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8年高考江苏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词语(含成语)专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004)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B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005)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答:D讳莫如深:紧紧隐瞒.(A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B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C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2006)
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007)
A.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这项工程的设计人员决定改弦更张,重新设计,选择更为恰当的施工方案。???
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
C.在签名售书活动开始前,作者诚恳地说,书中不少看法都是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D.为防止有毒豆制品再次流人市场,有关部门迅速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查封加工窝点,堵住了生产的源头。
B(A“改弦更张”,改换乐器上的弦,重新调整安装,以使声音和谐。”后用“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变更方针、计划或改变做法。B.“推波助澜”指风吹波浪助长水势汹涌,后比喻推动某种事物的发展并扩大它的影响。多用于坏的事物。用在这个语境中是不恰当的。C.“一孔之见”,从一个小孔中所见到的,比喻见解狭隘片面。本句为自谦之语。D.“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008)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C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2010)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D(A.褒贬不当。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为英雄事迹。B.前后矛盾、不合语境。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也说防患于未然。此处灾害已经发生。C.对象不当、不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捡垃圾不能用“信手拈来”。D.入木三分: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墨汁透人木板有三分深(见于唐张怀瓘《书断》)。后用来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见解深刻。此处修饰“院士的一番话”正确)
7.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2)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 ????。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 如雷贯耳? 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 如雷贯耳? 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 大名鼎鼎? 弄假成真
C
8.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013)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
(20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南辕北辙: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向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又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第⑴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二者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异曲同工”偏重于效果极好,“殊途同归”偏于中性,并且二者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异曲同工”针对的是不同的对象——“异曲”,“殊途同归”针对的是采取不同方法、途径——“殊途”。很明显,第⑵句中“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指的是“殊途”,而不是“异曲”。 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二者合为“临深履薄”一词,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意即二词都可选)。
9.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C )(2014)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1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B )(2015)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 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 书,不仅需要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1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B )(2016)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1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2017)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 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
A.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来
答:A。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句中是指艺术创作,应该选用“精益求精”,排除B、D;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句中修饰“作品”,指“作品”新,选用“耳目一新”,排除C;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根据句子语境, 是说作品美,而不是多,选用“美不胜收”。
1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2018)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C.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D.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答案】C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多用来指保持高尚的品行。身体力 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多用来强调亲自去做,努力实践。根据语境,经典应是古圣人“身体力行”的结晶。故第一处应选“身体力行”。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 还贴近耳朵提醒、叮嘱,后形容恳切地教导。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由横线后的“说教”一词可知,第二处应该用“耳提面命”。顿悟:佛教指顿然破除妄念,觉悟真理,也指忽然领悟。领悟:领会,理解。文中说的是必须经过实践才能理解圣人心得,并无“忽然”之意, 故第三处应选“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