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 期中试题卷C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科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 期中试题卷C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19 17: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C卷(教科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科学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1.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蟋蟀时,发现它的“耳朵”在其( )?
A.头部的外侧
B.足的外侧
C.足的内侧?
2.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不同凸透镜看到的图像比用其中的一个凸透镜看到的图像( )?
A.放得更大?
B.放得更小?
C.无法判断放得更大还是放得更小
3.用显微镜观察蓖麻的叶切片时,我们会发现蓖麻的叶细胞中有很多“小绿点”,这些“小绿点”是蓖麻的( )?
A.细胞核 B.叶绿体 C.液泡
4.显微镜下观察微生物时,发现一种微生物的形状经常发生变化,它是( )?
A.团藻 B.眼虫 C.变形虫
5.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则火焰( )?
A.会立即熄灭 B.不会熄灭 C.5分钟后熄灭
6.配置一杯硫酸铜溶液,用镊子夹住铁钉并将其一部分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将观察到的现象是( )?
A.产生大量气泡 B.发光发热 C.铁钉上有红色物质附着
7.把一根铁钉的一半浸在水里,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如右图所示),该根铁钉中生锈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水中的一半?
B.空气中的一半?
C.空气和水的交界处
8.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一系列复杂的 ( )?
A.物理变化 B.化学变化 C.物理和化学变化??
9.在观察水中微生物时,常常加一些脱脂棉纤维,这是为了( )
A.将不同的微生物分隔开 B.吸收多余的水分 C.减慢微生物的运动速度
10.下列水中不适合培养微生物的是( )
A.鱼缸里的水 B.矿泉水 C.池塘水
11. 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动物是( )
A.克隆牛 B.克隆羊 C.克隆猪
12.下列食物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利用到微生物的是( )
A.面包 B.酸奶 C.豆腐
13.厨房中,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盐溶解 B.碗打碎了 C.菜刀生锈了
14.如右图所示,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倒向燃烧的蜡烛火焰,火焰会( )
A.燃烧更旺 B.熄灭 C.没有变化
15.下列关于铁锈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呈红褐色 B.硬度小 C.能导电
16.在自行车表面刷油漆的目的是( )
A.防止生锈且美观
B.增大厚度,防止磨损
C.增大硬度,防止撞坏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计16分)
1.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把物体制成________________,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2.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像放大到____________(填“20”、“200”或“2000”)万倍。?
3.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要依靠_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这类生物,地球将成为垃圾的世界。?
4.我们把物质的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5.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________________,这种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
6.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 。
6.像食盐颗粒这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 。
7.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万倍。
8.鱼缸里的水变绿是 繁殖的结果。
三、判断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计16分)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
2.列文虎克在雨水、河水、井水中都找到了微生物。( )?
3.因为我们看不见也摸不到空气,所以空气不是物质。( )?
4.在实验中,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重要。( )?
5.水分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唯一原因。( )?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放大倍数增大。( )
7.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
8.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
四、综合题(3小题,共20分)
1. 请将下列人物和他们的成就用线连起来。
培根 首次发现细胞并命名
列文虎克 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罗伯特·胡克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2.(6分)小明的爷爷上了年纪想看报纸,但是报纸上的字太小,因此小明给爷爷买了一个放大镜(如右图所示)。如果你是小明,请完成下列与放大镜有关的问题! ?
(1)放大镜的第一种使用方法:让眼睛和报纸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之间来回移动,直至报纸上的字大而清晰。
(2)放大镜的第二种使用方法: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____________,直至报纸上的字大而清晰。?
(3)放大镜也叫做______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面镜”),小明的爷爷之所以能借助放大镜将报纸上的字看清楚,主要是因为放大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工作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吗?请写出2个具体的例子来。??????
3.(8分)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铁制品生锈,观察比较铁和铁锈,把它们的特点填在下表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1.C
2.A
3.B
4.C
5.A
6.C
7.C
8.C
9.C
10.B
11.B
12.C
13.C
14.B
15.C
16.A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计16分)
1.玻片标本?
2.200?
3.微生物?
4.化学变化?
5.二氧化碳?
6.物理变化?
7.200?
8.微生物?
三、判断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计16分)
1.√
2.√
3.×
4.×
5.×
6.√
7.×
8.√?
四、综合题(3小题,共20分)
1.(6分)
培根 首次发现细胞并命名
列文虎克 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罗伯特·胡克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2.(6分)
(1)眼睛 报纸?
(2)报纸?
(3)凸透镜 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指纹和纤维等;精密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等等(2分,答出1点得1分,合理即可)?
3..(每填对1个1分,共8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