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上册)》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性质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小数数据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简便方法。
2.通过尝试、观察、对比等手段掌握简算方法,能够正确、灵活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及性质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及性质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小明的生日,妈妈给他准备了丰盛的大餐,你瞧!这是他最喜欢吃的四种食品。
课件演示。(见图1)
学生收集数学信息:一个汉堡包7.65元,一个甜筒3.72元,一个苹果派6.35元,一包鱼柳6.28元。
师:请同学提出一个难度最高、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预设:各买一份,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探讨计算方法。唤起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记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7.65+3.72+6.35+6.28
寻找计算方法。
师: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呢?根据探究提示完成后观察算式,这是一道怎样的计算题目?仔细观察各个加数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尝试,组内交流算法。
教师在各小组间观察、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列出的综合算式,大胆探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要素,找到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获取新知的同时感受成功的乐趣,体会到方法优化的必要性。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
1.交流算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计算方法与大家分享呢?(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针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预设:
方法1:7.65+3.72+6.35+6.28 方法2:7.65+3.72+6.35+6.28
=11.37+6.35+6.28 =(7.65+6.35)+(3.72+6.28)
=17.72+6.28 =14+10
=24(元) =24(元)
2.梳理算理。
师:仔细观察两种做法,你感觉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快捷?
预设:第2种。
师:观察第2 种计算方法,想一想,它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预设: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是整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3.方法运用。
师:请同学们完成两道小数连加题目。
15.7+6.3+3.7 19.1+1.26+2.74+0.9
学生独立完成,分享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要仔细观察数据的特点,根据数据的特点,选准结合的对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两种计算方法有何区别,学生在观察中归纳总结运用简便算法计算更快。
(二)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小数减法中的应用
师:小数加法可以运用一些定律使计算简便,那小数减法是不是也有简便方法呢?
1.出示算式:13.75-5.28-4.72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后大家一起交流。展示学生的做法:
13.75-5.28-4.72
=13.75-(5.28+4.72)
=13.75-10
=3.75
师:为什么放弃从左到右的顺序,却这样做呢?
预设:这种方法简便,因为后面两个数相加正好凑成整数,小数减整数比小数减小数算起来更容易。
师: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这样做的依据是运用减法的性质。A-B-C=A-(B+C)
结论: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2.师生共同把简便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小数,如果两个减数的和能凑成整数,减去它俩的和更为简便。
3.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小数简便计算。
①13.65-(0.65+8.5)
课件演示。(见图2)
师:仔细观察这道题中小数的特点,它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预设:可以,因为括号内的加数0.65与被减数13.65的小数部分相同,根据减法性质的逆运算A-(B+C) =A-B-C,可以先用13.65减0.65得整数13,再用13-8.5=4.5。
师: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如果括号内加数的小数部分与被减数的小数部分相同,可以先减这个小数再减另一个小数,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②15.66-3.98
课件演示。(见图3)
师:仔细观察这道题中小数的特点,你认为可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预设:3.98比较接近整数4,所以用15.66先减去4,由于多减了0.02,所以再加上0.02。
师:看来这位同学是把减数3.98拆分成了4-0.02 来做的。
师:两小数相减,如果减数是一个比较接近整数的小数,我们可以把它看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更小的小数来做比较简便。
③89.84+9.99
课件演示。(见图4)
师:仔细观察后面小数的特点,想想整数简便算法,它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预设:9.99比较接近整数10,所以用89.84先加去10,由于多加了0.01,所以再减掉0.01。
师:两个小数相加,如果加数是一个比较接近整数的小数,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整数与一个更小的小数来做比较简便。
【设计意图】在得出使用简便算法使计算简便后,自然的完成知识的迁移。迁移运用以前所学的连减中的简便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运算在减法中的应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体现了自主学习。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小数的简便计算。(板书)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全班分享的基础上师总结:
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基本性质同样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灵活运用定律和性质先使小数凑成整数,再运算,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的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不能生搬硬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及时回顾整理所学的知识。在评价、交流中梳理所学知识,交流学习方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演示。(见图5)
师:还剩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正确列式,灵活计算,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
师:审清题,列对式,巧运算。
2.课件演示。(见图6)
(1)文具盒比钢笔贵多少元?
(2)买文具盒、钢笔、三角尺和橡皮,一共需要多少元?
(3)买一个计算器和一个文具盒,50元够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分享。
师: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课件演示。(见图7)
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是3.62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
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应先解决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问题,提醒学生单位应带“亿平方千米”。
预设:
分步计算: 列综合计算:
5.1-3.62=1.48(亿平方千米) 3.62-(5.1-3.62)
3.62-1.48=1.14(亿平方千米) =3.62-1.48
=1.14(亿平方千米)
会有部分学生综合算式的计算出问题,可能会用3.62直接去减3.62。引导学生3.62减掉的是陆地面积(5.1与3.62的差),而不是海洋的面积(3.62)。
师: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的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不能生搬硬套。
4.课件演示。(见图8)
师:下面是李奶奶的一张购物发票,你能帮她核对一下吗?
(1)读题,弄懂发票中的内容。(台灯一盏38.60元,牙刷一只1.40元。总计40.00元。李奶奶付了100元,售货员找回了60.00元)
(2)师:怎样核对?说说你的方法。
(3)独立完成。
预设:①38.60+1.40=40(元) 100-40=60(元)所以正确。
②100-38.60-1.40 ③100-(38.60+1.40)
=100-(38.60+1.40) =100-40
=100-40 =60(元)所以正确。
=60(元)所以正确。
师: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能锻练我们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件演示。(见图9)
师:仔细审题,说说各题目中缺的是什么数?求其中一个加数怎样求?(用和减其它的加数)求减数怎样求?(用被减数减去差和另一个减数)求被减数怎样求?(差加减数)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分享汇报,展示学生作品,评价质疑。
六、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课件演示。(见图10)
1.审题,说说题中的已知信息。
2.在小组内协作完成。
3.全班分享时,会用两种情况。
预设1:阿姨找回18.2,多给了10元,实际应找回8.2元。这本书的价钱是50-(18.2-10)=41.8(元)。
预设2:先算出阿姨收的钱数,再加上少收的10元,书的价格是50-18.2+10=41.8(元),得出实际的价钱。
小结:策略不同,列式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在拓展应用和练习时,会出现较珍贵的生成,老师注重积极引导学生积淀这些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学生发现两个小数结合相加可以凑成整数时,老师要积极的引导积淀,再如,学生在做第一个练习时,学生会生成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结果是整数时的特征这个知识点,这对学生找到简便计算方法很重要。所以,这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淀这些宝贵的经验。
七、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你又有哪些新收获?
学生自由总结。
总结:通过思考、分析,合作、探究整理小数简便计算的知识,大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能灵活运用小数加、减法简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口算和计算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多思考、多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