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绘画的风格流派风 格
系一个画家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环境、思想倾向及其画家的个人生活经历。常识修养和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形成的某种特有的习性,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格调、品味、气派等,特点。换言之即,因为绘画作品是画家所创作出来的。由于画家个人出身。生活经历,文化积累,心性修养,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因所画主题与时代习风和差异而运用的表现方法和习惯性。因而质使其作品在一定时期内或画家个人形成不同风格。不过这种风格往会自觉不自觉的具有与同时代画家的共同性,及与前代画家继承性等影响。但也有例外者与同代与前代截然不同的,全新风格。流 派
画家们之间,因风格相近,技法上的规律相似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就产生出各种同不流派。有个人形成一种流派的,也有某些画家对生活态度,性格气质以及艺术兴趣和表现方法有共同情调形成流派的,亦有“艺术风格”相近或因地域关系形成流派的。各种不同流派,各具特色。在中国绘画史上分风格流派往往是将几位风格相近或同时代风格并不相近放在一起,如“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杨州八怪”。
六朝三杰
指六朝时期,东晋的顾恺之、宋的陆探徽和梁的张僧繇三位画家而言。
顾恺之,多才多艺,精工诗赋、书法,擅长绘画,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美称。他的绘画题材丰富,笔法刚劲,造诣极深。有画论著述流传于世。
陆探徽,最擅画肖像画,历史人物画。具有秀骨清象的画风,成就最卓著。他用笔颇有“连绵不端”的特点,被誉为“一笔画”。
张僧繇,他创造一种“没骨”画法,画山水不用轮廓线,全采用色彩画成。画史上被称为“张家样”美称。这三位大画家被评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顾恺之《洛神赋图》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五代四大家
指五代时期四大山水画家,即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
关仝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
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
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北宋三大家
指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山水画的发展从五代到北宋,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时期。
艺术风格:
董源画法平淡天真,朴实静穆,有崭绝峥嵘之势;
李成画法墨润的特色;
范宽画法雄峻深厚,有雄伟壮阔的风格。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此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南宋四大家
指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也称“南宋四家”。
画家们突破常规,刻意追求笔墨的表现手法,从而开拓了“水墨苍劲”派画风的新局面,他们都以善画山水兼长人物著称。
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南渡后画风为之一变为水墨淋漓;
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
马远、夏圭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多趋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踏歌图 马远
《踏歌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元四大家
指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
在画面上题诗,书以明志,就是从他们开始流行的。在表现技法上,强调水墨的运用。
黄公望的浅绛着色,
吴镇的浓重笔墨,
王蒙的淡墨勾染、焦墨皴擦,
倪瓒的侧锋干笔的皴法,都是为了用简练朴直的方法表现事物的形质神貌,取得了他们独特的艺术成就,给后世画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
此展品为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四大名僧 “四大高僧”
指明末清除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石谷、弘仁。
他们都擅长山水画,各有其长,独具风格。
风格特点:
石涛的画用笔简练,淋漓奇古,常以神韵取胜;
石谷的画用笔沉着,苍古淳雅,总以淳朴取胜;
弘仁的画用笔空灵,高简幽疏,特以俊逸取胜。他们的独特画风,对后来的“扬州八怪”有很大影响。至于近、现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也无不受其影响。扬州八怪 “扬州画派”
主要画家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单、李方膺、高翔、罗聘八人。
郑燮喜欢画竹石,寓意深奥。
汪士慎、高翔画梅或以繁枝见长,或以疏枝取胜。
金农画梅在于不疏不繁之间。
黄慎作画,以简驭繁,于犷悍中见遒炼;于豪纵中见谨严。
李方膺和李单任性挥酒都以气魄笔力胜人。“扬州画派”在我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突出地把传统写意派绘画,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华封三祝图 郑板桥 《华封三祝图》原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作品长165.7厘米,宽90.7厘米 ,寓意取自《庄子外篇》《天地篇》华封人三祝帝尧的典故,作者借助典故表达了多子多寿多富的祝福。画面简洁清新,只画了三竿修竹和两块巨石,竹竿细劲挺拔,竹叶错落纷呈,巨石用中锋勾勒,皴擦较少,屹立于竹子背后,大有横空出世之势。自题:“写来三祝仍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总是人情真爱戴,大家罗拜主人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画派的领袖,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尤其善长画兰竹,题竹诗多达一百余首。徐悲鸿先生评价他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吴派“明代吴门画派”
明朝初年,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画家出现后,“吴派”鲜明地建立起来。这些画家影响显著,自然形成一般力量。
沈周居其首,文征明是他的学生,是绘画的全才,他既能画青绿,也能画水墨;既擅工笔,又精写意。画风秀丽细致,温雅静穆。大多数是士大夫出身,能诗善画,一生闲居过着诗画生活。
庐山高图 沈周
《是中国明代画家沈周的著名国画作品。该画为长轴,纸本设色,纵193.8 公分,横98.1 公分,原属北京故宫旧藏,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庐山高》是沈周为他的老师陈宽(醒庵)70岁生日祝寿,凭借想象而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时年沈周41岁。 浙派
明代山水画派之一。明代前期,最高统治者不喜欢“元四家”那种枯寂幽淡的作风,喜欢南宋画院体画的严整苍劲的画法,提倡马、夏等人的画风。戴进就成了当时画坛的核心人物。因他是浙江人,所以在他影响下的画家被称为“浙派”。
这个画派发展很快,继戴进而起的是吴伟,是他助成了浙派的发展。后继者又有陈景初、张路、吴珏、何适等人,都属于浙派系统。 岭南派
现代画派之一。以广东番禺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数描绘我国南方风物,在继承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日本和西方画法,创新笔墨,随类赋色,别具一格。人称“岭南派”。
这个画派的目标,是革新中国画,面向自然,注重写生,吸取西方艺术的长处,把岭南画风推向新的高峰。具象艺术特点:
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强调再现性,按照我们所看的世界的样子来描述对象。
2、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表现艺术形象瞬间。
3、情节性,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北宋都城汴梁的汴河两岸清明时节景象为题材,表现了北宋末年承平日久、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
全图采用散点透视,全景式构图,以自然景观作为分隔,大致可分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分析 (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游春图 展子虔
是北齐至隋之间的一位大画家,由于他擅画山水人物,这幅经宋徽宗题写为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卷,是画家传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意盎然, 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步辇图 阎立本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捣练图 张萱
《捣练图》唐代作品,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瑞鹤图 赵佶
宋徽宗赵佶所作,喜吹弹,擅书画,声歌辞赋无所不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画系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138.2厘米。此图绘彩云缭绕之汴梁宣德门,上空飞鹤盘旋,鸱尾之上,有两鹤驻立,互相呼应。画面仅见宫门脊梁部分,突出群鹤翔集,庄严肃穆中透出神秘吉祥之气氛,是赵佶书画珍品中难得的诗、书、画具为上乘之作。 意象艺术特点:
(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西方绘画风格和流派文艺复兴美术( 14世纪下半期到16世纪末)核心思想:
颂美人性,崇尚科学。肯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反对封建主义和神权统治.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发明了解剖学、透视学和绘画的光影造型技术。
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要出卖他。该画421X903厘米,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掺合了油彩的壁画,画面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
表达了画家对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微的鲜明爱憎,进而对人物的精微描写,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构图十分完美:横幅的画面以耶稣为中心,组成严格对称的构图。
在画面空间与背景的处理上,用透视法画出了深远的空间。分析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摩西》《哀悼基督》拉斐尔《真理的辩论》《雅典学派》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一词原指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的特点:
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浓重的宗教色彩。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鲁本斯名作《下十字架》古典主义 偏重理性,注意形式的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兴盛于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期发展至顶峰。
新古典主义一方面强调要求复兴古代趣味特别是古希腊罗马时代那种庄严、肃穆、优美和典雅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极力反对贵族社会倡导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风格。
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达维德、安格尔。《荷拉斯兄弟之誓》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艺术风格的怀旧与模仿之风,以普桑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马拉之死》
古典主义画家雅克·路易·大卫
浪漫主义
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自由领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的
《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德拉克洛瓦《希奥岛的屠杀》表现十九世纪初反抗土耳其压迫的希腊独立战争。希奥岛的希腊男人被杀,女人被掳;前景中有绝望相依的男女,茫然的老人,被缚的少女等悲惨情景。画家选取了时事性的主题,曾一再引起很大争沦。 歌雅《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现实主义 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米勒出身于农民,擅长用农民的眼睛看世界,他的艺术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40~60年代农村的面貌。他既歌颂农民的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本质,也表现他们的保守、虔诚、逆来顺受的弱点。
代表作品《播种者》和《拾穗者》都反映了这样的特点。列宾俄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之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成名之作。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 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 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他曾说过:“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梵·高确实做到了让阿尔八月阳光的色彩在画面上大放光芒,这些色彩炽热的阳光,发自内心虔诚的精神情感。 印象主义 星夜莫奈巴黎蒙特戈依街道
莫奈:光变了颜色也要随着变。颜色,一种颜色,它持续一秒钟,有时至多也不超过三四分钟。
用色特点:画家大多是用原色作画,所以色彩特别清新、明亮,没有浑浊之感。
1878年5月,世界博览会在巴黎开幕。同年6月30日,全城到处张灯结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在博览会临时搭建的展馆中,各种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各参展国都想借此机会来显示其经济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许是为了表达对共和国的敬意或者仅仅是出于艺术冲动,莫奈创作了两幅画,以此纪念这一盛事:其中一幅就是这次展出的《蒙特戈依街道》,另一幅则是保存在鲁昂艺术博物馆的《圣德尼大街》。《蒙特戈依街道》这幅画中,在灿烂阳光下高高飘扬的红蓝白三色旗使图中的基础对角线显得不那么死板。笔触颤动的感觉在这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主题在绚丽的色彩后面几乎同时分解和重新组合。德加《舞蹈课》
埃德加·德加(1834—1917)出生于巴黎一个银行家家庭,初学法律,1855年转入巴黎美术学校,并受到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指导。在严谨的造型功力和出色的素描技巧上,德加是印象派画家中首屈一指的。他青年时代画过历史画,参加印象派活动之后,主要描绘芭蕾舞和赛马场等热烈场面,也画过不少肖像。除画油画外,还擅长粉笔画和雕塑。 新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后年期,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新印象主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修拉。1886年展出的一幅最能体现“新印象主义”绘画原理的代表作品。画面描写了人们在塞纳河阿尼埃的大碗岛上休息度假的情景。阳光下的河滨树林间,人们在休憩、散步,垂钓,河面上隐约可见有人在划船,午后的阳光拉下人们长长的身影,画面宁静而和谐。这幅画主要采用了点彩画法 。西涅克保罗.西涅克(Paul Signac, 1863-1935), 早年学建筑,后转学绘画。1884年与G.修拉交往接受新印象主义理论,并成为运动骨干人物。主画风景,作品富于激情,善用红色作为基调。超现实主义 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 达利记忆的永恒?
画面描绘三个停止行走的时钟被画成像柔软的面饼一样,一个叠挂在树枝上,一个呈90度直角耷拉在怪气的生物上,还有一个软表搭在怪物旁边的平台上。在荒凉的海湾背景下,像是一个时间已经绝对停止的世界。 米罗生于西班牙,深受梵高、立体派影响,又参加达达运动,主张反理性,反传统,画面类似随意的涂抹,呈现了梦幻的内心世界。
《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