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10-2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10-2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7 14: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日本大举侵华(1)九一八事变;(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了解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分析日本侵华的原因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3)“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2.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过程,认识其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九一八事变
(1)原因
日本方面:根本原因: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直接原因: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危机。
列强方面:欧美列强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
中国方面:蒋介石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目的:转移日本国内人民视线,缓和阶级矛盾,摆脱危机。
(3)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轨道→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占领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
(4)影响:①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②事变后,日本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不断扩大侵华;③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局部抗日战争开始。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原因 ①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②蒋介石执行不抵抗政策,压制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③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发动群众斗争抵抗日本侵略。④爱国志士以维护中华民族不被侵犯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爱国心
表现 中国共产党 ①发表宣言,谴责日本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号召发动群众,直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②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组成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③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福建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
表现 国民党内爱国将领 北方:1933年春,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在蒋介石和日伪军夹击下失败。②南方:1933年11月,爱国将领蔡廷锴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反蒋抗日。蒋介石勾结日军夹击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最终失败
1.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是因为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把镇压革命、“围剿”红军放在首位,以维护其反动统治;对外寻求帝国主义支持,同帝国主义妥协。蒋介石惧怕日本的经济、军事实力,认为“抗战必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寄希望于国联按国际公理解决;对日本抱有幻想,认为日本侵略东北后不会再进一步扩大侵华,企图用东北换取其他地区的和平。
2. 1931~1936年抗日民主运动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①范围广,波及东北、华北、上海、福建等地。东北是抗日民主运动最早兴起的地区;1933~1935年,华北抗日民主运动逐步达到高潮,其他地区也积极响应。②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各阶层各党派都投身其中。③抗日与反蒋相结合。④组织松散,大多以失败告终。
(2)影响:①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和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②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③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做了重要准备。
【例1】 (2009·宜昌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力量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先后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关于以上两支抗日武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B.都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C.是20世纪30年代早中期东北的抗日主力
D.都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抗日义勇军是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的军队,不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故答案为A。
【答案】 A
1.华北事变
指1935年日本在华北蓄意制造的一系列侵略活动及国民政府的一系列妥协活动。主要表现是日本关东军入关、“何梅协定”以及日本策划“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结果是华北日趋殖民地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
(2)确定
①八一宣言:1935年,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各界爱国人士的拥护。
③理论基础: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3.一二·九运动
(1)背景
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②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2)经过:一二·九运动中,北平学生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
(3)意义和影响
①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②促进了青年知识分子同工农运动的结合,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
4.西安事变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日本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③直接原因:蒋介石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谏,却遭无理训斥。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经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3)意义
①显示出全国各阶层实现团结抗日的愿望。
②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
③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得到了广大抗日爱国力量的拥护和支持,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2)国民党内部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也促使事变和平解决,主要依据是:张、杨发动事变就是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国民党内部的亲英美派坚决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当时在南京的国民党左派从大局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事变,以避免内战,共同抗日。
【例2】 (2009·北京海淀区期末)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毛泽东提出上述观点依据的史实有 (  )
①蔡廷锴等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②冯玉祥等领导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③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南京伪国民政府
④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本题要求找出随着民族矛盾地位的上升,国民党内部出现分化的表现。①②符合题意;③发生在1940年3月,④发生在1936年12月,而《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是毛泽东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故此题应选A。
【答案】 A
热点 西安事变千古,张学良千古
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夏威夷时间10月14日晚20时50分), 20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张学良走完了他的一生。
张学良辞世,在第一时间传遍了世界。从祖国东北到宝岛台湾,从湖南凤凰山到西安古城,从首都北京到边远的宁夏,都有人在痛悼,在缅怀,可谓:将星西天陨,哀悼九州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张学良逝世的当天即发去唁电:
张学良先生亲属:
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六十五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虽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淡泊荣利,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这个唁电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的盖棺论定,也是对张学良最具说服力的人生总结。
考点链接
1.西安事变作为知识热点,又和国共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有联系,因此应予以关注。考查的方向应注重西安事变的原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和影响等。
2.从考查历史人物的评价来看,需要掌握和张学良有关的历史事件,评价要突出爱国主义,崇尚团结,追求统一的精神。
【样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据新华社电 纪念西安事变73周年座谈会2009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讲话。贾庆林说,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也因他们崇高的爱国义举,被誉为“有大功于抗战事业”的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我们纪念西安事变,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崇尚团结、追求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让我们万众一心,团结奋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1)张、杨两将军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2)张学良先生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依据是什么?
(3)纪念西安事变的现实意义有哪些?
【解析】 第(1)问原因要从根本原因,蒋介石的政策,中国共产党方面,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张、杨个人品质等方面分析。第(2)问依据要求列出张学良爱国行动的史实,要从材料中“追求统一”“爱国义举”等角度来搜集史实。第(3)问现实意义主要从弘扬爱国精神,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的角度去思考。
【答案】 (1)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一二·九运动的推动。
(2)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拒绝日本人要求东北独立的要求,使国民政府基本完成国家的统一;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纪念西安事变有助于我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崇尚团结、追求统一、爱好和平的精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变式·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中国国民党史》
材料二 中国严重的抗日运动并不系统地表现在从北到南各次“事变”中,而是表现在西安府那些从满洲来的东北流亡者当中,如人所料,理当如此。而且这场运动在中国其他地方正遭镇压时,它却在西安府得到了张学良少帅公开热忱的领导,此举得到他的部队的热烈拥护,如果不是他们逼迫他而为的话。
——《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三 张学良本人后来在《西安事变忏悔录》中提到:他捉住蒋介石后,电请周恩来到西安,而“周到此时,俨然为西安之谋主矣”;并且“因蒋公离陕问题,良同杨虎城发生歧见”,“在此争论上,良言语急躁,几乎同杨决裂;乃系由周恩来在座解围,劝良小加休息,容他们会议商讨商讨,被周将杨说服”。这也证实是周恩来说服杨虎城同意释放蒋介石的,而且周恩来既然是“谋主”,对于释放蒋介石这么重大的问题,张学良理应告诉周恩来。
——2007年6月25日《北京日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张学良在两个重要历史关头的所作所为。
(2)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周到此时,俨然为西安之谋主矣”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周恩来和张学良在处理西安事变时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
【答案】 (1)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盲从蒋介石的命令,对日寇不抵抗是错误的,但在感情上他是不情愿的,并为此痛心疾首;1935年到1936年日本步步紧逼,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张学良以民族利益为重,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此事件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西安谈判,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得到了广大抗日爱国力量的拥护和支持,并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3)爱国主义精神。
1.(2009·上海单科·22)“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夺我东三省”可判断是发生了九一八事变。
【答案】 B
2.(2008·海南历史卷·2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解析】 本题可先运用所掌握基础知识排除A、D两项,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B项不准确,蒋介石只是重掌国民政府军政大权,中国共产党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从政权角度不能说统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两党“统一”于抗日的旗帜下。
【答案】 C
一、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国共两党方针政策的影响
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此后,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地位逐渐上升;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据此,国共两党都调整了政策,由对抗走向合作。
2.对国共两党方针政策的影响:共产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先是不抵抗,接着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爱国将领冯玉祥、蔡廷锴等抗日反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两党开始走向合作。
二、对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抗日活动的原因及其特点的理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全国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不顾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阻挠,纷纷举起抗日旗帜。其原因主要是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损害了中国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更由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影响和爱国心的驱使。
其特点是采用“反蒋抗日”或“逼蒋抗日”的方法。“反蒋抗日”的做法既反映出中日民族矛盾加剧,也反映出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主要活动是1933年冯玉祥与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南方的福建,蔡廷锴和李济深组织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逼蒋抗日”与“反蒋抗日”是有一定区别的,逼蒋不等于反蒋,也可以说是拥蒋,仍然希望蒋介石能领导抗战。西安事变是国民党爱国将领逼蒋抗日的一次重大行动,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演变
1.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影响:中国共产党发动武装起义,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2.反蒋抗日。原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
3.逼蒋抗日。原因:日本对华侵略进一步扩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得到纠正;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掀起;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联蒋抗日。原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逐步形成。
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对民主革命的贡献
1.挽救革命方面: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直接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第一个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并确立了我军建军原则,成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长征中排除“左”倾干扰,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探索革命道路方面:(1)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2)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3)领导了前三次反“围剿”斗争,总结了红军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4)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1)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针,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2)指导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结论: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