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一、实验目的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2.会用图象表示加速度与质量、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实验的基本思路——控制变量法
1.保持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小桶内砂的质量,即改变作用力,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作用力成正比。
2.保持小桶中砂的质量不变,即保持作用力不变,改变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
三、实验器材
小车、砝码、小桶、砂、细绳、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垫木、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刻度尺、天平。
四、方案设计
1.三个物理量的测量方法——近似法
(1)小车质量的测量:利用天平测出,在小车上增减砝码可改变小车的质量。
(2)拉力的测量:当小桶和砂的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小桶和砂的重力近似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合外力)。
(3)加速度的测量:由纸带根据公式Δs=aT2,结合逐差法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
2.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化曲为直”法
(1)研究加速度a和力F的关系
以加速度a为纵坐标,力F为横坐标,根据测量数据描点,然后作出图象,如图4-3-1所示,若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就能说明a与F成正比。
图4-3-1
(2)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
如图4-3-2所示,因为a-m图象是曲线,检查a-m图象是不是双曲线,就能判断它们之间是不是反比例关系,但检查这条曲线是不是双曲线,相当困难。若a和m成反比,则a与必成正比。我们采取“化曲为直”的方法,以a为纵坐标,以为横坐标,作出a-图象,若a-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
图4-3-2
五、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
1.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并把数值记录下来。
2.按如图4-3-3所示的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小车上先不系绳)。
图4-3-3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一木块,反复移动木块位置,直到轻推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为止(纸带上相邻点间距相等)。
4.在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用细绳绕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在小车上加放适量的砝码,用天平测出小桶和砂的质量m,记录下来。接通电源,放开小车,待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好点后取下纸带,并设计表格如下。
次数
1
2
3
4
5
6
小车加速度a/(m·s-2)
砂和小桶的质量m/kg
拉力F/N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和小桶的质量,按步骤4做6次实验。
6.在每条纸带上选取一段比较理想的部分,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填入表格中。
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横坐标表示作用力,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F图象,从而得出a、F之间的关系。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重复上面的实验,求出相应的加速度,并设计表格如下。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小车运动的a-图象,从而得出a、M之间的关系。
次数
1
2
3
4
5
6
小车加速度a/(m·s-2)
小车质量M/kg
/kg-1
9.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六、误差分析
产生原因
减小方法
偶然误差
质量测量不准、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小车所受拉力测量不准
①准确平衡摩擦力
②使细绳和纸带平行于木板
作图不准
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误差较大的点舍去
系统误差
小桶及砂的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
使小桶和砂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七、注意事项
1.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且应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2.在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悬挂小桶,但小车应连着纸带且接通电源。用手轻轻地给小车一个初速度,如果在纸带上打出的点的间隔均匀,表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跟它受到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平衡。
3.改变砂的质量的过程中,要始终保证砂和小桶的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4.作图时应使所作的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直线上的点也要尽可能的对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但若遇到个别偏离较远的点可舍去。
[例1] 用如图4-3-4所示的装置研究在作用力F一定时,小车的加速度a与小车质量M的关系,某位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图4-3-4
A.用天平称出小车和小桶及内部所装砂子的质量;
B.按图装好实验器材;
C.把轻绳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小桶;
D.将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12 V电压的蓄电池上;
E.先放开小车,再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并在纸带上标明小车质量;
F.保持小桶及其中砂子的质量不变,增加小车上的砝码个数,并记录每次增加后的M值,重复上述实验;
G.分析每条纸带,测量并计算出加速度的值;
H.作a-M关系图象,并由图象确定a、M之间的关系。
(1)该同学漏掉的重要实验步骤是________,该步骤应排在________步实验之后。
(2)在上述步骤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步骤中,处理不恰当的是________,应把________改为________。
[解析] 实验中把小桶及其中砂子的重力看做与小车所受拉力大小相等,没有考虑摩擦力,故必须平衡摩擦力。电磁打点计时器接在12 V电压的蓄电池上将无法工作,必须接在6 V以下交流电压的学生电源上。实验时,应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作a-M关系图象,得到的是双曲线,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必须“化曲为直”,改作a-关系图象。
[答案] (1)平衡摩擦力 B (2)D E D中将“12 V电压的蓄电池”改为“6 V以下交流电压的学生电源” E中将“先放开小车,再接通电源”改为“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 (3)H a-M a-
[例2]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的关系的实验,如图4-3-5所示,图甲为实验装置简图(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图4-3-5
(1)图乙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应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8
小车加速度a/(m·s-2)
1.90
1.72
1.49
1.25
1.00
0.75
0.50
0.30
小车质量m/kg
0.25
0.29
0.33
0.40
0.50
0.71
1.00
1.67
/kg-1
4.00
3.45
3.03
2.50
2.00
1.41
1.00
0.60
请画出a-图线,并依据图线求出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倒数之间的关系式是________。
图4-3-6
(3)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随合力F变化的图线,如图4-3-7所示。该图线不通过原点,请你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3-7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解析] (1)用逐差法计算加速度。由纸带上的数据可知:s1=6.19 cm,s2=6.70 cm,s3=7.21 cm,s4=7.72 cm。电火花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0.02 s,故加速度a==3.2 m/s2。
(2)根据题目提供的小车加速度a与质量m对应的倒数的有关数据,可在坐标系中描出8个对应点,用一条直线“连接”各点,使尽量多的点落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得到的a-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得a=。
(3)由图可分析,当加速度a为零时,拉力F并不为零,说明实验前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未完全平衡摩擦力。
[答案] (1)3.2 (2)见解析图 a= (3)实验前没有平衡摩擦力或者未完全平衡摩擦力
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需要平衡摩擦力。平衡摩擦力时,应该让小车( )
A.挂上小盘,拖上纸带,开动打点计时器
B.不挂小盘,拖上纸带,开动打点计时器
C.挂上小盘,不拖纸带
D.不挂小盘,不拖纸带
解析:选B 平衡摩擦力时,应把纸带所受的摩擦力一起平衡掉,所以应让小车拖上纸带,且让打点计时器处于工作状态,B正确。
2.如图4-3-8所示,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若1、2两个相同的小车所受拉力分别为F1、F2,车中所放砝码的质量分别为m1、m2,打开夹子后经过相同的时间两车的位移分别为s1、s2,则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有( )
图4-3-8
A.当m1=m2、F1=2F2时,s1=2s2
B.当m1=m2、F1=2F2时,s2=2s1
C.当F1=F2、m1=2m2时,s1=2s2
D.当F1=F2、m1=2m2时,s2=2s1
解析:选A 题中m1和m2是车中砝码的质量,决不能认为是小车的质量。本题中只说明了两小车是相同的,并未告诉小车的质量是多少。当m1=m2时,两车加砝码质量仍相等,若F1=2F2,则a1=2a2,由s=at2得s1=2s2,A对,B错。若m1=2m2时,无法确定两车加砝码后的质量关系,两小车的加速度关系也就不清楚。故无法断定两车的位移关系,C、D错。
3.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渗透了研究问题的多种科学方法:
(1)实验环境的等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条件设计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原理的简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当小车质量M车?m砂时,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近似等于砂及桶的总重力m砂g;
(4)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a-M车图象转化为a-图象,所用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
(以上各题均选填“理想实验法”、“图象法”、“平衡摩擦力法”、“化曲为直法”、“控制变量法”或“近似法”)
解析:(1)由于小车运动受到摩擦阻力,所以要进行平衡摩擦力,以减小实验误差,称为平衡摩擦力法;(2)在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者关系时,先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来探究其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称为控制变量法;(3)当小车质量M车?m砂时,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近似等于砂及桶的总重力m砂g,称为近似法;(4)通过图象研究实验的结果,称为图象法;(5)在作图时,由a-M车图象转化为a-图象,使图线由曲线转化为直线,称为化曲为直法。
答案:(1)平衡摩擦力法 (2)控制变量法 (3)近似法 (4)图象法 (5)化曲为直法
4.现测得某一物体F一定时,a与m的关系数据如下表:
a/(m·s-2)
2.04
2.66
3.23
3.98
m/kg
2.00
1.50
1.25
1.00
(1)根据表中所列数据,画出a-图象。
图4-3-9
(2)由a-图象可知,当F一定时,a与m成________关系。
解析:要画a-图象,需要先求出对应的,其数据分别为0.50、0.67、0.80和1.00,然后描点,连线。由图象可知,a与成正比,即a与m成反比。
答案:(1)
(2)反比
5.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使用了如图4-3-10所示的装置,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图4-3-10
(1)该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在纸带上取连续的六个点,如图4-3-11所示,自A点起,相邻两点的距离分别为10.0 mm、12.0 mm、14.0 mm、16.0 mm、18.0 mm,则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m/s2;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________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________不变;
(3)该同学通过数据的处理作出了a-F图象,如图4-3-12所示,则图中直线不过原点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4-3-11 图4-3-12
解析:(1)D、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即为E点的瞬时速度,vE == m/s=0.85 m/s
根据Δs=aT2得:a== m/s2=5.0 m/s2。
(2)该同学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应该保持细线对车的拉力F不变即砂桶(含砂)的质量不变;若该同学要探究加速度a和拉力F的关系,应该保持小车的质量M不变。
(3)①图中当F=0时,a≠0。说明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不为0,也就是说小车的摩擦力小于重力的分力,所以原因是实验前木板右端垫得过高。
答案:(1)0.85 5.0 (2)拉力F(砂和砂桶的总质量) 小车质量M (3)平衡摩擦力过度
6.“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4-3-13甲所示。
图4-3-13
(1)当小车(包括车中砝码)的质量M与砝码及盘的质量m的大小关系满足__________________时,才可以认为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打点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图4-3-14是甲、乙两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
图4-3-14
两同学的图象都不过原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要保证m?M,才能保证绳子的拉力约等于盘及盘中砝码的重力。
(2)计数点时间间隔T=0.1 s,间距s1=3.52 cm,s2=3.68 cm,s3=3.83 cm。
因s2-s1=a1T2,s3-s2=a2T2,a=,得a=≈0.16 m/s2。
(3)图线甲,F=0时,木块就有了加速度,可见是长木板倾角过大。图线乙,有了拉力时,加速度仍为0,说明未平衡摩擦力或长木板倾角过小。
答案:(1)m?M (2)0.16 (3)长木板倾角过大 未平衡摩擦力或长木板倾角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