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突厥;(2)回纥;(3)靺鞨;(4)南诏;(5)吐蕃 1.认识唐朝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及产生的影响
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1)和新罗的交往;(2)和日本的交往;(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4)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2.了解隋唐对外交往的基本概况,认识其基本特点和影响
3.隋唐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文学和艺术 3.掌握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表现,认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及条件
(1)国家统一、疆域辽阔,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2)隋唐统治者,尤其是唐前期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其重要原因。
(3)先进繁荣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吸引力和融汇力。
(4)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促进了边疆各族政治、经济、文化与中原的联系和发展。
2.边疆各民族的发展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少数民族名称 发展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演变
突厥 ①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②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地区;③隋朝初年分裂为东西两突厥 (1)战争:①贞观初期,唐军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②唐高宗时灭西突厥。(2)设机构管理:①唐太宗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②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回纥 ①7世纪初在色楞格河居住;②8世纪中期,其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③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④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西迁; (1)任命、册封:①7世纪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2)安史之乱时,助唐平叛。(3)唐肃宗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
少数民族名称 发展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演变
靺鞨 ①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②7世纪中期以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③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 ①8世纪前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唐朝设黑水都督府,任其首领做都督。②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南诏 ①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建立了政权;②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支持皮罗阁统一六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吐蕃 ①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②为巩固统治,他仿唐设官府,建立严密军事组织,制定酷法,令人创制吐蕃文字 ①和亲: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②会盟:9世纪中期长庆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藏族
对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理解
(1)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较为开明的“绥之以德”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该政策的特点是对少数民族施之以德,示之以友好,辅之以交流。
表现在:其一,对归降的少数民族“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其二,设置机构,仍旧由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部族;其三,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实行这些政策的原因:社会条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以及唐朝所拥有的强盛国力;统治者对民族关系问题的开明认识等。这些政策实行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唐朝社会安定和统治,这种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例1】 (2009·北京东城4月)唐朝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国时赠诗:“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下列对渤海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7世纪末黑水靺鞨部首领建立渤海政权
B.在经济和文化上一直保持着独立性
C.唐与渤海国盟约“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D.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授忽汗州都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建立渤海政权的是粟末靺鞨而非黑水靺鞨,故A项错误;粟末靺鞨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渤海仿照唐朝实行州县制,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故B项错误;唐与吐蕃“长庆会盟”盟约为“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故C项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隋唐时期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
(1)隋唐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各国产生了极大吸引力。
(2)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3)对外交通发达,给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4)社会安定,与周边民族、地区关系和睦。
(5)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2.表现
(1)与新罗的交往
①经济交往:新罗从唐引进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
②文化交流:新罗留学生在长安学习,最著名的有崔致远;立国参用唐制,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人喜读唐诗,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2)与日本的交往
①政治往来:隋朝时互派使臣;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十多次。
②经济交往:日本出土开元通宝;中国出土日本银币。
③文化交流:新政中的制度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的建造,仿照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吉备真备、鉴真。
(3)与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
①与印度:天竺遣使来唐,送来郁金香和菩提树;中国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以佛教为纽带进行交流,代表有玄奘和义净。
②与东南亚:互派使节。
(4)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①波斯派使臣来华,波斯商人在中国经商。
②大食与中国通使,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③东罗马的医术、杂技等传入中国;而唐朝的丝绸、瓷器等运往欧洲。
全面理解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1)特点:交往范围广,时间长,具有连续性。交往的领域全面,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交往渠道多,有官方的交往,也有民间的交往,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的主要是制度、文化技术等,推动了各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有土特产、艺术、宗教等,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唐朝在与外国交往时,兼收并蓄,影响巨大,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文化圈。
(2)影响:促进了唐朝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唐代文化更加丰富,唐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等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3)图示法巧记:
【例2】 (2009·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抽样测试)被西方汉学家称为唐朝的“微型翻版”的两个国家是 ( )
A.新罗、天竺 B.新罗、日本
C.天竺、波斯 D.波斯、日本
【解析】 “微型翻版”的意思就是学习唐朝,仿照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因此新罗、日本可以称为唐朝的“微型翻版”。
【答案】 B
1.文化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隋唐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了有利氛围;
(3)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为其增添了多民族色彩,中外交往频繁,文化上吸取了外来优秀成分;
(4)隋唐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
2.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项目 具体表现 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书籍;②868年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和火药的国家
火药的发明 ①唐朝中期的书籍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历法成就显著 ①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②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医学进步 ①杰出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著有《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建筑成熟 ①隋朝宇文恺设计并主持修建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②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
3.文学和艺术
(1)唐诗——诗歌黄金时代
发展阶段 成就
初唐 诗歌革新先驱陈子昂批评南朝浮艳诗风,力倡诗风改革,为唐诗发展开辟了道路
盛唐 诗歌成就最大: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成就最高:“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中唐 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讽喻诗《新乐府》50首是其代表
晚唐 被称为“小李杜”的诗人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他们的咏史诗感人至深
(2)艺术多姿多彩
类别 成就
石窟艺术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①开凿时间:前秦至隋唐;②特点:佛像神态各异,壁画金碧辉煌;③影响: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绘画艺术 ①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②主题: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用线条表现人物神态,山水、花鸟成为绘画主题;③杰出画家:隋初:“唐画之祖”展子虔——《游春图》;唐朝:阎立本、吴道子
书法艺术 ①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虞世南和褚遂良;②盛唐颜真卿:创立“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③中晚唐柳公权: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④唐朝草书大家:“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乐舞 ①特点:受西域与周边邻国影响,风格多样,有盛世特色;②著名乐舞:隋代的九部乐,唐代扩充为十部乐,唐代的《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
隋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1)全面繁荣:在科技、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2)兼收并蓄:唐朝统治者重视宗教的作用,不排斥外来宗教和文化,在唐朝文化中充满了外国的风格。
(3)世界领先:隋唐时的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
【例3】 (2009·北京海淀4月)《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认为:“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以下关于形成唐宋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①唐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②唐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唐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④唐朝在文化上兼容并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唐宋文化的特点及其成因。本题最简便的解法是用排除法。唐朝时期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没有高度发达,明显不如宋代,因此可排除③,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热点 民族关系无小事
1.2009年9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明确指出,“东突”势力严重侵害新疆各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人权。
白皮书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突”势力大量组织实施暴力恐怖活动,严重侵害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不完全统计,1990年至2001年,境内外“东突”势力采取爆炸、暗杀、投毒、纵火、袭击、骚乱及暴乱等方式,在中国新疆境内制造了200余起暴力恐怖事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
2002年后,“东突”势力又先后在新疆境内制造多起暴力恐怖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给各族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截至2009年7月17日,造成197人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是无辜群众)、1700多人受伤,331个店铺和1325辆汽车被砸烧,众多市政公共设施被损毁。
白皮书指出,“东突”势力严重干扰破坏新疆的经济发展:一是投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外地对新疆的投资大幅减少;二是直接冲击新疆旅游业;三是分散了宝贵资源;四是破坏了新疆的对外交往。
2.中国共产党在《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中指出:“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边防的巩固。随着新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各民族之间在扩大联系和交往的同时,在经济利益和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摩擦、新矛盾,影响了民族关系。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矛盾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情况下应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对于触犯法律法规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对于极少数敌对和分裂分子,则要严加惩治。”
考点链接
民族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本单元可以联系到的内容有:隋唐时期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史实,隋唐时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统治的措施以及中央与边疆各民族和谐关系的形成等。
【样题】 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事件意义重大。唐王朝在妥善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 )
A.设置地方机构有效管辖
B.和亲
C.任命或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在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解析】 解题关键是准确再认再现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史实。A、B、C三项均符合史实,如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理西突厥地区,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唐朝对吐蕃实行和亲。D项不符合史实,因为在中央设立专门机构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是清朝(理藩院)。
【答案】 D
变式·预测
被称为“彩云之南”的云南,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这片土地。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管理的加强,也推动着云南的发展。
(1)简述汉唐宋时期云南地区的发展状况。
(2)元明清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中央政府又是从哪些方面加强对云南的管理的?
【答案】 (1)汉武帝在滇池地区设郡,赐“滇王之印”。唐朝时期,南诏建立政权,皮罗阁统一六诏,被册封为云南王,南诏是我国最早实行复种制的地区。两宋时期,建立大理政权,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土司制度。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土司长官,但必须忠于朝廷,缴纳贡赋。
设立云南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清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平定“三藩之乱”;明清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1.(2009·全国卷Ⅰ·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 )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文化中南方文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的能力。B项的主要特点是气势雄浑;C项是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名片,多存在于佛教石窟中,佛教是自印度传入的宗教;D项主要兴起和发展于中原地区。
【答案】 A
2.(2008·江苏历史卷·2)“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柳公权
【解析】 A项王羲之是魏晋时期的,而杜甫是唐朝的。C、D两项中颜真卿、柳公权专于楷书,书法风格比较严谨。而诗句中的书法家潇洒不羁,作品酣畅淋漓,快“如云烟”,可知该作品应属于草书,故应选B项草圣张旭。
【答案】 B
3.(2007·天津文综卷·18)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 )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地中海”“印度”“波棱国”等信息,应该是反映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繁荣。
【答案】 B
4.(2007·上海(共同)·20)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 )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解析】 印度举行玄奘纪念堂落成庆典,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说明“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答案】 D
一、唐代民族关系与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
1.政策措施:唐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有和有战,但战争不是主要方面,战争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唐朝政府对少数民族加强联系和治理的主要措施有:(1)设立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许多都护府、都督府代表中央行使管辖权,如在东突厥建都督府,在西突厥地区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在东北地区建立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
(2)实行册封制度。如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皮罗阁为云南王。(3)实行和亲政策。用联姻的办法,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如派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尺带珠丹联姻,发展了唐蕃关系和汉藏两族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
2.主要特征: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联系加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繁盛。
3.形成原因:唐朝较稳定的政治环境、辽阔的疆域、强盛的国力、发达的交通,唐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文化对周边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之间交往空前频繁等。
4.历史影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的开发;丰富了内地经济文化生活。
二、正确看待唐朝的对外关系
1.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吸引力大,陆海交通比较发达,政府又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这些都为对外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时唐朝同东亚各国如朝鲜、日本的交往十分密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也包括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西亚、南亚各国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唐朝文化固然对外国影响深远,但外来文化对唐文化的作用也极其明显。唐文化博大精深,泽被深远,是建立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是互相影响、互为补充的。
2.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具有重要作用。第一,对外开放有利于国外先进的技术、文化传入我国。第二,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技术、文化的进一步改进与发展。第三,对外开放能够促使我国人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强不息,防止自我陶醉,夜郎自大。第四,对外开放有利于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国际关系的发展。第五,对外开放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唐代诗歌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
第一,诗人队伍的扩大和主导力量的改变。诗歌的作者群非常广大,不但帝王和高级官僚参与其中,大量中下级官僚以及普通士人,也都热情地从事诗歌创作,总体上说,诗歌创作在唐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点对唐诗特点的形成以及创作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与前一条相联系,唐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层面的扩展。诗人对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诗人自身不同的人生观与人生理想,都在诗歌中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造成唐诗丰富多彩的面貌。
第三,艺术风格与流派的多样化。人们习惯上把唐诗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在每一阶段,都有不拘一格、不蹈袭前人的杰出诗人出现,成就了唐朝群星璀璨的盛大局面。
第四,诗歌艺术形式的完善。唐人比前人更自觉更强烈地意识到诗歌是一种美的构造。在初盛唐的诗论中,有两个核心的概念:“风骨”和“兴象”,它们代表着当时的诗人们普遍的审美追求。而唐诗中大量的优秀作品,都呈现出诗意高度集中、意境单纯的特点。这正是唐诗为人们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四、魏晋至隋唐时期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东晋时我国书法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代。从汉字书法发展看,魏晋是完成汉字书体演变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楷书和草书到魏晋已臻成熟。两晋时,楷、行、草三体具备,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汉代“隶变”后又一巨大变革。钟繇、王羲之是卓越的代表,世称“钟王”,为后世所宗法。“钟王”开辟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时代。尤其是王羲之,更是秦汉以来集大成的书法家、当之无愧的“书圣”。
隋代的楷书已趋定型。上继六朝,下开唐风。书法到了唐朝,不但诸体初备,而且法度谨严。例如,楷书在魏晋时已大体定型,且达到很高的水平,到唐代则十分成熟。“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世称初唐四家,而颜真卿则是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又一集大成者,他开创了自唐以来刚健雄强的书风。颜之楷书较注重规范法度,有盛唐气象。而李邕(北海)、张旭、怀素则在行草或大草(即狂草)上有重要的突破,使中国书法呈现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五、以隋唐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1)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为各国人民所向往,这是前提条件。因为隋唐文化的特点有:①全面辉煌,博大精深:与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相比,不仅全面,而且水平高超,在各个领域均取得辉煌灿烂的成就。②承前启后,源远流长:与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相比,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个顶点,不仅对后来的封建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在今天都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③光照四周,影响深远:与同一时期(7~10世纪)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中亚、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以及东亚和南亚的一些民族文化相比,隋唐文化在当时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远远领先西方文明;对周边邻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代表了中国文明,至今还保留着较大的影响。
(2)文泽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因为唐王朝是当时的世界大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享有很高威望;唐朝社会经济发达,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史实有:7~10世纪的欧洲处于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基督教会在社会中地位十分重要,也反映在文化方面,各国在科技上压制与宗教神学相矛盾的探索与研究,实行愚民政策,禁止传播或用神学改造一些民间文学,甚至销毁古希腊、罗马的文物和书籍,很多艺术形式如歌舞、音乐、绘画、雕塑等,都被加上了宗教桎梏。
总体上说,当时的欧洲处于一个“蒙昧时代”,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欧洲中世纪很多文化成就是在13~14世纪以后取得的。7~10世纪的西亚、中亚文化:阿拉伯帝国(大食)在伊斯兰教统治之下,阿拉伯人在科技、建筑、医学、教育和文学等方面都创造了许多显著的成就,但从当时情况来看,帝国在北非、南欧、南亚等地推行伊斯兰教,采取了很多破坏当地思想、文化遗产的政策和行动,形成了文化的单一性和局限性。而东亚、南亚、日本、朝鲜、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多处于氏族部落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们大多和唐朝交往频繁,受到唐文化极大的影响。
上述原因和史实都促进了唐朝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盛唐文化对新罗、日本影响很大;与东南亚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自西亚的大食传入伊斯兰教,中国的造纸术西传大食;交流范围远及东罗马帝国和非洲。
(3)交通发达,造船和航海技术较先进,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思想开放,兼收并蓄,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4)唐朝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总之,由于以上四方面的因素影响,最终在唐朝时期奠定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隋唐文化与秦汉文化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所以从地域范围看要比秦汉文化影响范围广,历史地位也更高,也从文化方面说明隋唐时期进入繁荣时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