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六)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一枚铁钉和一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
C.铁钉不受空气阻力
D.铁钉的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小
解析:选B 铁钉所受阻力相对于其重力可忽略;棉花团所受阻力相对于其重力不能忽略,铁钉的加速度大于棉花团的加速度,故B项正确。
2.关于重力加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B.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
C.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
D.轻重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不同
解析:选C 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因此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C正确;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而不是加速度,A错误;速度变化的大小与时间之比才是加速度,B错误;在同一地点所有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D错误。
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解析:选C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产生自由落体的条件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其运动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只要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运动,它们就一定同时落地。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4.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甲、乙两同学做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甲同学的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上端,乙同学用一只手在直尺下部做握住直尺的准备,但手没有碰到直尺。当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放手后,立即捏住直尺,发现直尺下降了0.45 m,若取g=10 m/s2,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是( )
A.0.5秒 B.0.45秒
C.0.3秒 D.无法判断
解析:选C 直尺被释放后做自由落体运动,由s=gt2可得:t== s=0.3 s。故C正确。
5.(多选)如图所示,能反映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
解析:选CD 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及s=at2可知,选项C、D正确。
6.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10 m/s,此物体是从多高处下落的?在下落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多少(g取10 m/s)?
解析:由v=gt得t== s=1 s,
由s=gt2得s=×10×12 m=5 m。
答案:5 m 1 s
7.(多选)以下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B.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增加,加速度保持不变
C.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增大
D.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是个恒量
解析:选BD 自由落体运动实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恒定,速度均匀增加,故A选项不正确,B选项正确,C选项不对。据a=可知,速度变化率为加速度的大小,故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率为=g,故为恒量,D对。
8.(多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s1∶s2∶s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2 s内的路程之比为1∶3∶5
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
解析:选AC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自由落体运动服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所有规律,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故C正确,D错误。
9.(多选)物体从离地面45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 m/s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运动3 s后落地
B.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
C.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
解析:选AB 由s=gt2可得t== s=3 s,故A对。落地速度vt=gt=30 m/s,B对。前2 s内的位移s1=gt12=20 m,故最后1 s内的位移s2=s-s1=25 m,C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15 m/s,D错。
10.(多选)在空中某处相隔Δt时间释放甲、乙两个物体,两个物体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乙为参考系,甲做加速运动
B.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差恒定不变
C.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
D.甲相对乙做匀速运动,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解析:选BD 设某时刻乙运动了t时间,则甲运动了(Δt+t)时间,此时v甲=g(Δt+t),v乙=gt,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Δv=v甲-v乙=gΔt,恒定不变,甲、乙之间的距离为s=g(Δt+t)2-gt2,化简得s=g(Δt)2+gΔt·t,所以甲、乙之间的距离随时间均匀增大。故选项B、D正确。
11.屋檐上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上,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为1 m的窗口的上、下边,如图1所示,求:
图1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假设空气阻力不计,g取10 m/s2)
解析:由题图可知,如果将这5滴水的运动等效为一滴水的自由落体运动,并将这一滴水运动的全过程分成时间相等的4段,设时间间隔为T,则这一滴水在初始时刻、T时刻、
2T时刻、3T时刻、4T时刻所处的位置,分别对应第5滴水、第4滴水、第3滴水、第2滴水、第1滴水所处的位置。
设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h,滴水的时间间隔为T,由s=gt2得第2滴水的位移s2=g(3T)2
第3滴水的位移s3=g(2T)2
且s2-s3=1 m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T=0.2 s
故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h=g(4T)2=3.2 m。
答案:(1)3.2 m (2)0.2 s
12.某同学在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使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到挡板上,如图2所示,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刚好听到前一个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个水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t。
图2
(1)写出用上述测量方法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g=________;
(2)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的数值,测出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t′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请在图3中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g=________。(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图3
次数
高度h/cm
空中运动时间t′/s
1
20.10
0.20
2
25.20
0.23
3
32.43
0.26
4
38.45
0.28
5
44.00
0.30
6
50.12
0.32
解析:水滴在较小的距离内下落,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水滴做自由落体运动。
(1)由题意知,滴水的周期就是水滴自由下落的时间,所以T=,由h=gT2得g=。
(2)由g=知g=,只要作出h-t′2图象,根据图象的斜率就可以求出g。由表格中的数据可得:
次数
1
2
3
4
5
6
t′2/s2
0.040
0.053
0.068
0.078
0.090
0.102
描点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知斜率k=≈4.84 m/s2,故g=2k=9.68 m/s2。
答案:(1) (2)见解析 9.68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