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科学必刷探究题(物理部分)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科学必刷探究题(物理部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4-19 20:2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科学必刷探究题(物理部分)
一、电路探究
1. 实验室购买了一卷标有长度为100m的铜芯包线,小科想通过实验测定其实际长度。他首先测得导体横截面积S为1mm2 , 查阅资料得知现温度下这种导线每米的电阻值为0.017Ω。
(1)利用图甲所示的实物图测出铜导线的电阻。①实验中,小科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P置于最________端。(填“左”或“右”)
②小科通过移动滑片P,测得多组数据,绘制成U-I图像如图乙,据此可以判定这卷导线的实际长度________100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小思认为用电子秤测出这卷导线的质量m,利用铜的密度ρ,也可以算出实际长度。请你写出这卷导线实际长度l计算式:l=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 下表是小金探究小灯泡 L 的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所记录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电压(V) 0 1.0 1.5 2.0 2.5 3.0
电流(A) 0 0.19 0.23 0.27 0.30 0.32
(1)在答题纸的坐标系中画出通过小灯泡电流随它两端电压变化的图像。

(2)已知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0.75瓦,现有电压为6伏的电源,若要使小灯泡正常工作,请设计电路图(画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内),并说明使小灯泡L正常工作时的操作方法:(现有器材:“20 Ω,1A”的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开关各一只,导线若干)。










3. 某同学用铅笔芯(主要成分是碳)自制简易爱迪生灯泡。他将直径0.5毫米的铅笔芯两端接上导线,放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如图甲),连接12伏电源和电流表,闭合开关,铅笔芯发出黄光并渐渐变亮,稍后渐渐变暗。断开电路,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铅笔芯明显变细。继续通电,铅笔芯烧断掉落。
(1)某时刻,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安
(2)请在答题纸图丙中画出该实验的电路图。
(3)瓶中的石灰水可起到________作用。
(4)实验中,铅笔芯亮度渐渐变暗的原因是________。


4. 小敏用图甲所示电路来测定某定值电阻的阻值。
(1)闭合开关前,要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________(选填“A”或“B”)端。
(2)闭合开关后·发现只有一只电表的指针发生偏转.请结合图甲电路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排除故障后,进行三次实验,测得数据如上表。表中第二次实验的电流可从图乙中读取,根据这三次测得的数据求得此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_欧(保留一位小数)。
(4)下列实验电路图中,也能够得出定值电阻Rx阻值的电路有________。










5. 为了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小明用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电压为6伏的电源、滑动变阻器(20Ω,2.5A)等器材按图甲方式连接电路,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4欧的R1接入电路,当电压表示数为4伏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②用R2替换R,发现无论如何左右移动滑片P,电压表指针在4伏的刻度左右摆动,但无法准确指在4伏的刻度线上
老师告知小明;滑动变阻器的线圈结构如图乙所示,因此无法连续改变接入电路的有效阻值,当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相比过小时,会导致步骤②现象发生
③用一根阻值为0.5欧的电阻丝制作一个可连续改变阻值的旋钮式变阻器,并按图丙方式接人电路,继续实验。通过调节滑片P和旋钮触片Q使电压表示数为4伏,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丁所示。
(1)图丁中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安
(2)步骤③中滑片P和旋钮触片Q处在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电压表示数略超过4伏,则小明应如何调节滑片P和旋钮触片Q,使电压表示数为4伏?
(3)小明利用图甲电路继续他的探究实验,仍保持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4伏,则下列定值电阻可用来替换R1进行实验的有( ???)(可多选)。
A.?15欧???????????????????????????B.?25欧?????????????????????????????C.?35欧????????????????????????????????????D.?45欧

6.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及灯泡亮暗的因素时,做了如左图所示的实验:将鳄鱼夹从较长的镍铬合金丝的A端逐渐滑向B端时,发现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同时灯泡逐渐变亮。

(1)通过实验可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________有关;灯泡的亮暗与通过灯泡的电流大小有关。
(2)小明认为,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只是电流大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否定小明的观点(只需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画出电路图)。实验材料:两个不同规格的灯泡L1和L2、电池组、开关S及导线若干。
(3)接下来,小明又做了如下实验:将整条镍铬合金丝AB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然后用大功率吹风机先对镍铬合金丝吹一段时间热风,再改用冷风档对镍铬合金丝吹冷风。在整个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小明所做的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7. 小科想知道标有“3.8V"字样的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于是连接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电源电压6伏恒定不变,滑动变阻器规格为“50Ω? 1A”。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正确连接电路,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小科观察到两电表的示数情况是________,由此判断故障是小灯泡断路;
(3)排除故障后,小科进行了正确操作,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发光情况 很暗 较暗 较亮 亮 很亮
电压U/伏 1 2 3 3.8 4.5
电流I/安 0.2 0.22 0.25 0.30 0.34
由表中数据可得,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瓦;
(4)小科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了各次实验的灯丝电阻,分析后认为,闭合开关前灯丝的阻值小于5欧姆,小科的理由是________。


8. 小柯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所用电阻R的阻值分别为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

(1)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画在下边框内。

(2)小柯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2V,读出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然后更换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当接入20Ω的电阻时,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示数都无法达到2V,其原因是________。
(3)小柯用图乙所示电路测未知电阻Rx的阻值,图中R0为定值电阻。他先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1 , 然后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电流表示数为I2 , 则Rx的阻值为________(用I1、I2、R0表示)。


9.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小明设计如图所示电路图进行实验:连接电路更换不同的定值电阻,分别测出电流大小记录并分析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表
?电源电压(伏特) ?电阻(欧姆) ?电流(安培)
?3 ?3 ?0.48
?10 ?0.27
?20 ?0.14
(1)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电阻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选填“变化的”或“不变的”).
(2)小芳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认为此实验需要改进.请你和小芳一起设计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3)你设计的电路中,更换电阻后,是如何控制变量的?________.

二、浮力相关探究
10. 某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多少的关系”,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
①在量筒中加入水,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的刻度。
②把系有细线的铁块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测出铁块的重力。
③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浸没在盛有水的量筒里,再次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④读出量筒内水面位置升高后的刻度。
⑤计算铁块排开水的体积。求出铁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铁块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铁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N 水的体积/cm3 水和铁块的总体积/cm3 排开水的体积/cm3 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N

(1)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发现设计的表格中缺少一项,该项是________。补充完整后,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实验后,该组同学进行了反思:量筒中不能加入太多的水,否则无法直接测出________,从而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3)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不可靠,理由是(??? )
A.?没有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B.?没有换用其它液体进行实验
C.?有进行物体部分浸入水中时的实验

11. 为何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筷一般都是横躺着而不是竖直的?这一现象引起了小科的思考。
【思考】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筷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因为它们是一对________力,所有竹筷应该能竖直地静止在水面上,但事实并不如此。
【实验】小科以内含金属块的中空细塑料管模拟竹筷进行实验探究。如图所示,

把一个质量适当的金属块,固定在一根底端封闭的中空细塑料管内的不同位置后,分别轻轻地竖直放到水和浓盐水中,观察它是否能始终保持竖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表:

【分析】( 1 )把金属块和塑料管视为一个物体,金属块位置的改变,会改变物体的________位
置。相同条件下,这一位置越低,细管在液体中能竖直漂浮的可能性越大。?
( 2 )分析金属块固定在c点时,细管放入水和浓盐水中时的实验现象可知,相同条件下,浮力作用点的位置相对细管底端越________(选填“高”或“低”),细管在液体中能竖直漂浮的可能性越大。
其实,上述实验现象还需要用杠杆、能的转化等知识来解释,有待于继续研究……
















三、摩擦力相关探究
12. 将普通塑料水管进行改装,能做多个实验。将塑料水管①侧面开口并标上刻度,再将塑卷水管②在侧面不同高度开两个大小合适的口。?
(1)将两根塑料管按图甲连接,选合适的滑块放入管①,将一钢球从管②的口放入后,静止释放。观察并记录________。取出钢球,将滑块移回原位,将钢球从另一个口放入,重复实验。该实验可验证动能大小与________的关系。
(2)将两根塑料管按图乙连接验证“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请你写出实验步骤。


13.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装置与他一起实验。

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示数为5.00牛,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
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次数 质量不同的铁块 压力传感器示数(牛) 拉力传感器示数(牛)
1 小 5.00 2.10
2 中 5.00 2.11
3 大 5.00 2.1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牛。
(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读数偏大,为什么?________

14.相关资料表明,大部分重大交通事故是因为汽车超载超速造成的。兴趣小组决定对超载超速问题进行一次模拟探究,经讨论后认为,可以用小球作为理想模型,代替汽车作为研究对象。如图,将小球从高度为h的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推动同一小木块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后停下,完成甲乙、丙三次实验,其中h1=h3>h2 , mA=mB<mc。
(1)把小球放在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滚下是为了控制________相同;
(2)实验中超载超速带来的危害程度用________表示;
(3)研究超载带来的危害时,选择甲、乙、丙三次实验中的________进行比较;
(4)为比较超载超速带来的危害程度,兴趣小组利用上述器材进行定量研究。得到数据如下表:
小球 质量/克 高度/厘米 木块移动距离/厘米
A 10 5 10
B 20 5 18
C 30 5 29
D 10 10 38
E 10 15 86
请根据上表数据分析,货车超载20%与超速20%两者相比,潜在危害较大的是________。


四、光相关探究
15. 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 40°时,反射角为________。
(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

16. 小杨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②取两盏完全相同的灯A和灯8,点亮玻璃板前的灯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灯B,使它与灯A在玻璃扳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灯A和灯8的位置;⑧多次改变灯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④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灯A和灯8到玻璃板的距离。在此实验中:

(1)如何判断所成的像为实像还是虚像________。
(2)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灯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厘米,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__厘米。
(3)用灯泡替代蜡烛完成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






17.在某次探究光学实验活动中,小科做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先将平面镜 A 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硬纸板 B________在平面镜 A 上,让激光紧贴纸板射向 O 点。为了显示光路,硬纸板的表面应________(选填“光滑”或“粗糙”)些,在纸板上标出刻度是为了方便测量________的大小。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乙所示,在竖立的薄玻璃板前 A 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 A′处时, 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经三次实验,在白 纸上留下的信息如图丙所示。小明将白纸沿 PQ 对折,发现 A 和 A′、B 和 B′、C 和C′分别重合,由此得出结论:物与像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选填 “相等”或“不相等”)。

五、压强相关探究
18. 阅读材料:材料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真空是不存在的。
材料二:至少从1614年开始,伽利略却认为空气是有重量的。他的同事兼学生托里拆利在1643年做了如图实验:把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装满水银倒置在一个敞口的水银槽里,水银从玻璃管顶部下降了一段距离后,液面不再下降,高度总保持距槽中水银面30英寸(76厘米)左右。1646年帕斯卡重复了这一实验。

材料三:在17世纪中叶,对该实验的两个关键问题的回答都有代表性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如下表):

(1)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水银产生了蒸汽,使水银减少,水银液面下降。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帕斯卡同时拿出酒和水,询问反对者:用酒和水做托里拆利实验,酒柱与水柱哪个液面下降得更多?反对者们认为酒的液面下降得更多,原因是________。但是实验现象却是水柱液面下降得更多。
(2)另一些反对者认为,由于管内遗留了少量空气,オ使水银液面下降。帕斯卡利用1米左右长、不同直径的玻璃管进行托里拆利实验,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就可以反驳反对者们的观点。
(3)下列关于科学本质及科学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
A.?公元1646年前,所有人都赞同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空不存在”的观点??????????B.?科学实验中要努力得到和前人一样的实验结论
C.?科学发现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D.?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19. 下面是有关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在生活中的实例,请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答这些物理现象。
(1)图甲,取两张白纸,使其平行自然下垂,向两纸中间用力吹气,可观察到两纸相互靠拢,由此得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________。
(2)图乙,飞机前进时,机翼把气流分为上、下两部分,机翼上方气流速度大于机翼下方气流速度,原因是________。在气流的作用下机翼受到的升力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丙小汽车的外形类似于飞机机翼,当一辆飞奔的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请回答:①小汽车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阻力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的牵引力;
②小汽车对地面的压力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车的重力。





六、重力相关探究
20. 据报道,高空坠物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某专业研究小组对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进行如下实验研究:实验器材:1cm厚的石膏板若干,质量为50g的鸡蛋数枚。
实验过程:无风环境下,将鸡蛋从楼上静止释放,砸中铺在草坪上的石膏板,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序号 楼层 实验现象
1 15 鸡蛋破碎,石膏板凹陷且出现一圈圈螺旋状的裂纹
2 25 鸡蛋破碎,石膏板被硬中的地方出现小坑且破裂
3 25 鸡蛋破碎发出巨响,石膏板被击穿
(1)实验中,鸡蛋从高空坠落的破坏力可以通过________反映出来。
(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________有关。
(3)实验后,小科对高空落下的雨滴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感到好奇。他通过在阅资料知道:雨滴从高空落下的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用滴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达到最大速度后,雨滴匀速落向地面。雨滴下落过程中机械能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对于下落的雨滴不伤人的现象,小科将进一步探究。








21. 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压力和物体重力之间大小关系”时,小科同学提出的猜想是:“压力的大小等于重力”。科学兴趣小组做了相关的实验。
步骤1:选用材料相同、表面粗糙程度相同、重力不同的3个物体,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它们的重力;
步骤2:把3个物体依次放在水平受力面上,用专用的仪器测出3次压力大小,实验数据见表1。
表1 在水平面上所测数据 表2在18°角斜面上所测数据 表3在 25°角斜面上所测数据
序号 重力/N 序号 重力/N 压力/N 压力/N 序号 重力/N 压力/N
1 5 7 5 4.5 4.75 7 5 4.5
2 10 8 10 9.0 9.5 8 10 9.0
3 15 9 15 13.5 14.25 9 15 13.5
步骤3:改变受力面与水平面的倾角,用步骤2的方法,依次测出与水平面18°角的斜面和25°角的斜面压力大小,实验数据见表2和表3。
(1)比较序号________的数据可得:当同一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时,受力面与水平方向夹角越大,物体产生的压力越小;
(2)进一步分析压力和物体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先分析同表中的关系,再比较不同表之间的关系,综合可得出结论:________。

22.公式 G=mg 中,g 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质量之比,约等于 9.8N/kg。
(1)为探究 g 的大小,小科同学把不同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读出它们的大小,记在下面表格中,再算出每次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根据上述实验与数据,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质量 m/kg 重力 G/N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N·kg-1)
质量 m/kg 重力G/N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N·kg -1)
0.10 1.0 10
0.20 2.0 10
0.30 3.0 10
(2)科学家经精确测量发现 g 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仍有差异。下表为各个不同城市的 g 值大小,观察分析表中提供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g 值大小 地球纬度 地点 g 值大小 地球纬度
赤道 9.780 0° 广州 9.788 23°06′
武汉 9.794 30°33 ′ 上海 9.794 31°12′
北京 9.801 30°56′ 纽约 9.803 40°41′
莫斯科 9.816 55°45′ 北极 9.832 90°
试猜想 g 值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七、综合探究
23. 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________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________(选填“V1—V2”、“V1—V3”或“V2—V3”)。



答案解析部分
一、电路探究
1.【答案】(1)右;小于
(2)
【考点】欧姆定律的应用
【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对电路具有保护作用,在电路闭合前一般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阻值最大处;根据图乙图线可以计算出导线的电阻值,与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长度;(2)根据公式m=ρV=ρlS(l为导线的长度,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
【解答】(1)①实验中,小科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P置于阻值最大端,根据实物图中滑动变阻器的连接,可确定P置于最右端;
②根据绘制成的U-I图像可知,导线电阻R=U/I=0.4V/0.25A=1.6Ω,l=1.6Ω/0.017Ω≈94m,所以小于100m;(2)根据公式m=ρV=ρlS,所以l= 。
故答案为:(1)右,小于;(2)
2.【答案】(1)
(2)
操作方法:由题(1)图可知,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 额定电压为 2.5 伏。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当电压表的示
数为 2.5 伏时,小灯泡正常工作。
【考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及电路的设计能力;并考查伏安法实验中,调节电压的操作;
【解答】(1)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小灯泡电流随它两端电压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2)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0.75 瓦,由表格数据可知,小灯泡的额定额定电压为2.5V, 现有电压为 6 伏的电源,若要使小灯泡正常工作,则需要分压,而串联电路也被称为分压电路,所以需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电路图如下:
;故答案为: ;(3)由题(1)曲线可知,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 额定电压为 2.5 伏。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2.5 伏时,小灯泡正常工作。
故答案为:(1) ;(2) ;(3)由题(1)图可知,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 额定电压为 2.5 伏。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电压表的示数,当电压表的示数为 2.5 伏时,小灯泡正常工作。
3.【答案】(1)1.5
(2)
(3)检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能防止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
(4)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小,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P= 可得,铅笔芯的实际功率变小,所以变暗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电路图及元件符号,电流表的使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流;
(2)根据实验目的画出电路图;
(3)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根据影响电阻的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分析出电阻的变化;根据分析出灯泡变暗的原因。
【解答】(1)电流表的量程为0-3A,分度值为0.1A,,数为1.5A;
(2)电路中需要用电流的大小反映出电阻的大小,故需要电流表,电路如下图所示:

(3)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和大量的热,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能防止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
(4)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小,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根据可得,铅笔的实际功率变小,所以变暗。
故答案为:(1)1.5;
(2)

(3)瓶中的石灰水可以检验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能防止炽热的铅笔芯掉落使瓶底破裂;
(4)铅笔芯在燃烧过程中变细,横截面积变小,电阻变大,由于电源电压不变
4.【答案】(1)A
(2)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互换了
(3)10.3
(4)ACD
【考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伏安法测电阻是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直接测量导体电阻的常见方法;其实验原理是:R= ;
【解答】(1)在电路连接完成后,闭合开关之前,为了保证电路的安全,要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即滑片距离下端接线柱最远处;故答案为:A;(2)观察电路图可知,电流表并联接在小灯泡上,而电压串联接在电路中,所以电压表相当于测电源电压有示数;故答案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互换了;(3)观察电流表可知,量程为0-0.6A,所以示数为:0.24A;R= ;电阻的平均值为: ;故答案为:10.3;(4)A、电压表测电源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的电流; ; ;故A符合;
B、电路是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电压表测的电源电压,即未知电阻的电压已知,但通过未知电阻的电流不知道,所以无法测得未知电阻的阻值;故B错误;
C、电路是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已知电阻的支路电流通过电流可以得知,通过U=IR可以计算出电源电压,即未知电阻的电压可以知道,另一个电流表测得干路电流,干流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可以求出未知电阻的支路电流,然后通过R= 可以计算未知电阻;故C符合;
D、电路是串联电路,电流测得电流是通过各用电器的电压,两电阻串联,分别利用电流表测出滑片位于最大阻值处和0Ω时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表示出电源的电压,利用电源的电压不变得出等式即可求出Rx的阻值,故D符合;故答案为:ACD;
故答案为:(1)A;(2)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位置互换了;(3)10.3;(4)ACD。
5.【答案】(1)2
(2)将滑片P向右移,使电压表示数略小于4伏,再将触片Q沿逆时针转动,直至电压表示数为4伏。
(3)A,B,C
【考点】欧姆定律,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欧姆定律是: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解答】(1)图丁中电流表选用的是0--3A的量程,所以分度值为0.1A,故电流大小为2安。故答案为:2;(2)由②知,当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相比过小时,因滑动变阻器的线圈结构如图乙所示,无法连续改变接入电路的有效阻值,故导致电压表指针在4伏的刻度左右摆动,
图丙中,用一根阻值为0.5欧的电阻丝制作一个可连续改变阻值的旋钮式变阻器与滑动变阻器串联,且此时将其最大电阻连入了电路中,故只能将触片Q沿逆时针转动,减小旋钮式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因步骤③中滑片P和旋钮触片Q处在如图丙所示的位置时,电压表示数略超过4伏,为使电压表示数略小于4V,即应减小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欧姆定律,要增大电路的电阻大小,故将滑片P向右移,使电压表示数略小于4V,再将触片Q沿逆时针转动(电路中总电阻变小,总电流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大,直到电压表示数为4V。故答案为:将滑片P向右移,使电压表示数略小于4V,再将触片Q沿逆时针转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4V;(3)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和分压原理: 当变阻器取最大值时,对应的定值电阻最大,即 ,即定值电阻的最大电阻为40Ω,故用来替换R1进行实验的有15欧、25欧、35欧的电阻,故答案为:ABC;
故答案为:(1)2;(2)将滑片P向右移,使电压表示数略小于4V,再将触片Q沿逆时针转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4V;(3)ABC。
6.【答案】(1)导体长度
(2)
(3)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关
【考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是导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导体的尺寸、材料、温度有关。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解答】(1)由实验步骤可知,实验过程中改变的是导体AB的接入长度,导致了电流的改变;故答案为:导体长度;该实验主要是为了验证电流对灯泡亮度的影响,所以要控制电流相同,而电流相同则要使用串联电路即可;故答案为: ;操作步骤中先吹热风再吹冷风,改变的是导体的温度,导致了电流的变化;故答案为:导体电阻与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1)导体长度;(2) ;(3)导体电阻与温度有关。
7.【答案】(1)
(2)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或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
(3)1.14
(4)灯泡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实验中不亮时电阻为5欧,没有通电时,温度更低,所以电阻会更小
【考点】小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解析】【分析】伏安法测功率的原理是P=UI;由于灯泡灯丝电阻的特性,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误差分析时要加以考虑;【解答】(1)由实验电路图可知,该实验是伏安法测功率是串联电路,所以只要实现电路是串联的即可;故答案为: ;
⑵小灯泡断路时,电路处于断开状态,电流表肯定没有示数;电压表由于测的是电灯泡的电压,小灯泡断开了,则电压表相当于接在电源两侧,则是电源电压,所以电压表有示数;故答案为: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或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
⑶小灯泡在额定电压时,小灯泡正常发光达到额定功率;由表格数据可知:P=UI=3.8V×0.3A=1.14W;故答案为:1.14W;
⑷因为灯丝的电阻比较特殊,当温度升高时,电阻会增大;而灯泡在发光过程中温度会升高,所以没闭合开光时,灯丝温度最低,则电阻最小;故答案为:灯泡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实验中不亮时电阻为5欧,没有通电时,温度更低,所以电阻会更小;
故答案为:(1) ;(2)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或电压表示数为6伏,电流表示数为0);(3)1.14W;(4)灯泡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实验中不亮时电阻为5欧,没有通电时,温度更低,所以电阻会更小。
8.【答案】(1)
实验次数 U=2V(或电压一定)
电阻(欧) 电流(安)
1
2
3

(2)要使电阻两端电压达到2伏,变阻器电阻至少40欧或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过小,不能分担4伏电压
(3)I2R0/(I1-I2)
【考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及调节范围;欧姆定律可分析解出.
【解答】(1)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应该保证电压一定改变电阻测量出对应的电流,为得到一般规律可多测几组数据;(2)当R=20Ω,R两端电压要为2V电路中电流应该为0.1A,因为电源总电压为6V所以电路总电阻要等于60Ω此时必须使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40Ω,由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30Ω 2A”所以无法达到40Ω的要求,所以电阻两端电压无法调节到2V;(3)当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接线柱上上时电流表测并联电路总电流,可得 ,当将导线a端接到电流表“3”接线柱上时电流表测的是R0支路的电流,可得 ,两式合并可得Rx= I2R0/(I1-I2)
9.【答案】(1)变化的
(2)
(3)更换电阻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的电压保持不变
【考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
【解析】【分析】(1)由表中数据,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U=IR分析;(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的电压即电压表示数不变,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增加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3)更换电阻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的电压保持不变.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根据欧姆定律I= ,电阻的电压U=IR,可知电压分别为1.44V、2.7V、2.8V,故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变化的;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的电压即电压表示数不变,为达到这个目的,应增加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如下所示:
;(3)更换电阻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的电压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变化的;(2)如上所示;(3)更换电阻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阻R的电压保持不变.
二、浮力相关探究
10.【答案】(1)铁块的重力/N
(2)水和铁块的总体积或水的体积
(3)A,B,C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解答】(1)利用称重法测浮力时, ;而表格中没有铁块浸没之前的自身重力;故答案为:铁块的重力/N;(2)该实验是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测量排水的体积,而如果量筒中水太多时,铁块浸没后,水会溢出量筒从而导致无法测出水的体积;故答案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或水的体积;(3)A、由于该实验是探究规律性的实验,所以需要多次实验;故A正确;
B、规律性实验寻找普遍规律,所以要用多种液体;故B正确;
C、进行部分浸入水中的实验时,误以为是浸没的话,则会出现不符合结论的问题;故C正确;故答案为:ABC;
故答案为:(1)铁块的重力/N;(2)水和铁块的总体积或水的体积;(3)ABC。
11.【答案】平衡;重心;高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1)金属块在不同的位置,会改变塑料管的重心,据此分析;(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定细管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大小,据此分析.
【解答】解:漂浮在水面上的竹筷只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1)把金属块和塑料管视为一个物体,金属块在塑料管中的位置不相同,则塑料管这个整体的重心就会发生变化,金属块的位置越低,重心就越低;(2)金属块固定在c点时,细管放入水中能漂浮,在浓盐水中不能漂浮;
细管在水中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是相同的,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m排g=ρ液gV排可知,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则细管在盐水中排开的盐水的体积要小于排开的水的体积,即在水中细管所受的浮力的作用点要高一些;作用点越高,越容易漂浮.
故答案为:平衡;(1)重心;(2)高.
三、摩擦力相关探究
12.【答案】(1)滑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速度大小
(2)将一钢球从管②的一口放入后,静止释放,观察滑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取出钢球,将滑块移回原位,将另一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个口放入,重复实验。
【考点】实验步骤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重力势能与两个因素有关:高度、质量。利用转换法体现重力势能的大小;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即研究重力势能与高度关系时控制质量一定;研究重力势能与质量关系时控制高度一定。【解答】(1)将两根塑料管按图甲连接,选合适的滑块放入管①,将一钢球从管②的一口放入后,静止释放。通过观察滑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表示钢球动能的大小,将滑块移回原位,将钢球从另一个口放入,在质量相同时,改变滑块的高度,可验证动能大小与速度大小的关系。
(2)研究重力势能与质量关系时控制高度一定,使用质量不同的钢球;
实验步骤:将一钢球从管②的一口放入后,静止释放,观察滑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取出钢球,将滑块移回原位,将另一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个口放入,重复实验
故答案为:(1)滑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速度大小;(2)将一钢球从管②的一口放入后,静止释放,观察滑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取出钢球,将滑块移回原位,将另一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个口放入,重复实验。
13.【答案】(1)2.10
(2)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大小相同。
(3)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
(4)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与压力传感器和木板之间的摩擦无关
【考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相互接触的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方法解题.
【解答】(1)由图可知以铁块为研究对象,拉力传感器对铁块向右的拉力与木板对铁块向左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拉力传感器示数大小上就是摩擦力所以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2.10牛;(2)铁块增加的质量用小桶内物质的质量抵消掉,细沙可以实现质量的微小调节所以比较合适,钩码单个质量较大不利用微小调节所以不能;(3)由表格数据可知质量增加摩擦力大小不变所以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4)压力传感器上表面与铁块没有接触不影响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
故答案为:(1)2.10;(2)不能;细沙质量小,能较为准确调节对铁块的拉力,来保证压力大小不同;(3)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无关;(4)不合理,拉力传感器示数始终等于木板对铁块的摩擦力,而与压力传感器和木板之间的摩擦无关。
14.【答案】(1)速度
(2)小木块移动的距离S
(3)甲、丙
(4)超速20%
【考点】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法是指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解答】(1)小球从斜坡上滑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让小球从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控制速度相同;故答案为:速度;
⑵甲乙丙都是让小球撞击在木块,然后测量木块滑行的距离;故答案为:小木块移动的距离S;
⑶超载是指质量过大,所以要选择质量不一样,而小球下滑高度相同的装置进行对比,则甲丙符合;故答案为:甲、丙;
⑷由AB两组数据可知,超载一倍而木块滑行只增加8cm;AD两组数据可知,速度增加一倍,木块滑行距离则增加了28cm,所以超速的危害比超载大;故答案为:超速20%;
故答案为:(1)速度;(2)小木块移动的距离S;(3)甲、丙;(4)超速20%。
四、光相关探究
15.【答案】(1)40°
(2)不能;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
(3)120°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会在它们的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此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解答】(1)当入射角为 40°时,根据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反射角为40°;(2)小金将纸板 F 绕垂直于镜面 ON 向后转动,在纸板 F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 30 °,则入射角为60°,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
?故答案为:(1)40°;(2)不能 ; 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 F转动后与E不在同一平面内;(3)120°。
16.【答案】(1)能否在光屏上成像,能则为实像;能否在成像处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像,能则为实像等。
(2)0.3
(3)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物与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以反复使用等(合理即可)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1)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2)平面镜的前后两面都能起到反射面的作用,根据物体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进行判断;(3)从蜡烛燃烧变下、灯泡比蜡烛亮、可以反复使用等角度分析答题。
【解答】(1)撤去B灯,在原处放一个光屏,若能在光屏上看到A的像,则为实像;若看不到A的像,则为虚像;
(2)根据物像到反射面的距离相等,平面镜的前后两面所成的像之间的距离为平面镜厚度的2倍,即平面镜的厚度是0.3cm;
(3)用灯泡代替蜡烛来完成实验的优点是: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物和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以反复使用。
故答案为:(1)能否在光屏上成像,能则为实像;能否在成像处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像,能则为实像等;(2)0.3;(3)不会由于蜡烛的燃烧而导致物与像之间的高度不等;灯泡比蜡烛亮,实验效果更明显;灯泡可以反复使用等(合理即可)。
17.【答案】 (1)竖直
;粗糙;入射角和反射角

(2)物与像的大小相等
;相等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将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行实验,观察反射光线与原来入射光线的关系等。
(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它成的像大小相等;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其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解答】(1)因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所以硬纸板B要竖直的在平面镜A上;硬纸板的表面应粗糙些,这样便于光路在上面显示;因为该实验还要比较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关系,所以需要在纸板上标出刻度。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丙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它跟像完全重合,这说明未点燃的蜡烛与像的大小相等;又因为两支蜡烛大小相同,则说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原物体大小相等;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故答案为:(1)竖直;粗糙;入射角和反射角;(2)物与像的大小相等;相等
五、压强相关探究
18.【答案】(1)酒易挥发,相同时间里酒挥发的更多
(2)各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相等
(3)C,D
【考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
【解析】【分析】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 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或 气压。 1654年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解答】(1)反对者认为是水银的蒸发导致液面下降;既然认为酒精的液面下降更多,是因为酒精挥发更快;故答案为:酒易挥发,相同时间里酒挥发的更多;反驳者的观点是管内的空气导致的,所以可以反驳者的现象就是下降的高度相同;故答案为:各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相等;A、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有人反驳的,不然就不会有后续的观点出现了;故A错误;
B、 科学实验是为了验证和提出实验结论,而不是要得到与前人一样的结论;故B错误;
C、 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不断的完善和修正的,这样才能不断的接近现象的本质;故C正确;
D、 对于科学来说,很多问题都是依靠实验来验证和发现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CD;
故答案为:(1)酒易挥发,相同时间里酒挥发的更多;(2)各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相等;(3)CD。
19.【答案】(1)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在相同时间内,上方气流通过路程较长;下方气流对机翼向上的压力大于上方气流对机翼向下的压力
(3)等于;小于
【考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生活中的实例与压强的关系;【解答】(1)向两纸中间吹气,纸张靠拢,说明两纸中间的压强减小,且小于纸外的压强;故答案为: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气流通过机翼的时间相同,但机翼上方凸起,所以气流在上方通过的路程大于下方的气流通过的路程,则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大;由于上方气流的速度比下方气流速度大,所以下方的压强比上方的压强大,则会产生向上的力;故答案为:在相同时间内,上方气流通过路程较长;下方气流对机翼向上的压力大于上方气流对机翼向下的压力;
(3)飞奔的汽车匀速行驶,处于二力平衡状态,阻力等于牵引力;由于汽车上方的压强小于底盘下方的压强,所以会收到大气向上的托力,则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会比重力小;故答案为:等于;小于;
故答案为:(1)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2)在相同时间内,上方气流通过路程较长;下方气流对机翼向上的压力大于上方气流对机翼向下的压力;(3)等于;小于。
六、重力相关探究
20.【答案】(1)石膏板的形变程度(或被破坏程度)
(2)下落高度
(3)减小
【考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破坏力是通过什么反映出来的;(2)表格数据中控制了楼层的不同,从中可以得出实验研究的因素;(3)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解答】(1)由实验现象中描述的石膏板凹陷,出现小坑且破裂,被击穿等可知,破坏力可以通过石膏板的形变程度(或被破坏程度)反映出来;(2)实验中控制了楼层不同,由表格数据可知:同一物体从高空落到地面的破坏力与下落高度有关;(3)雨滴下落到一定高度匀速下落,动能不变,高度减小势能减小,所以机械能减小。
故答案为:(1)石膏板的形变程度(或被破坏程度);(2)下落高度;(3)减小
21.【答案】 (1)1、4、7(2、5、8或3、6、9)
(2)当材料、粗糙程度相同的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受力面与水平方向夹角越大,压力与重力比值越小 (或当材料、粗糙程度相同的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压力与重力比值不变)
【考点】压力及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解析】【分析】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的实验同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同的受力面上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及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7或2、5、8或3、6、9中的数据可得:当同一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时,受力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大,物体产生的压力越小;
(2)比较表一或表二或表三的实验数据中压力与重力的比值是相同的,则可得出结论是:当材料、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不同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时,压力与重力的比值相同;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和表三的实验中同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方向的夹角不同的受力面上的压力数据不同,且变小;可得出结论:当材料、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物体,受力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大,压力与重力的比值越小.
故答案为:(1)1、4、7或2、5、8或3、6、9;(2)当材料、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不同物体,静止在同一受力面上时,压力与重力的比值相同或当材料、表面粗糙程度相同的物体,受力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越大,压力与重力的比值越小
22.【答案】 (1)重力和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不变)
(2)纬度位置,纬度越大,g 值越大
【考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1)如果被探究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比值相等,那么它们之间是正比例关系;如果它们的乘积相等,它们它们之间就是反比例关系;
(2)不同的地点纬度不同,注意分析纬度对g值的影响即可。
【解答】(1)观察表格可知,三组数据中重力和对应质量的比值都相等,也就是10,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观察表格可知,不同的城市纬度不同,其对应的g值也不同;并且g值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g值变化的原因是:纬度位置,纬度越大,g 值越大。
故答案为:(1)重力和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不变);(2)纬度位置,纬度越大,g 值越大
七、综合探究
23.【答案】(1)大于
(2)集气瓶内的温恢复到室温〔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
(3)V1—V3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解析】【分析】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解答】(1)实验开始时,红磷燃烧放热,由于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大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所以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故答案为:大于;(2)在实验结束后,不要急于打开活塞,防止发生危害事故,原则上必须等到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才能打开活塞;故答案为: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氧气即为集气瓶内减少的氧气,则减少的氧气体积为:V1﹣V3;故答案为:V1﹣V3;
故答案为:(1)大于;(2)集气瓶内的温度恢复到室温后(或数显设备的示数已不变,或集气瓶内的气压保持稳定);(3)V1﹣V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