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十”字架的沉重
思考探究:(1)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为森林破坏。
(2)这种问题会导致哪些严重的后果?
提示:这样造成的后果主要有:①生态失调;②环境恶化;③导致洪水频发;④水土流失加剧;⑤土地沙化;⑥河道淤塞;⑦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1)森林覆盖率低、人均拥有量少。
(2)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西南、东北和东南多,西北、华北较少。
(3)林产品供需矛盾突出。
(4)社会、经济、环境对森林多种效益的需求不断增加。
2.我国的草场现状
(1)现状:草原面积广大,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草场退化,生产力下降。
(2)原因:长期对草场的粗放式经营,过度放牧,家畜超载,乱采滥挖,以及工业污染、鼠害虫害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森林遭到破坏后带来的危害
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大面积砍伐,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其一般分析思路如下:
二、我国草场退化的表现及治理措施
1.表现:牧场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警示人们应注意保护( )
A.矿产资源 B.森林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该自然资源破坏后,易引发( )
A.矿产枯竭 B.水土流失
C.耕地减少 D.臭氧空洞
解析: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表面的森林植被正在遭受破坏,地球正在变为“光头”,因而该图是警示人们应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第2题,森林被破坏后,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易引发水土流失。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及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3~4题。
地区
超载起止时间/年
超载持续时间/年
年平均超载率/%
西藏牧区
1964~2000
37
47
青海牧区
1970~2000
31
18
甘肃牧区
1973~2000
28
20
四川牧区
1982~2000
19
10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
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
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
④2005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B 4.C 第3题,从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中可以看出,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其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第4题,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很大,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5.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分析森林的生态效益,要结合表格信息,从大气、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角度来进行思考。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漫画“长江、黄河的对话”
思考探究: (1)漫画反映的是长江流域出现的哪类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水土流失。
(2)引起该问题出现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提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植被破坏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水土流失
(1)分布地区: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现得最为突出。
(2)原因:
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②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3)危害:
①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②长期危害:流域源头和上游的植被破坏造成流域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等。
2.土地荒漠化
(1)严重荒漠化地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2)原因:
①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其形成过程缓慢。
②人为因素: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是形成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3)危害:
①不仅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②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4)我国沙尘暴主要传输路径:北路、西北路、西路。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的区别
区别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分布
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集中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成因
自然原因:地形陡峻,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集中,多暴雨,大风等。人为原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自然原因:植被覆盖率低,气候干旱,大风侵蚀,土质疏松,蒸发量大。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水资源利用不当,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人口增长快等
危害
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间接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引发洪涝灾害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影响社会及经济发展,引起沙尘暴,破坏生活环境等
治理措施
加强管理,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植被,防止超载过牧,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复垦工作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合理分配上中下游水量,发展节水农业,多种途径解决牧区生活能源,规定合理载畜量,营造防护林
二、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分析
在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具体如下图所示:
[拓展提升]
沙尘暴给人类带来不便和损失的同时,也有下列好处:
第一,包括沙尘在内的大气中的微粒(气溶胶),因能大量反射入射地球的太阳辐射而降温,因而抵消掉了因工业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
第二,飘浮到大气中碱性沙尘会使酸雨中和,有效缓解酸雨。
第三,在数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沙尘暴,形成了近百万平方千米的黄土高原,黄河穿过黄土高原,把大量的尘土冲击下来,沉积而成华北平原。
第四,输送到大气中的矿物气溶胶是形成大气降水所必需的凝结核,大量矿物质随雨水降落到海洋里,养活了一批浮游生物,虾吃浮游生物,鱼吃虾,人类吃鱼,又形成一条生物链。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2.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解析:1.B 2.C 第1题,图中三条曲线反映出该流域具有降水集中、河流具有明显汛期和含沙量大的特点,含沙量大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结果。第2题,流失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湖泊中沉积,抬高河床、淤积湖泊,容易诱发洪涝灾害;水土流失严重说明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拦泥蓄水的功能降低,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河床抬高,河道变浅,不利于航运。
3.(江苏高考)2013年3月8~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_。
(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
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
C.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
D.硬化地面抵抗风蚀
解析:第(1)题,根据沙尘天气产生的条件,并结合a地的区域特征分析即可。第(2)题,沙尘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从对农作物、土壤等角度加以阐述。第(3)题,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可以从生物措施等方面考虑。
答案:(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
(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
(3)A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根据英国物种恢复信托机构发起的“消失的生命”项目公布的信息,英国自1814年以来共有421种物种灭绝。他们的这种做法旨在提高公众对濒危物种的关注,防止物种多样性进一步降低。现在,全球正在上演第6次物种大灭绝事件。
思考探究: 产生以上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主要原因是人为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1)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我国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濒危动植物多。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人为原因
(1)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
(2)高强度猎捕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3)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生的物种受到严重威胁。
(4)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和水生生态系统。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物种和它的个体一样,也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物种的平均寿命为500万年。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使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全世界损失的物种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虫,其中相当一部分尚不为人所知,这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对自然影响的加剧。
(1)滥垦、滥伐、滥牧,使森林、草地等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2)滥捕、滥猎、开发和走私野生动植物。
(3)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4)外来物种入侵,使原生物种受到威胁。
(5)工业、城市和交通的发展,也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拓展提升]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态价值: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环境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2)经济价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
(3)食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上等食品。
(4)药用价值:许多野生生物能为人类提供重要的药材。
(5)科研价值:仿生学、动植物品种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会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滇西北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具有全球不可替代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加强滇西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据此完成1~2题。
1.滇西北生物资源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交通不便 B.地势高
C.气候类型多样 D.人类活动少
2.目前,云南野生稻资源正日益枯竭,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滑坡、泥石流的破坏
C.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D.当地人的大量采集
解析:1.C 2.C 第1题,滇西北为横断山区,地势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因而生物资源丰富。第2题,云南野生稻资源的枯竭,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所致。
3.读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对图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归纳。第(2)题,印度尼西亚的濒危物种多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量的物种,但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很多物种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
(2)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的过度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