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7 14: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2.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3.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 3.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时代特征 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纷争 春秋诸侯争霸 战国兼并战争
目的 取得更多土地和人民、掠夺财富、争夺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原因 ①周王室衰微,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减弱; ①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奴隶制统治基础被打破;
②一些诸侯国实力增强,展开争夺; ②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大权;
③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③春秋争霸战争奠定了基础;
④契机: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④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标志着)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格局的形成
性质 奴隶主贵族之间,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 双重性:①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是非正义的;②具有统一战争的正义性。秦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进行的战争,更具统一战争的性质
概况 ①齐桓公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大败楚?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世纪初,楚大败晋?楚庄王称霸。③吴越争霸:吴灭楚?吴灭越?越灭吴 ①齐魏交战: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魏被削弱;②秦国东扩:长平之战?秦胜赵
影响 ①消极影响:各诸侯国相互兼并,扩张领土,掠夺财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是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②客观积极影响:有利于实现区域统一;有利于增强各民族间的融合;各国为争霸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①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②通过战争,秦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③在战争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增强,确立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④促进了民族融合
2.民族融合
由于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各民族的交流频繁,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民族融合一方面为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提供了条件。
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及其结果
(1)趋势:①从分裂到统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前者为争霸而战,后者为统一而战。在战争中,诸侯国的数目由多变少,其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国统一全国。
②各民族相互融合。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间的差异和隔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③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动荡形势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和为之斗争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
(2)结果:三种发展趋势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互相影响。其发展的影响是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第一种趋势)多民族的(第二种趋势)封建(第三种趋势)国家——秦朝。
【例1】 (2009·郑州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较大。考生容易误选B,要注意周王室势力衰微只是表象,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分封制趋于崩溃。
【答案】 C
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表现为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2)主要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农民地位的提高,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各国为了争霸和兼并,进行改革和变法,采取措施发展本国经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由于诸侯国数量的减少,局部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①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铁制农具的使用,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的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②水利的开发利用:发明灌溉工具——桔槔;兴修水利工程——楚国的芍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
①在冶铸业方面:冶铁业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在青铜铸造技术方面,创造了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②在漆器制造方面出现了夹纻技术。
③纺织业、煮盐业和酿酒业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④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
(3)商业、城市
①中原市场繁荣: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相互交流。
②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临淄、邯郸、郢等。
③出现了一些大商人:范蠡、吕不韦等。
3.土地所有制的变迁——由公田到私田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改变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使耕种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
(1)以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2)农业、手工业、商业共同发展,经济走向繁荣,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3)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个体小农劳动取代了奴隶的集体耕作,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国有制,赋役制度取代了分封制下的贡赋制。
【例2】 (2009·北京西城4月)《史记》记载:春秋末年“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该材料反映出 (  )
A.中原市场繁荣     B.驰道、驿站通畅
C.市场交易通宵达旦 D.工商业市镇兴起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B项中的驰道最早出现于秦始皇时期;C项中所述为“夜市”的出现,最早在唐朝后期出现;D项中现象出现于明清时期。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春秋时期的改革
(1)背景
①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制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并采用了新的剥削方式。
②一些诸侯国国君为适应争霸战争需要,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2)代表
①齐国管仲改革: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促使土地由国有转向私有。
②鲁国实行“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实际上也是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3)作用
一方面使诸侯国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促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背景
①经济基础:由于生产力发展,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出现(诸侯国的卿大夫、立功将士、大商人)。
③政治基础:新兴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④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特别是法家思想的传播,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代表及性质
①代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②性质:封建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度而进行的改革。
(3)商鞅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
内容 ①政治:为防范人民反抗,加强专制统治,实行“令民为什伍”的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②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秦国的度量衡。③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④军事: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⑤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 ①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使秦国逐步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有消极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比较
春秋时期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变法
背景 各诸侯国争霸;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法家思想的形成
目的 增强实力,争做霸主 确立封建制,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内容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调整税制 废井田,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特点 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旨在维护旧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大变革
【例3】 (2009·江苏南通4月)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 (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在生产力发展,奴隶主的土地所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的背景下出现的。吴起和商鞅顺应历史趋势,掀起变法运动,但由于变法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才出现题干中所述现象,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其“无为”的主张对缓和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是运动的,事物具有对立面,并且相互依存,不断变化。
(2)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政治主张:核心是“仁”,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逐步改良。
②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文化成就: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思想主张 评价
墨家 墨翟(创始人) ①“兼爱”(不分阶级差别);②“非攻”(反对一切战争,在当时主要是反对不义战争,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③“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④《墨子》一书记载了许多关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知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水平 ①是战国初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壮大的反映,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保证生产发展、扩大权利、提高政治地位的思想;②墨家学说在当时成为最有实力的派别之一,有“非儒即墨”之说
儒家 孟子 ①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③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①孟子的思想反映了他从社会变革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②“仁政”思想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但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和统治
荀子 ①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②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其主张具有唯物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造能力的增强
道家 庄子 ①发展了老子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②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庄子的这种唯心主义哲学观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法家 韩非子 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今必胜古,主张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②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③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法家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的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1)背景: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各种政治力量在争论中,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起了影响深远的促进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4】 (2009·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示范校质量检测)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有 (  )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兼相爱,交相利”
④人贵贱有“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思想家思想的认识。②、③对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促进作用。
【答案】 C
1.诗歌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
(2)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九章》《九歌》。
2.散文——诸子散文
主要代表 孟子: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游扬雄肆,令人钦服。
庄子:文字优美,想象丰富;代表作有:《秋水》《逍遥游》。
3.艺术
绘画 ①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②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是《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青铜器装饰 ①特点: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的画面;②代表作: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音乐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
4.科技
(1)天文
《春秋》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时我国历法已形成固定的系统,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
《墨经》中有大量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等。关于光学的系统记载被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3)医学
扁鹊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被奉为“脉学之宗”。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的原因
(1)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2)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的确立,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3)社会动荡使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思想基础;
(4)各国统治者基于战争和社会改革的需要,重用有才之士,在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5)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夏、商、西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例5】 (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先秦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有 (  )
①形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基础
②中国古代历法系统初步建立
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④中国古代科技体系最终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提到的“先秦时期”,①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②正确,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系统初步建立;③是在秦汉时期;④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
【答案】 A
热点 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
1.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即便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都江堰也安然无恙。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都江堰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
2.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创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环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且至今尚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时它还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筑精华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考点链接
1.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农业的命脉,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问题在农业、生态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可结合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说明水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2.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发掘旅游资源的角度,看都江堰的现实意义。
【样题】 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水利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中至今还发挥着经济效益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  )
A.芍陂 B.郑国渠
C.都江堰 D.桔槔
【解析】 解题关键是明确水利工程的发展概况。秦国蜀守李冰在今四川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巧妙地改造和利用了自然条件,不破坏自然资源,造福人民。改革开放后,都江堰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答案】 C
变式·预测
(原创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碓(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战国时期兴修水利工程的概况、特点。
材料二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
(2)结合图一、图二说明都江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案】 (1)概况:各国都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设有专门负责水利工程的官职。特点:当时的水利工程以灌溉、航运两用的水渠为多。
(2)历史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实意义: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同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旅游景观,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1.(2009·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 (  )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扁鹊只是“面见”蔡桓公便知其病况,并没有采取其他的诊断。
【答案】 A
2.(2009·广东单科·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 《诗经》由孔子整理编定,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多篇,其中的国风反映了当时平民的社会生活内容。故本题选D。
【答案】 D
3.(2009·浙江自选·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了古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解题中注意根据题目要求答题,(1)(2)两问均强调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题目较容易。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4.(2009·广东单科·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 第(1)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如:开创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方法等。
第(2)问从孔子的出身入手,结合材料中“进步”与“保守”等信息分析第一小问。第二小问可以从材料一、二中对孔子阶级属性的认识、政治观点的认识总结。
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人物活动,将历史人物活动与其所处的时代相结合,认识历史人物的主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提出了合理的教育方法。
(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中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51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强化作业
一、春秋战国政治秩序的变化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自大夫出”是古人对西周、春秋、战国社会状况的概括,反映了先秦时期政治秩序的变化。
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受封的诸侯服从周王的命令。春秋时期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否定,反映了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崩溃瓦解。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和威信下降,诸侯混战不休。一些大国进行争霸战争,掌握“礼乐征伐”大权。“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表明历史
又前进了一步。“大夫”是指战国时期开始执掌诸侯国政权的“卿大夫”,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卿大夫向国君夺权的典型事例。“大夫”掌权表明历史已经实现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二、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步提高,比青铜硬度更高、更易于普及的铁农具逐渐代替青铜工具而广泛使用。形成有翻土垦荒的犁(代替了耒耒吕的翻土工具),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锸,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系列,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逐步推广是耕作技术的巨大进步。在此之前,人们用耒耒吕翻掘耕地,或一人操作,足踏下部短横木,一踏一掘;或两人合作,一人掘土,一人以绳索牵拉,都因人力有限,工作效率很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一方面不断改进耒耒吕的形制,一方面发现可用畜力替代人力牵拉农具。这样,犁逐渐代替了耒耒吕,牛耕逐渐代替了人耕。牛耕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解放了劳动人手,是我国古代耕作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应该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不少还只是在木工具上镶铁刃,由铁刃农具到全铁农具还需相当的发展过程。这时的铁农具由于冶炼技术水平所限,多为白口铁,
铁中的碳以极脆硬的碳化铁形式存在,农具易断裂。后来,随着铸铁柔化技术的出现,白口铁可退火处理成韧性铸铁,农具强度逐渐提高。当然,韧性、耐磨性更好的灰口铁,则要到汉代才出现。
三、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只强调妥协友好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时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问题的惟一办法,谦让、妥协、谅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互相关怀、亲善、友好、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2.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可是他说“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对那种为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是藐视和反对的。
3.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都是长期存在的,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形成社会危机。所以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品德。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其他思想,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因而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诸子散文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这个时期主要作品中的《论语》《老子》都用词简约,含义深刻丰富。《墨子》基本形成论说文的形式。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等,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论说畅达有力。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其代表性文章都写得结构严密,分析深入,文笔流畅,逻辑性强。
先秦诸子的散文是阐述哲理的理论著作,但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诸子散文各有特色,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以《孟子》和《庄子》的文学价值最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荀子》和《韩非子》则以论说文见长,它们对后来论说文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天文历法成就
1.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据《春秋·文公十四年》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欧洲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66年,我国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又据《史记·天官书》记载,春秋时期242年间“彗星三过”,除鲁文公十四年之外,昭公十七年(前528)冬“有星孛于大辰”,哀公十三年(前483)冬十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2.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历法的进步上。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5天,并采用十九年七闰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回归年的实际长度只多11分钟。在欧洲,罗马人于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也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约五百年。能较好地调节回归年与朔望月长度的十九年七闰法,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腊人默冬在奥林匹克竞技会上宣布的,比我国晚约一百六十年。我国古四分历的这两个基本数据,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法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