下以v=1 m/s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质量m=10 kg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的A点,已知小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在传送带将小物体从A点传送到B点的过程中,(g取10 m/s2)求:
图8
(1)传送带对小物体做的功;
(2)电动机做的功。
解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知μmgcos θ-mgsin θ=ma
可得a=g=2.5 m/s2
当小物体的速度为1 m/s时,位移为x′==0.2 m
即小物体匀加速运动了0.2 m,匀速运动了4.8 m
ΔEk=mv2-0
ΔEp=mgxsin θ
由功能关系可得W=ΔEk+ΔEp=255 J。
(2)电动机做功使小物体机械能增加,同时小物体与传送带间因摩擦产生热量Q,
而由v=at,得t=0.4 s
相对位移x″=vt-x′=0.2 m
摩擦生热Q=μmgx″cos θ=15 J
W电=W+Q=255 J+15 J=270 J
故电动机做的功为270 J。
答案:(1)255 J (2)270 J
12.如图9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A点,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点。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其形状为半径R=0.8 m的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35°的圆弧,MN为其竖直直径,P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也是R。用质量m1=0.4 kg的小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后弹簧恢复原长时物块恰停止在B点。用同种材料、质量为m2=0.2 kg的小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物块过B点后做匀变速运动,物块由B到D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s=6t-2t2,物块飞离桌面后恰好由P点沿切线进入圆弧轨道,g=10 m/s2,不计空气阻力。求:
图9
(1)BD间的距离;
(2)判断小物块m2能否沿圆弧轨道到达M点(要求写出判断过程);
(3)小物块m2由C点释放运动到D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解析:(1)由物块过B点后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s=6t-2t2得v0=6 m/s,加速度a=-4 m/s2
物块由D点以初速度vD做平抛运动,落到P点时其竖直速度为vy=,=tan 45°得vD=4 m/s
BD间位移为s1==2.5 m。
(2)若物块能沿轨道到达M点,其速度为vM
m2vM2=m2vD2-m2gR
得vM= m/s
若物块恰好能沿轨道过M点,
则m2g=m2,
解得vM′= m/s>vM,
即物块不能到达M点。
(3)设弹簧长为AC时的弹性势能为Ep,
释放m1时,Ep=μm1gxCB
释放m2时,可得Ep=μm2gxCB+m2v02
且m1=2m2,可得Ep=m2v02=7.2 J
m2在桌面上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f,
则Ep-Wf=m2vD2,可得Wf=5.6 J。
答案:(1)2.5 m (2)见解析 (3)5.6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