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环境问题概述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环境问题概述 学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4-20 09:3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环境问题概述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图中所表达的环境问题是什么?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水污染问题。其形成原因是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期的环境效益。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问题的概念
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类型
产生原因
举例
原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
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地震引起的水体污染
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由人类活动引起
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造成荒漠化,捕杀动物造成动物种群减少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工业生产导致人类索取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迅速增加,造成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2)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
(3)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危害
(1)威胁生态平衡。
(2)危害人类健康。
(3)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
1.工业生产的发展
2.世界人口高速增长
3.科学技术的发展
[拓展提升]
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另一方面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列材料,完成1~2题。
①全家老少齐上阵更招呼左邻右舍雪亮的尖锄粗暴挺进而青草被蹂躏土地在呻吟那滴滴汗融进血痕风干后卷起飘飘沙粒那一双双眼却毫不在意。
②水源不足,是这地方唯一令人望而生畏的缺陷。地下水位相当的深,因此井就成了无价之宝。
③山下良田苦不多,耕来山顶做旋螺。
1.材料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材料③描述的人类行为可能造成(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次生盐渍化 D.地面塌陷
解析:1.A 2.B 第1题,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由于人类不当的活动破坏植被造成的,材料①中的“卷起飘飘沙粒”和材料②中的“水源不足”是关键词。第2题,“耕来山顶做旋螺”描述的是陡坡开垦梯田的景观。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3~5题。
①英国令人毛骨悚然的煤烟云飘然而至……城市如同面对中世纪的教皇。(挪威·易卜生)
②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注: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
③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上述诗句描述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诗句①描述的景色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 B.乙
C.丙 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植被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酸雨
解析:3.C 4.D 5.B 第3题,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 ,煤烟云中的SO2等酸性气体可随西风扩散,形成酸雨;银、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诗句④描述的是气候特征。第4题,诗句①描述的是酸雨。甲图表示水资源短缺,乙图表示水污染,丙图表示毁林开荒,丁图表示酸雨。第5题,安徽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不会出现土地荒漠化。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海伦娜岬角位于智利南端。奇怪的是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猎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拎起瞎了眼的野兔,将其带回家去享口福;河里捕到的鱼多数是盲鱼;瞎了眼的野生鸟类常常飞进当地居民的院子里或房间里,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下图为南极臭氧空洞变化示意图。
思考探究: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出现动物“瞎眼”的原因?
提示: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臭氧含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对动物产生危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
①原因: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②危害:海平面上升。
(2)酸雨污染:
①概念: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低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②分布:世界上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
③危害: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并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
(3)臭氧层破坏:
①原因: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氟氯烃。
②危害: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1)植被破坏:损坏区域自然景观,带来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2)生物多样性减少:是由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引起。
(3)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4)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非洲,其次是亚洲。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1)事故带有突发性。
(2)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
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排放CO2等温室气体
全球
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出大量的SO2、NOx等
世界:欧洲、北美洲;我国:主要在南方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臭氧层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南极臭氧空洞,北极臭氧层变薄,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速度加快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强,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业造成破坏
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问题
原因
主要危害
植被破坏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
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
部分物种减少
水土流失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损失,破坏土壤结构
荒漠化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能力降低
———————————————方法技巧很重要 ———————————————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
问题
区别
含义
产生机制
表现方式
具体成因
联系
环境
污染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农药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生态
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使自然植被遭破坏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等
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等有害气体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和过度捕猎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阅读下列图片,完成1~2题。
1.图片中的环境问题属于生态破坏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导致图片③描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B.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气候干旱
解析:1.D 2.B 第1题,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均属于环境污染,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属于生态破坏。第2题,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结合甲、乙两幅图,回答3~4题。
3.两图反映出来的环境问题为(  )
A.资源短缺        B.生态破坏
C.环境污染 D.全球环境变化
4.该类环境问题的形成主要与人类(  )
A.排放废弃物有关
B.获取自然资源有关
C.农业生产活动有关
D.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解析:3.C 4.A 第3题,甲图反映的为大气污染,乙图反映的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第4题,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导致的。
5.(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回答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甲处植被位于山坡,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乙处植被位于沿海地带,有减弱海风、阻挡风沙、保护农田的作用;丙处植被位于海岸线上,有固沙阻浪的作用。第(2)题,过度开垦荒草地容易产生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蒸发旺盛导致盐分在地表积聚)以及水污染(农药、化肥等对水体产生污染)等环境问题。
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