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辛亥革命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1)同盟会的成立;(2)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掌握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背景、过程、纲领及意义,理解三民主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三者的异同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2)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了解清朝政治危机加深及辛亥革命爆发的大体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1)“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2)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3.了解中华民国建立及清朝灭亡的大体概况,认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同盟会的成立——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领导基础
(1)历史条件
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物质基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壮大(阶级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组织基础)。
⑤各革命团体的分散起义先后失败(必要性)。
(2)成立
①时间:1905年
②地点:日本东京
③概况:通过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确定革命纲领,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3)意义
①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作用: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2.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为辛亥革命指明目标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1)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2)意义
①作用: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推动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1)原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反对民主革命。
(2)内容: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3)意义: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4.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概况: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1906年12月刘道一领导的萍浏醴起义;著名的起义还有秋瑾、徐锡麟领导的浙皖起义,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怎样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提出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最高成就,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其进步性在于反清朝的民族压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张民族平等、反对狭隘的民族复仇思想,具有反封建意义;推翻帝国主义侵华工具,客观上体现了反帝和民族独立的要求。其局限性在于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具有狭隘的大汉族倾向。
(2)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其进步意义在于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问题——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局限性在于其主要反对君主专制政体,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
(3)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经济思想的核心,其进步性在于看到了西方国家的弊端,同时又能够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要求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反映出对人民的同情。局限性在于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实际上是一种空想。
【例1】 (2009·北京海淀区期末)在同盟会影响下发动的起义中,秋瑾参与的有 (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秋瑾与徐锡麟领导了浙皖起义。
【答案】 A
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新政”
目的:应付严重的国内危机。
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
结果及影响: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在实行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2)“预备立宪”
目的: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统治。
经过: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大权;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结果:“预备立宪”的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2.武昌起义
(1)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湖北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出现,成为革命党的骨干。
②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人民反抗怒潮高涨。
③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和共进会深入新军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
(2)经过
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金兆龙率领新军起义?武汉三镇光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
(1)背景
①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持新代理人袁世凯。
②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一面对革命党人武力镇压,一面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湖北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南北议和”。
(2)南京临时政府
①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并成立临时参议院。
②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施政措施
对内:在政治、经济、文教和社会生活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外:颁布《告各友邦书》以争取列强的支持。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②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①原因: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袁世凯玩弄权术和阴谋。
②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功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③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从客观上讲,这次革命失败了。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失败了。
【例2】 (北京市海淀区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规定“主权在民”
B.实行了三权分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总统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D
热点 关注民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新农保:9亿农民将由“国家养老”经多年探索和争议,涉及中国9亿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终于浮出水面。2009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实施。“新农保”将按“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原则施行。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而“新农保”应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2.着力社会建设、着眼民生改善,是“和谐社会”提出以后党中央不断强调的重要问题。“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的起步腾飞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地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我们想起了《礼记·大同篇》中对理想社会的构建——天下为公。就业是民生之本,求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住房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盾,收入是民生之源……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考点链接
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特别是与孙中山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及其评价、《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等。尤其是民生主义及实业救国的内容,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2.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比如社会生活、社会经济方面有关民生问题的政策和措施的内容及其影响,可与中共十七大“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相联系,突出当今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热点问题。
【样题】 孙中山在同盟会政治纲领中指出,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两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是 ( )
A.民族问题 B.民权问题
C.民生问题 D.民主问题
【解析】 依据“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可知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结合“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可知胡锦涛强调的也是民生问题。
【答案】 C
变式·预测
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下列与民生问题相关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②南京临时政府“鼓励人民兴办实业”
③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④摆在当今社会建设更加突出位置的是民生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兴办实业与民生有关,故①②正确;结合中共十七大相关时政热点分析,③④评述也正确。
【答案】 D
1.(2009·广东单科·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一项特别规定,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当时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本题选D。
【答案】 D
2.(2009·广东单科·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解析】 拖着三尺长的辫子,说着之乎者也,这与民国初年的剪辫子、大力推行移风易俗相矛盾。故本题选C。
【答案】 C
3.(2008·全国文综卷Ⅱ·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解析】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革命派与维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分歧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上,即暴力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差异。A、D两项为两派的共同点;B项为革命派的主张,维新派没有提及;答案为C项。
【答案】 C
4.(2008·上海历史卷·27)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 )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意: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在树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两者截然分开。
【答案】 C
一、从“输入式”到“内爆式”的革命
自1895年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开始,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从策略上分析,其失败的关键是采用“输入式”革命。
1.“输入式”革命及其类型
所谓“输入式”革命,即革命党人从海外输送人员、饷械回国策动起义。它又可分为两个类型:
(1)“半输入式”即若干革命党人从海外归国,主要依靠会党或其他力量起事。萍浏醴起义就是这类的典型。1906年,同盟会员刘道一从日本回到湖南,联络会党,在萍刘醴地区掀起了一场拥兵数万人的反清大起义。在“半输入式”革命中,如果把广大会党群众和其他力量比作“薪”,那么革命党人从海外输入的就只是火种,就地取“柴”,乘势点燃。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庚子惠州起义、华兴会长沙起义和光复会浙皖起义等。
(2)“完全输入式”即革命党人在海外组织起义的基本队伍,再潜回国内,在某一预定地点发动起义,具有短促突击的性质。黄花岗起义就是这类的典型。同盟会抽调革命党人中的精英作为起义的中坚力量,由香港潜赴广州发动起义。在“完全输入式”革命中,革命党人输入的不仅是火种,而且还要输入“柴薪”,但能够输入的“柴薪”数量毕竟有限,这类起义往往失败得更为惨重。这种类型的起义还有镇南关起义等。
2.革命党人采用“输入式”革命的原因
革命党人采用“输入式”革命是历史条件的产物。从客观条件上看,清政府对革命视为洪水猛兽,欲绝之而后快,革命党人难以在国内立足,大多流亡海外,甚至连革命大本营也不得不设在异国(如同盟会总部设在日本),这样要在国内发动起义就不能不采用“输入式”革命方式。从主观上看,此时的中国资产阶级还很不成熟,对于寻找革命主力还处在摸索阶段。他们本身势单力薄,面对控制着国家机器、并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扑灭革命烈火的清政府,他们毫无招架之力,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3.“输入式”革命的弊端
无论是萍浏醴式的“半输入式”革命,还是黄花岗式的“完全输入式”革命都有较大的弊端。
第一,在“输入式”革命中,集成军队的办法主要是联络会党、招募群众和策反防营。这都是靠不住的力量,弊多利少。
第二,“输入式”革命大多是完全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国内的后方根据地作为依托,人员、粮饷、器械、弹药得不到保证,多次起义失败几乎都与此有关。广州乙未起义因输送人员、枪械失利,未举义而流产;萍浏醴起义军人数虽众,但仅有团防局夺得二三千杆枪,余众多持木杆及旧式刀枪,同盟会总部还来不及援助就宣告失败;黄花岗起义时同盟会两次偷运枪械均未成功,在香港方面主要人员未到情况下,勉强发动后宣布失败。
第三,“输入式”革命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尽管事前对发难时间、地点及输械运兵作出周密的安排和精确的估算,但天时、地利、敌我双方各种复杂因素瞬息万变,一旦某个环节发生突变或变故,如运送武器失败、粮饷周济误时、领导机关遭破坏等,则一切部署将会被打乱。起义指挥机关设在国外,信息不通,指挥不及时,贻误战机。
4.“内爆式”革命
所谓“内爆式”,即革命党人立足于本土,组织革命的基本力量,靠自身解决粮饷器械而举行起义的方式。
安徽革命党人的革命团体岳王会以安庆新军为主要争取对象,熊成基、倪映典、柏文蔚等先后投军,散发革命读物,组织同学会、维新会等团体,物色人才,发展革命队伍。1908年11月19日,熊成基等趁光绪和慈禧相继病死、朝野震骇之机,率马炮营在安庆城外发动起义。继之又有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其领导人是被新军士兵奉为“革命大师”的倪映典。这两次起义的共同之处是革命党人以策反本地新军士兵作为武装起义的主力。“在新军起义前,一般人认为,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船坚炮利,非有充足的武力,不足以谈革命,革命党人只凭赤手空拳,只凭
民军、会党、绿林的一点力量,是无能为力的。新军起义后,社会面貌为之一新,大大增强了革命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两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们是采用“内爆式”革命获得成功的,是武昌起义的前奏。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
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 南、广东等十多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武昌起义采用“内爆式”革命获得成功说明革命党人在革命道路上的探索又前进了一大步。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中华民国临时宪法的性质,在宪法实施以前具有与宪法相等的效力。它是中国近代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在思想上,它以立法的形式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树立起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在经济上,它以法律条文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在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开始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主义民族感情。
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亚洲各国制定的民主宪章中,它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但是《临时约法》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在某些地方甚至是旧三民主义的倒退。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主客观两方面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二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来看,可从以下四方面去分析:
1.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2.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3.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组织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