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一学案 第二章+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物理粤教版必修一学案 第二章+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4-19 22:0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二节探究自由落体运动__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一、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1.落体运动的思考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2)伽利略的观点
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
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运动具备两个特征
①初速度为零;
②除受重力外不受其他力的作用。
(3)实验探究
将一系有纸带的重物从一定的高度自由下落,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重物的下落过程。分析纸带上记录的运动信息,可以找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猜想和验证
1.猜想
自由落体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验证
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一是利用测量得到的位移和时间数据,求出自由落体运动在各段的加速度,看是否相等来验证;二是利用测量得到的位移和时间数据,求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瞬时速度,看是否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增加量相等来验证。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用符号g表示,大小为g=9.8 m/s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略有不同,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2.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运动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v0=0、加速度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运动规律
①速度公式:vt=gt。
②位移公式:s=gt2。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竖直下落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2)从竖直上升的气球上掉下的物体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3)高空雨滴下落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4)屋檐滴下的水滴下落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5)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总是等于9.8 m/s2。(×)
(6)月球上的重力加速度也是9.8 m/s2。(×)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在空气中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同时释放两个大小相同的铜球和棉球,两小球的落地时间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同,同体积铜球质量比棉球大的多,受空气阻力影响较小,而棉球受空气阻力影响大,故铜球先落地,它们的运动时间不同。
(2)伽利略是怎样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提示:伽利略提出:把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连在一起让它们下落,由于两个物体原来各自的下落速度不同而相互牵制,它们只能以某个中间大小的速度下落;但两个物体要比原来较重的物体更重一些,下落的速度就应当比较重的物体更大。两个结论相互矛盾。
(3)自由落体加速度是恒定的吗?
提示:不是。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也就是说,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都相同。但是,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略有不同。在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地球表面的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对自由落体运动及自由落体加速度的理解
1.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这种模型忽略了次要因素——空气阻力,突出了主要因素——重力。实际中,物体下落时由于受空气阻力的作用,并不做自由落体运动,只有当空气阻力远小于重力时,物体由静止开始的下落才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石块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空气中羽毛的下落不能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2.对重力加速度的理解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2)大小:与地球上的位置及距地面的高度有关,在地球表面上,重力加速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赤道处重力加速度最小,在两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但差别很小。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减小,在一般的高度内,可认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3)方向:竖直向下。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所以各处的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是不同的。
1.小丽同学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从生活情景中选出处于不同状态的四种物体进行探究,你认为哪一个选项中的物体所做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
A.枫叶的自由下落的运动
B.从桌边由静止开始滑落的钢笔的运动
C.被运动员推出去的铅球的运动
D.从水面自由落到水底的石子的运动
解析:选B 枫叶在自由下落时,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并不远小于其重力,阻力不能忽略不计,枫叶的下落不是自由落体运动,选项A错误;钢笔从桌边由静止开始滑落后,钢笔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其初速度为零且下落过程中的阻力远小于钢笔的重力,可忽略不计,选项B正确;被运动员推出去的铅球初速度不为零,不是自由落体运动,选项C错误;从水面自由落到水底的石子,除了自身重力外,还受水的阻力作用,不是自由落体运动,选项D错误。
2.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9.8 m/s2
B.在地面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落至同一高度时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同一地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
解析:选A 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在地球的表面,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9.8 m/s2左右。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的值逐渐减小。
3.“自由落体”演示实验装置如图2-1-1所示,当牛顿管被抽成真空后,将其迅速倒置,管内轻重不同的物体从顶部下落到底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2-1-1
A.时间相同,加速度相同
B.时间相同,加速度不同
C.时间不同,加速度相同
D.时间不同,加速度不同
解析:选A 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真空管中,不受阻力,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加速度相同,都为g,高度相同,根据h=gt2知运动时间相同。故A正确,B、C、D错误。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及应用
1.速度图象(如图2-1-2所示)
图2-1-2
(1)形状: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2)应用:
①求某时刻的速度或达到某速度的时间。
②求重力加速度(利用图线的斜率)。
③求物体的位移(利用图象与坐标轴t围成的面积)。
2.位移图象(如图2-1-3所示)
图2-1-3
(1)形状: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抛物线。
(2)应用:
①求某时刻的位移或达到某位移的时间。
②某时刻物体的速度(切线的斜率)。
3.位移速度公式
(1)表达式:vt2=2gs。
(2)推导:由vt=gt及s=gt2两式联立消去时间t,得到vt2=2gs。
4.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几个比例关系式
(1)第1 s末,第2 s末,第3 s末,…,第n s末速度之比为1∶2∶3∶…∶n。
(2)前1 s内,前2 s内,前3 s内,…,前n s内位移之比为1∶4∶9∶…∶n2。
(3)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4)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1∶(-1)∶(-)∶…∶(-)。
[典例] 如图2-1-4所示,悬挂的直杆AB长为a,在B端以下h处有一长为b的无底圆柱
筒CD,若将悬线剪断,问:
图2-1-4
(1)直杆下端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是多少?
(2)整个直杆A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是多少?
[审题指导] 
[解析] (1)直杆下端B穿过圆柱筒,即从B下落到C点(自由下落h)起到B下落到D点(自由下落h+b)止。
由s=gt2得t= 。
则B下落到C点所需时间为t1=,
B下落到D点所需时间t2= 。
则直杆下端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是
Δt1=t2-t1= -。
(2)整个直杆AB穿过圆柱筒,从B下落到C点(自由下落h)起到A下落到D点(自由下落h+a+b)止。
同理可得整个直杆AB穿过圆柱筒的时间是
Δt2= -。
[答案] (1) -
(2) -
(1)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vt=gt、s=gt2、vt2=2gs都是矢量式,当规定竖直向下为正方向时,vt、g及s都取正值。
(2)公式中的g在题中常作为隐含的已知条件,题目中若无说明,g取9.8 m/s2。    
1.(多选)为了求出塔的高度,从塔顶自由落下一石子,除了需要知道重力加速度以外,还需知道下面哪一项(  )
A.石子落至地面所经历的时间
B.最初1 s内石子的位移
C.最后1 s内石子的位移
D.第1 s末的速度和第2 s末的速度
解析:选AC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公式s=gt2可知,选项A正确。如果只知道最初1 s内石子的位移,或者只知道第1 s末的速度和第2 s末的速度,并不能推知石子的整个运动过程,所以选项B、D均错误。如果只知道石子最后1 s内的位移Δs,则有Δs=gt2-g(t-1)2,即可求出石子下落的总时间t,再根据公式s=gt2求出塔的总高度,故选项C正确。
2.从离地面8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 m/s2,求:
(1)小球落到地面时的速度大小;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第1 s内的位移、最后1 s内的位移;
(3)下落时间为总时间的一半时的位移。
解析:(1)由s=gt2得,下落总时间为
t= =  s=4 s。
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t=gt=40 m/s。
(2)小球第1 s内的位移为
s1=gt12=×10×12 m=5 m。
小球前3 s内的位移为
s2=gt22=×10×32 m=45 m。
小球从第3 s末到第4 s末的位移即最后1 s内的位移为
s4=s-s3=80 m-45 m=35 m。
(3)小球下落时间的一半为t′==2 s。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s′=gt′2=×10×22 m=20 m。
答案:(1)40 m/s (2)5 m 35 m (3)20 m
1.一枚铁钉和一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  )
A.铁钉比棉花团重
B.棉花团受到的空气阻力不能忽略
C.铁钉不受空气阻力
D.铁钉的加速度比棉花团的小
解析:选B 铁钉所受阻力相对于其重力可忽略;棉花团所受阻力相对于其重力不能忽略,铁钉的加速度大于棉花团的加速度,故B项正确。
2.关于重力加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B.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大小
C.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
D.轻重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不同
解析:选C 加速度表示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因此重力加速度表示自由下落的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C正确;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而不是加速度,A错误;速度变化的大小与时间之比才是加速度,B错误;在同一地点所有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都相同,D错误。
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解析:选C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产生自由落体的条件是: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其运动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只要从同一高度同时开始运动,它们就一定同时落地。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为C。
4.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甲、乙两同学做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甲同学的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上端,乙同学用一只手在直尺下部做握住直尺的准备,但手没有碰到直尺。当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放手后,立即捏住直尺,发现直尺下降了0.45 m,若取g=10 m/s2,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是(  )
A.0.5秒 B.0.45秒
C.0.3秒 D.无法判断
解析:选C 直尺被释放后做自由落体运动,由s=gt2可得:t==  s=0.3 s。故C正确。
5.(多选)如图所示,能反映自由落体运动的是(  )
解析:选CD 由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vt=gt及s=at2可知,选项C、D正确。
6.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10 m/s,此物体是从多高处下落的?在下落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多少(g取10 m/s)?
解析:由v=gt得t== s=1 s,
由s=gt2得s=×10×12 m=5 m。
答案:5 m 1 s
7.(多选)以下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开始下落时,速度为零,加速度也为零
B.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增加,加速度保持不变
C.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和加速度同时增大
D.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是个恒量
解析:选BD 自由落体运动实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恒定,速度均匀增加,故A选项不正确,B选项正确,C选项不对。据a=可知,速度变化率为加速度的大小,故自由落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率为=g,故为恒量,D对。
8.(多选)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s1∶s2∶s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2 s内的路程之比为1∶3∶5
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末的速度之比为1∶3∶5
解析:选AC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错误;自由落体运动服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所有规律,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故,C正确,D错误。
9.(多选)物体从离地面45 m高处做自由落体运动(g取10 m/s2),则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物体运动3 s后落地
B.物体落地时的速度大小为30 m/s
C.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为15 m
D.物体在整个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20 m/s
解析:选AB 由s=gt2可得t==  s=3 s,故A对。落地速度vt=gt=30 m/s,B对。前2 s内的位移s1=gt12=20 m,故最后1 s内的位移s2=s-s1=25 m,C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 m/s=15 m/s,D错。
10.(多选)在空中某处相隔Δt时间释放甲、乙两个物体,两个物体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乙为参考系,甲做加速运动
B.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差恒定不变
C.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之差越来越大
D.甲相对乙做匀速运动,甲、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解析:选BD 设某时刻乙运动了t时间,则甲运动了(Δt+t)时间,此时v甲=g(Δt+t),v乙=gt,甲相对于乙的速度为Δv=v甲-v乙=gΔt,恒定不变,甲、乙之间的距离为s=g(Δt+t)2-gt2,化简得s=g(Δt)2+gΔt·t,所以甲、乙之间的距离随时间均匀增大。故选项B、D正确。
11.屋檐上每隔一定时间滴下一滴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刚好落到地面上,而第3滴与第2滴分别位于高为1 m的窗口的上、下边,如图1所示,求:
图1
(1)此屋檐离地面多高?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假设空气阻力不计,g取10 m/s2)
解析:由题图可知,如果将这5滴水的运动等效为一滴水的自由落体运动,并将这一滴水运动的全过程分成时间相等的4段,设时间间隔为T,则这一滴水在初始时刻、T时刻、2T时刻、3T时刻、4T时刻所处的位置,分别对应第5滴水、第4滴水、第3滴水、第2滴水、第1滴水所处的位置。
设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h,滴水的时间间隔为T,由s=gt2得第2滴水的位移s2=g(3T)2
第3滴水的位移s3=g(2T)2
且s2-s3=1 m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T=0.2 s
故屋檐离地面的高度为h=g(4T)2=3.2 m。
答案:(1)3.2 m (2)0.2 s
12.某同学在水龙头下面固定一块挡板A,使水一滴一滴地滴落到挡板上,如图2所示,仔细调节水龙头,使刚好听到前一个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下一个水滴刚好开始下落。首先量出水龙头口离挡板的高度h,再用秒表计时,计时方法是:当听到某一水滴滴在挡板上的声音的同时,开启秒表开始计时,并数“1”,以后每听到一声水滴声,依次数“2、3、…”一直数到“n”时,按下秒表按钮停止计时,读出秒表的示数t。
图2
(1)写出用上述测量方法计算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g=________;
(2)为了减小误差,改变h的数值,测出多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中t′是水滴从水龙头口到A板所用的时间,即水滴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请在图3中所示的坐标纸上作出适当的图象,并利用图象求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g=________。(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图3
次数
高度h/cm
空中运动时间t′/s
1
20.10
0.20
2
25.20
0.23
3
32.43
0.26
4
38.45
0.28
5
44.00
0.30
6
50.12
0.32
解析:水滴在较小的距离内下落,空气阻力比重力小得多,水滴做自由落体运动。
(1)由题意知,滴水的周期就是水滴自由下落的时间,所以T=,由h=gT2得g=。
(2)由g=知g=,只要作出h-t′2图象,根据图象的斜率就可以求出g。由表格中的数据可得:
次数
1
2
3
4
5
6
t′2/s2
0.040
0.053
0.068
0.078
0.090
0.102
描点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知斜率k=≈4.84 m/s2,故g=2k=9.68 m/s2。
答案:(1) (2)见解析 9.68 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