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上册)》30~32 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
2.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资料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请看:点―线―面(一个平面图形―三角形)。(课件演示,请见图1)
师: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它具有稳定性的特性,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引导学生借助课件回顾三角形的意义及其特性,回顾的同时再次走进三角形的情境中,为新课的探究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探索
1.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三角形。(课件一一展示,请见图2)
学生观察并思考。
师:这么多形态各异的三角形,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呢?导入新课——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场景中,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可以充分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现实性。通过欣赏生活中形态各异的三角形,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思考并主动迁移到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在学习方法上做好了铺垫。
2.小组合作。
(1)按角分。
按角分类的小组交流。(课件显示记录单,请见图3)
请分类较快的两个小组分别交流他们的想法,并将其中一个组的分类张贴黑板。
【设计意图】分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学生在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交流、畅谈感悟的同时,思维得到碰撞。实践中感知,体验中收获了数学经验――以角为分类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按角分类的三种三角形的角的不同特点,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预设1: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2个锐角,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预设2:一个三角形里不可能有两个直角,也不可能有两个钝角。
师: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个猜三角形的小游戏怎么样?
师先出示信封里的一个三角形(露出两个锐角),再出示两个信封,分别露出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学生猜测,老师追问猜想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猜并说明理由。
(2)按边分。
按边分类的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完之后,依据特点告知名字。并通过大屏幕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角、顶角及等边三角形(正三角形)。(请见图4)
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表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及其之间的关系。(可用集合圈表示)
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为60度。如果按角分,它也是锐角三角形,亦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设计意图】分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学生在经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语言交流、畅谈感悟的同时,思维得到碰撞。实践中感知,体验中收获了数学经验――以边为分类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通过送三角形回家,让学生发现有些三角形都可以既是按角分的三角形,又可以按边分的三角形。例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等。
师:无论按哪种标准分类的三角形,它们之间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三角形大家族中的一员。(见图5)
三、巩固新知
1.跟踪练习:火眼金睛辨对错。(课件出示,请见图6)
每一道题都先让学生判断对错,然后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及时跟进练习,在判断、改错的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各类三角形的不同特点及其联系。
2.拓展练习:我是小巧手,画等腰三角形。(课件显示,请见图7)
(1)给出一条腰,写在答题卡上画等腰三角形。
学生交流多种方法,师引导学生观察,从而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意义。
教师巡视发现多种不同的画法,之后全班同学共享交流自己的想法。
(2)给出“底”,在题卡上画等腰三角形。(见图8)
学生自己交流画法,并总结出可以画无数个。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继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上数学,喜欢探究。
四、梳理收获
师生各谈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收获的同时就是对新知的再次回顾梳理,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