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3-1隋朝的兴衰和唐朝前期的政局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3-1隋朝的兴衰和唐朝前期的政局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7 14: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隋朝的兴衰和唐朝前期的政局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隋朝的兴衰(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3)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1.掌握隋朝的有关史实,理解隋朝统一的意义及隋朝的历史地位
2.唐朝前期的政局(1)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2)武则天的统治;(3)“开元之治” 2.了解唐朝前期政局的基本情况,理解唐朝前期出现治世的原因和影响
1.隋朝的统治
建立 时间 立国君主 国号 都城
581年 杨坚(文帝) 隋 长安
统一 标志 589年,灭陈,统一南北
原因 主观 隋文帝进行一系列改革,国力日益强盛;加强军队建设,做好渡江作战准备
客观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渴望统一;②各民族间相互融合,为统一提供了条件;③北周武帝改革并统一了黄河流域;④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⑤陈朝腐败,不堪一击
意义 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隋的建设
(1)兴建两都:宇文恺营建大兴城及洛阳城。
(2)广设粮仓:最著名的有洛口仓、含嘉仓等。
(3)开通运河
①概况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连接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②影响:
积极: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在后世及今天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消极:过度征用民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3.隋的灭亡
(1)原因:隋的暴政(沉重的劳役、严刑酷法)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天灾严重。
(2)概况:611年,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618年,隋朝被推翻。
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王朝。
(1)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国家的统一。
(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
(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大运河,便利于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4)隋朝加强与东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日本等国的友好往来,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风暴中灭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
【例1】 (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隋由北而南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  )
A.南北经济差异在缩小  B.北方少数民族强大
C.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 D.南方政权腐朽衰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条件“社会经济原因”和另一有效信息“由北而南……统一”,这样一来,可排除B项和D项,A项和C项相比,C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 C
1.唐朝建立与统一
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统一:唐高祖削平了隋末各地起义军和分裂割据势力,624年实现了全国统一。
2.贞观之治
(1)形成原因
①唐初的统治者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思想;调整统治政策。
②唐太宗励精图治,是贞观之治产生的主要因素。
③隋朝的政治、经济发展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3)唐太宗的政绩
①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②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③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3.武则天的统治
(1)政绩
①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②发展科举制度,首创武举和殿试;创立“自荐”求官制度,破格用人。
③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2)评价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前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其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出。但其晚年,政局动荡不安,出现混乱局面。
4.开元之治
(1)形成原因
①唐玄宗结束了政局动荡的混乱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②唐玄宗力图改革,重用人才。
③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开元年间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表现
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3)唐玄宗的政绩
①选任贤能,改革吏治;精简官吏,定期考核。选拔姚崇、宋璟等。
②大力发展生产。
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④实行募兵制。
⑤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
(4)评价:“开元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盛世局面,并且达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于封建盛世局面产生的原因及认识
(1)盛世局面产生的原因
①统治者的个人作为对盛世局面的产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表现有: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调整政策;减轻剥削,发展生产;善于用人;实行开明的民族和对外政策,形成稳定的社会生产环境。
②社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社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
③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科技文化的进步,这是盛世局面产生的根本性因素。
(2)对盛世局面的认识
一方面,盛世局面是封建社会暂时的安定,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封建时代的盛世局面只是相对而言,并没有消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没有解决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问题,所以在盛世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仍然非常尖锐。
【例2】 (2009·湖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司马光评价武则天“挟刑赏之柄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属于“当时英贤”的人物是 (  )
A.杜如晦   B.李责力  
C.姚崇   D.李元昊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武则天时期涌现出的人才。A项是唐太宗时出现的贤相;B项是唐太宗时期的名将;D项为西夏王;武则天时期有名相狄仁杰、姚崇等,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热点 民本思想
2009年1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幅度按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全国月人均增加120元左右。这是国务院连续第六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彰显了中央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我国是空前的,而且在国际上也是独树一帜的。
多年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待遇差距较大,中央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自2005年起,国家已连续五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作已经落实到位,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比上年1100元增加134元,其中普遍调整增加122元,使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显著提高。这次国务院决定从明年起再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切实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
考点链接
1.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亲民作风,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可与唐朝的“存百姓”思想联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2.党和政府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农思想。应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史实联系,实现历史的借鉴功能。
【样题】 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重农思想。下列隋唐统治者的执政实践中未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解析】 解题关键是明确隋唐统治者在农业方面的执政措施。结合相关内容可知,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武则天和唐玄宗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均体现了重农思想,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可排除。
【答案】 A
变式·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世民亲历了隋朝兴亡的巨变,庞大的隋帝国在民众反抗下顷刻坍塌的教训,使他深受震撼。他认识到,天子“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向大臣表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唐太宗“常怀忧惧”,先后放6000名宫女出宫,在自我克制和群臣劝谏下,一生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一向以亲民、爱民为世人所称道。有“三句话”群众印象极深。一句是“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广大群众的”。另一句话是“今天这个问题,我帮你就地解决”。第三句话是“只要关乎老百姓,就是大事”。
材料三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成为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强调“存百姓”思想的直接原因是 (  )
A.吸取隋亡的教训
B.广揽人才
C.大兴文治
D.制度革新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哪些活动体现了“存百姓”思想。
(3)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施的民本措施。
(4)唐太宗李世民的“存百姓”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亲民思想的本质不同是什么?
【答案】 (1)A (2)采取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措施发展生产;以轻徭薄赋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农业税等。
(4)唐太宗为地主阶级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1.(2008·江苏历史卷·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解析】 由“千端万绪……皆委百司商量”可知,唐太宗主张充分发挥大臣的议政权。中国古代中央权力的重心是不断上移的,所以C项错,B、D两项不符合“君主专制”。
【答案】 A
2.(2007·全国文综卷Ⅰ·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  )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解析】 陈寅恪评“武周代李唐”是“社会之革命”的含义应是“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答案】 C
一、秦朝与隋朝的比较
相同之处:①都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秦完成了中国封建制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隋结束了南北方的长期分裂局面。②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创立了不少新的制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秦的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文字等措施,隋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③都完成了一项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工程,分别为秦长城和隋大运河。④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始皇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又南攻越族,统一珠江流域;隋炀帝派人去流求,又派人去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⑤都实行了暴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无休止的兵役、徭役,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把人民逼上绝路,导致秦末和隋末的农民起义。⑥都是短命王朝。在统一朝代中秦是最短的,15年就亡。隋朝的统治时间也不长,统一后才29年就灭亡了。灭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暴政引起了农民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而崩溃的。⑦两朝末年的农民战争教训了新的统治者,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促进繁荣。如西汉前期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空前繁荣,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⑧都促进繁荣,都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不同之处:①所处的时代不同。秦朝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隋朝处于封建社会繁荣时期。②取得政权的方式不同。嬴政是继承王位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杨坚则是以外戚身份掌握大权,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之后灭陈完成统一的。③开国皇帝治理国家的重点和影响不同。秦始皇注重政治,集中精力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国家;隋文帝除注重政治外,还重视经济。④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不同。秦朝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隋朝则实行科举制,笼络读书人。
二、贞观之治与唐朝前期的繁荣
1.原因:(1)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2)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3)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进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内容:政治方面:(1)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用人“唯贤是举”“量才受职”,精简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高。(2)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3)抑制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皇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经济方面:(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输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
(2)戒奢从简。太宗贞观前期力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亦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这些文化措施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唐代专科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坚持反击突厥的进攻,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3.评价: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选官或用人与社会兴衰治乱的关系
1.选官制度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进,不断变化。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办法或制度,是很不完备的。所以,汉代常会出现外戚和宦官乱政的现象,吏治比较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根源于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不仅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成熟的选官制度,而且士族势力发展和相对稳定,又成为导致政权频繁更替的主要力量。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国家重新统一以后,封建统治者从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需要大批真正有才干的人来治理国家,于是隋唐时期出现了科举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所以为以后历代统治者所沿用,直到1905年退出历史舞台。
2.选官制度和用人得失不是一回事。一些奸诈之人有时也可以通过科举而混入官场,所以历代封建王朝从中央到地方都不乏奸臣酷吏。用人得失与社会的兴衰治乱密切相关。以唐朝为例,唐太宗长于用人,善于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武则天也能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任用姚崇、宋璟为相,还亲自考核新任命的县令,得以出现“开元盛世”。但后期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政治十分腐败,导致安史之乱,使唐朝由此转向衰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