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科学必刷探究题(生物部分)
一、呼吸、光合作用探究
1. 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外阳光下,有人喜欢把植物放在室内。太阳光与照明灯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哪个更有利呢?小科进行如下实验探究。【作出假设】太阳光比照明灯光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材料准备】玻璃钟罩、量筒、同一品种的天竺葵、水、白磷和其它必需的器材。
【实验步汉】
①按如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好实验器材,并检验装置气密性。
②取6株生长状况相同的天竺葵,分别放入6套相同装置内,每套装置如图所示,平均分成两组。
③第一组装置放在阳光下,第二组装置放在密闭的黑色帐篷中(内有温控装置),用具有自动调光系统的照明灯照射。
④6小时后,用激光笔点燃足量白磷,待白磷燃烧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测得并记录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
……
(1)本实验用自动调光系统的作用是调节照明灯的________。
(2)小科认为实验测得量筒内水量的变化数据,就是植物产生的氧气体积。你认为小科的观点是________的。(填“正确”或“不正确”)
(3)从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分析,为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________。为增加证据的可靠性,小科认为还需改进实验设计。
2. 课外科学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叶,分成四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绘制成甲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数据可知: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________mg。
(2)图乙是29℃时该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则b点的含义是 ________。
(3)若温度由29℃改为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________方(填“上”或“下”)。
3. 如图甲所示为光照强度的变化与某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乙图表示温度变化与某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丙图表示森林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光合作用的速率是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制造有机物的量,因为有机物的量测定不方便,通常用氧气的释放量或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表示)。请回答:
(1)甲图中曲线上B点代表的含义为________;
(2)由书图分析可知,该植物体在其他环境因素适宜时,体内有机物积累的速率要达到最大时对温度的要求应该是________。
(3)丙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
4. 合理储藏有利于水果保鲜。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________,从而抑制了________。?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和-5℃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__ ______。
5. 小巧同学发现她家种的牵牛花,早晨为红色,大阳出来后颜色逐渐加深,中午呈紫色。她很好奇,于是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花瓣颜色变化是否与光照有关?
【实验步骤】①早晨,她选取两组生长状况相同,且均开红花的牵牛花,编号A和B;②A组放在阳光下,B组遮光处理,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③中午,观察花的颜色、记录实验现象:A组为紫色,B组为红色;④得出实验结论。请回答:
(1)实验中的变量是________;
(2)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拓展反思】查找资料发现:牵牛花的细胞液中含有花青素,它在酸性条件下显红色、中性条件下显紫色;细胞液的酸碱性强弱受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从植物生理活动的角度分析,牵牛花花瓣从红色变为紫色的原因是_____ ___。
6. 把等量的天竺葵和紫罗兰的新鲜叶片放在无色透明的封闭容器中,并将它们置于不同颜色的光照条件下(其他条件均适宜并相同)。经过 8 小时后,测量容器中氧气的增加量, 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氧气的增加(mL)
1 天竺葵 红 120
2 天竺葵 绿 15
3 紫罗兰 红 80
4 紫罗兰 绿 10
据表回答:
(1)该实验通过测定________ , 来判断光合作用的反应速率。
(2)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 ___。(写 2 条)
(3)除上表所示因素外,列举2条影响紫罗兰和天竺葵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
_ _ 。
二、酶相关探究
7. 某兴趣小组在学习酶的知识后,又开展了酶专一性的实验研究。
【查阅资料】
材料一:淀粉和蔗糖都是大分子非还原性糖类美,在相关的催化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材料二:葡萄糖属于还原性糖,它遇斐林试剂显砖缸色。
【实验器材】
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淀粉酶溶液,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若干试管等。
【实验过程】
①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甲、乙;
②实验分组及所加试液如下表一:
③实验现象:甲、乙试管内均显红色。
【反思交流】
有同学认为比较甲、乙两组实验,还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理由是_____ ___。
【方案完善】
为补充证据,请你结合反思交流完成下列实验步骤的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另取两支相同试管,编号为丙、丁;
②实验分组如表二,请在表格中填写出应加试剂的种类及用量;
③预期实验现象:__ ______。
【讨论分折】
①通过比较________两组实验,说明淀粉只能化淀粉分解成糖。②…
8. 如图是研究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差异的实验:
步骤一:取2克高活性干酵母放于烧杯中,加入200毫升的32℃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搅拌使其均匀混合。
步骤二:取两支相同的注射器,编号为A和B,在注射器内分别抽取30毫升酵母菌培养液,B号注射器再抽取30毫升空气,振荡几次;
步骤三:用橡胶管分别连接注射器和装有BTB试剂的试管,5分钟后观察实验现象。
步骤四:将注射器内的酵母菌培养液分别倒入烧杯中,加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查阅资料:
①BTB试剂在中性环境中呈淡蓝色,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呈橙色,遇酒精变成灰绿色。
②有氧呼吸: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③无氧呼吸:葡萄糖→二氧化碳+酒精+少量能量
(1)实验用32℃的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的目的是___ _____。
(2)若A、B两组试管中若出现____ ____现象,说明相同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有氧呼吸少。
(3)实验结束后,发现两个烧杯中的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均变为灰绿色,试分析其原因___ __ ___。
9. 酶的发现,许多科学家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发现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分解,说明酶催化作用具有________;
(2)毕希纳实验证实了_ _______;
(3)下列关于酶发现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酶只能在细胞内起作用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C.?科学的发现是一个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10.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酶均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为了比较两者的催化能力,小明按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1.5毫克过氧化氢酶和8毫升蒸馏水加入容器中,搅拌后塞紧橡皮塞。
②用注射器A从容器中抽出2毫升气体,用注射器B将2毫升H2O2溶液注入容器中,采集数据,直至反应结束。
③用3.1毫克、6毫克过氧化氢酶及1.5毫克、5.6毫克、10.7毫克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获取数据如图乙。
(1)步骤②将注射器B中的2毫升H2O2溶液全部注入容器前,用注射器A先从容器中抽出2毫升气体,其目的是___ _____。
(2)小明分析相关数据,得出“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的催化能力比二氧化锰强”这一结论,其依据是____ ____。
(3)查阅资料得知:过氧化氢分解为放热反应。小明推测: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中过氧化氢分解突然变慢。请说明其理由:______ __。
11. 胰岛素(成分是蛋白质)的发现和提取,凝聚了许多科学家的心血。
(1)1869年,朗格汉斯发现:胰腺分成两部分,除了分泌胰液的部分外,胰腺中还有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胰岛细胞是由于细胞分裂、生长和________形成的。
(2)因为胰岛素会在胰液中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所以很难从胰腺中提取胰岛素。1920年。班廷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想法:如果将狗的胰导管结扎,一段时间后,狗的胰腺就会萎缩,胰腺中不再产生胰液,再设法从未萎缩的胰岛中分离出胰岛素.班廷的想法巧妙之处体现在_ _______.
(3)1921年,在麦克劳德的生理实验室里,班廷先在狗的身上提取出了胰岛素,很快又研究出在酸性和冷冻环境下从牛胰腺中提取出胰岛素的新方法,产量明显提升。他在该环境下提取胰岛素的理由是__ ______。
(4)用提取出的胰岛素在患糖尿病的狗及志愿者身上多次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胰岛素能够治疗糖尿病,是因为它具有___ _____的功能。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通过显微镜的相关探究
12. 小科在实验室进行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
(1)盖盖玻片时,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下。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盖玻片下产生_ ______
(2)盖好盖玻片后,进行染色时应将_____ ___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3)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填字母)。
?甲图在换用高倍物镜后,调节①来观察物像???????????B.?乙图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②
C.?丙图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左上方移动??????????D.?丁图中黑色的圆圈是洋葱细胞
13.下表是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两个实验的相关步骤。
实验一、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②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的内侧表皮并将其放在水滴中展平 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已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刮并将其涂在载玻片液滴中
③盖盖玻片 ③盖盖玻片
④染色 ④染色
⑤观察 ⑤观察
(1)上述两个实验中有错误的是________?。? (填实验序号和步骤号)
(2)与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相比,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
(3)如图甲是利用显微镜对上述临时装片进行观察的几个操作步骤,规范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用序号表示)?
(4)利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有许多黑色圆圈,如图乙所示,解决的方法是____ ____。
激素相关探究
14. 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选取若干只同品种、同性别和同日龄的健康未成年小鼠实施垂体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 ? ▲???? ??.
③实验开始时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记录.
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 _____.
(2)对垂体进行切除手术是为了__ ______.
(3)在“实验思路”②中,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的是______ __.
(4)预测实验结果(在如图坐标中用示意曲线表示注射后的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曲线旁注明所注射物质的名称)
15. 第二十九届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孙宁岳同学凭借“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等研究成果获得金奖.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该研究成果,制定了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如表所示(实验的装置相同),请回答:
探究过程 花盆 花盆甲 花盆乙 花盆丙
适量加入 土壤浸出液 ①
各植入 10株相同的玉米幼苗
每天滴加 2mL含2.5%的维生素B1溶液 ② 2mL含1.5%的维生素B1溶液
每天观察并记录 幼苗的生长状况
(1)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
(2)表格中的①②分别应填________.
(3)完善探究过程后,预期结果得出结论: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花盆甲、丙中玉米幼苗的平均长势比花盆乙的好,则实验结论是___ _____.
营养与调节相关探究
16. 过度肥胖有损健康,有人建议喝绿茶减肥,因为绿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酚真的有减肥作用吗?小科用小白鼠对此展开探究。
【提出假设】茶多酚对小白鼠营养性肥胖具有减肥作用。
【实验步骤】
( 1 )分组:质量为20g左右的同龄幼年雄性小白鼠30只,随机平均分成A、B、C三组,分别养殖在相同适宜环境中。
( 2 )喂养和灌胃:每天定时给各组小白鼠喂养等量适量饲料,并在晚上8时进行灌胃,具体见下表。(备注:灌胃是动物实验中常见的给药方式)
组别 A B C
天数 第1﹣45天 第46﹣90天 第1﹣45天 第46﹣90天 第1﹣45天 第46﹣90天
喂养饲料 基础饲料 基础饲料 高能量饲料 基础饲料 高能量饲料 基础饲料
灌胃液体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蒸馏水 2mL茶多酚溶液
( 3 )第1天、第45天、第90天分别对各组小白鼠进行称量、记录,并求平均值。
【实验数据】
组别 A B C
第1天小白鼠平均质量/g 20.3 20.1 20.1
第45天小白鼠平均质量/g 51.8 56.2 56.1
第90天小白鼠平均质量/g 58.6 63.9 59.5
【交流讨论】
(1)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小白鼠的体重都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小白鼠体内的有机物的合成量________有机物的分解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通过B、C两组实验对照,能得出的结论是___ _____。
(3)第46~90天,A、C两组实验________形成对照。(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17. 一天,小科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一半后仍能成活(如图甲)。小科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通过查资料知道,月季茎有韧皮部和木质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位置如图乙所示。经思考,小科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小科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平均分成5组,在月季A、B两个位置进行处理(如图丙)。实验记录如下表。(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一组 在B处韧皮部割一圈
第二组 B处韧皮部环割半圈
第三组 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第四组 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第五组 B处木质部一半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1)小科的假设:折断的月季是否存活和月季折断的程度和_____ ___有关。
(2)一段时间后,月季预期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________(填组别)。
(3)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的原因是_ _______。
18.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只有科学地认识自身结构,了解其活动规律,才能健康地生活。下面图甲是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图乙是膈肌的舒缩与呼吸运动的关系模式图;图丙是反射弧模式图;图丁是肝、胆、胰、小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资料表明,心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威胁最大的一类疾病。观察图甲时,圆圆同学发现,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7]________。
(2)小宇同学认真观察图甲后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心室收缩,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会流向心房,其原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有_ _______。
(3)小明同学认真分析图乙后得出的结论是,该图模拟的是呼吸运动中的____ ____过程。图中的[10]和[11]分别模拟的结构是________,[8]模拟的结构能使到达[9]的气体变得清洁。
(4)在图丙中,若[14]处损伤,其他部位正常,刺激[18]时,病人有感觉,________(填“能”或“不能”)缩手。
(5)在丁图中,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的液体是由结构[19]________分泌后储存在结构[20]中;由于图中的结构[22]________有多种消化液汇集在这里,因此该结构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19.为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取长势及叶片数量相同的3条枝条,分别编号A、B、C。
②将B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将C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阻止植物与外界之间的H2O、O2、CO2等气体的交换),A枝条不作处理。
③将3条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3个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3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三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三个装置置于阳光下相同时间后,分别称量锥形瓶中水的质量和硅胶干燥胶片的质量。
(1)小明研究的问题是植物蒸腾作用速率与_____ ___的关系。
(2)小明通过实验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装置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A B C A B C
锥形瓶中的水 a a a a1 a2 a
硅胶胶片 m m1 m2 m
若要证明植物A吸收的水分有99%用于蒸腾作用,则________×100%=99%。(用表格中字母表示)
(3)此实验在控制无关变量上还存在缺陷,请写出一条没有控制相同的无关变量。_______ _
20. 请根据血液循环示意图回答:
(1)血液循环流动是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进行的,图中②③④⑤组成的循环路线叫_____ ___。
(2)图中①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它与肺部毛细血管网之间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 _ _。
(3)假若某人意外受伤,左手手指伤口感染,医生在其右手静脉注射青霉素,请问青霉素到达伤口处至少应该经过心脏________次。
答案解析部分
一、呼吸、光合作用探究
1.【答案】(1)光照强度与太阳光强度的变化相似(或光照强度或灯泡亮度)
(2)不正确
(3)二氧化碳
【考点】光合作用的原料,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研究的问题,在对照实验中控制了光,将灯光与太阳光进行对照,灯光模拟太阳光的变化;(2)植物在光照下除了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也有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瓶内原有的空气中也有一部分是氧气;(3)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光照在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进行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可确定答案。
【解答】(1)根据实验的假设“太阳光比照明灯光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设置对照实验时,用自动调光系统的作用是调节照明灯的光照强度与太阳光强度的变化相似(或光照强度或灯泡亮度);(2)植物光合作用时同时进行呼吸作用,且装置内的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所以量筒内水量的变化不能表示植物产生的氧气体积。小科的观点不正确;(3)在题中进行的实验中,满足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水分充足,二氧化碳含量少,所以为使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应向装置内提供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光照强度与太阳光强度的变化相似(或光照强度或灯泡亮度);(2)不正确;(3)二氧化碳
2.【答案】(1)7
(2)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量相等;
(3)上
【考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2)图乙中,a点光照强度是0,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b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c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比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量多。
【解答】(1)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2毫克,叶在28℃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8℃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2毫克,因此叶在28℃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2+2+3═7毫克。
(2)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乙图中a点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多,表明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a、b、c三点光合作用最弱的是a,b点的含义是29℃时,此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和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3)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7℃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1毫克,叶在29℃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3毫克,表明27℃时比29℃时呼吸作用弱,因此若温度由29℃下降到27℃,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上方。
故答案为:(1)7;(2)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质量刚好等于呼吸作用所放出的二氧化碳(或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3)上
3.【答案】 (1)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25℃
(3)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
【考点】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的过程。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尿酸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
【解答】(1)由甲图可知,B点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和释放速率为0,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速率相等;故答案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2)植物体内有机物积累的速率要达到最大值,即光合作用的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最大,由乙图可知,在25℃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差值最大;故答案为:25℃;
(3)丙图种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的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与干物质积累量,而中间的差值则是被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故答案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2)25℃;(3)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
4.【答案】 (1)温度
(2)增大;蓝霉的呼吸作用
(3)在敞口的烧杯中进行实验,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或乙烧杯置于-5℃条件下
【考点】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一氧化碳、尿酸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的一项生命活动。
【解答】(1)对比图中的数据可知,其他量都相同,只有温度是不同的,所以该实验主要是为了研究温度对蓝莓呼吸作用的影响;故答案为:温度;
(2)实验装置是密封的,随着蓝莓的呼吸作用时间的增加,装置内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氧气含量越来越少,呼吸作用会受到抑制;故答案为:增大;蓝莓的呼吸作用;
(3)由实验方案可知,使用的是烧杯,烧杯是不密封的装置,因此无法测量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且乙烧杯放置在-5℃的环境中,蓝莓的呼吸作用极弱,二氧化碳的变化较小,不能形成合理的对照;故答案为:在敞口的烧杯中进行实验,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或乙烧杯置于-5℃条件下;
故答案为:(1)温度;(2)增大;蓝莓的呼吸作用;(3)在敞口的烧杯中进行实验,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或乙烧杯置于-5℃条件下.
?
5.【答案】(1)光照
(2)花瓣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或光照能影响花瓣颜色变化或花瓣颜色变化受光照影响)
(3)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 使细胞液中CO2浓度降低,酸性减弱
【考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 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来自生物体内糖类、脂类和ATP等的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控制变量法是指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解答】(1)该实验研究的是花瓣颜色是否与光照有关,所以该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故答案为:光照;
⑵由实验结果可知,由光照的花瓣为紫色,而无光照的花瓣为红色;说明花瓣颜色与光照有关;故答案为:花瓣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或光照能影响花瓣颜色变化或花瓣颜色变化受光照影响);
⑶植物细胞能够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细胞液后会影响细胞液的酸碱性,但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则会消耗细胞内的二氧化碳,会导致细胞液的pH值变大;从而引起花瓣颜色的变化;故答案为: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 使细胞液中CO2浓度降低,酸性减弱;
故答案为:(1)光照;(2)花瓣颜色变化与光照有关(或光照能影响花瓣颜色变化或花瓣颜色变化受光照影响);(3)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多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 使细胞液中CO2浓度降低,酸性减弱。
6.【答案】(1)8小时内容器中氧气的培加量(mL)
(2)8小时内,繁罗兰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F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天竺葵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红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繁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多;8小时内,绿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紫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
(3)CO2浓度、光照强度、温度、叶的幼嫩程度等
【考点】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利用太阳的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解答】(1)本题中的测量的是 8 小时内的氧气增加量,通过对应时间内氧气含量的变化来表示光合作用的速率;故答案为:8小时内容器中氧气的增加量(mL);
(2)对比容器1和容器2可知,红光照射时,天竺葵产生的氧气多,则说明红光有利于光合作用;对比容器1和容器2可知,天竺葵产生的氧气比紫罗兰的多;说明光合作用的强度与植物的种类有关;故答案为:8小时内,繁罗兰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F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天竺葵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红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繁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多;8小时内,绿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紫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
(3)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光的颜色、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植物种类、叶的幼嫩程度等。故答案为:光的颜色、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植物种类、叶的幼嫩程度等(任答两条即可);
故答案为:(1)8小时内容器中氧气的增加量(mL);(2)8小时内,繁罗兰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F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天竺葵在红光条件下比绿光条件下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8小时内,红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繁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多;8小时内,绿光条件下天竺葵比紫罗兰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3)光的颜色、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植物种类、叶的幼嫩程度等(任答两条即可)。
二、酶相关探究
7.【答案】 没有形成对照实验 ;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甲和丁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
酶是一类极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由于酶的作用,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在极为温和的条件下也能高效和特异地进行。
【解答】(1)由实验表格可知,都是对应的酶与对应的物质一起反应的;没有用不同的物质与不同的酶一起反应,来形成对照;故答案为:没有形成对照;(2)要形成对照一定要用不同的酶与不同的物质反应,所以用淀粉酶加入蔗糖中,蔗糖酶加入到淀粉中;故答案为: ;(3)酶的专一性导致只能分解对应的物质,不是对应物质是不会反应的,则蔗糖、淀粉都不会被分解,溶液中不会出现葡萄糖,所以都不会变砖红色;故答案为: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4)验证淀粉只能被淀粉酶催化分解,需要形成对照实验,即一个是加入淀粉酶,一个加入淀粉酶和蔗糖溶液;故答案为:甲和丁;
故答案为:没有形成对照; ;丙、丁试管内均不显砖红色;甲和丁。
8.【答案】(1)保持酵母菌中酶较高的活性,并提供酵母菌呼吸作用所需有机物
(2)应该是A试管中的黄色比B试管中的黄色淡
(3)实验时间过长,注射器B中空气不足,酵母菌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考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解析】【分析】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在细胞内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产生能量的化学过程,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具有一项生命活动。【解答】(1)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所以32℃能保持酶的活性,生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有机物;故答案为:保持酵母菌中酶较高的活性,并提供酵母菌呼吸作用所需有机物;
(2)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越多,溶液的酸性越强,BTB试剂的颜色越深;故答案为:应该是A试管中的黄色比B试管中的黄色淡;
(3)生物既能进行无氧呼吸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当氧气不足时,酵母菌会进行无氧呼吸来维持生理活动;故答案为:实验时间过长,注射器B中空气不足,酵母菌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故答案为:(1)保持酵母菌中酶较高的活性,并提供酵母菌呼吸作用所需有机物;(2)应该是A试管中的黄色比B试管中的黄色淡;(3)实验时间过长,注射器B中空气不足,酵母菌也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9.【答案】 (1)专一性
(2)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
(3)B,C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胃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这说明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2)毕希纳的实验就是证明了:酵母菌之所以能够发酵是因为酵母细胞中有与发酵物质有关。并证明了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这些发酵物质在活的酵母细胞中可以起作用,在离开细胞后也一样可以起作用;
(3)A、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这些发酵物质在活的酵母细胞中可以起作用,在离开细胞后也一样可以起作用 , 故A错误;
B、酶有催化作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正确;
C、科学的发现是一个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正确,故选BC。
故答案为:(1)专一性;(2)酶是无生命的化学物质;(3)BC。
10.【答案】 (1)使加入反反应物后瓶内的初始气压与原有气压相同
(2)相等质量的催化剂使相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分解达到相同气压,过氧化氢酶所需的时间更短(相等时间内,与二氧化锰质量相同的过氧化氢酶能使瓶内气压达到更达值)
(3)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可能导致反应过快,温度过高,降低了酶的活性
【考点】酶的催化作用,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
【解答】(1)因为实验过程中要测量瓶内气压的变化,所以要控制反应前的压强一样,而加入一定量的液体后,相当于压缩气体,则压强会增大,所以要抽掉相同体积的气体才可以;故答案为:使加入反反应物后瓶内的初始气压与原有气压相同;(2)要得出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的催化能力比二氧化锰强的结论,即需要得到的数据是相同时间内加入过氧化氢酶产生的气体更多或者压强变化更快;故答案为:相等质量的催化剂使相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分解达到相同气压,过氧化氢酶所需的时间更短(相等时间内,与二氧化锰质量相同的过氧化氢酶能使瓶内气压达到更达值);(3)过氧化氢酶是一种蛋白质,而蛋白质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如果过氧化氢酶的量太多,则会导致过氧化氢分解速度加快,短时间内会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温度过高,酶的活性降低,即催化作用变慢;故答案为: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可能导致反应过快,温度过高,降低了酶的活性;
故答案为:(1)使加入反反应物后瓶内的初始气压与原有气压相同;(2)相等质量的催化剂使相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分解达到相同气压,过氧化氢酶所需的时间更短(相等时间内,与二氧化锰质量相同的过氧化氢酶能使瓶内气压达到更达值);(3)过氧化氢酶质量过大,可能导致反应过快,温度过高,降低了酶的活性。
11.【答案】(1)分化
(2)可以很好地避免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分解胰岛素
(3)酸性和低温的环境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
(4)调节血糖浓度
【考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
【解答】(1)胰腺细胞成为胰岛细胞,细胞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所以胰岛细胞形成需要经历细胞的分化、生长、分裂的过程;故答案为:分化;(2)胰岛素在胰蛋白酶作用下被分解,而班廷先让胰腺不在分泌胰蛋白酶,然后在提出胰岛素,这样就可以避免胰岛素被分解了;故答案为:可以很好地避免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分解胰岛素;(3)产量的提升说明分离出来的胰岛素更多了,在酸性和冷冻环境下,都是比较极端的环境,对于酶的活性影响较大;故答案为:酸性和低温的环境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4)糖尿病病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而注射胰岛素能够治疗糖尿病,则胰岛素能够调节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故答案为:调节血糖浓度;
故答案为:(1)分化;(2)可以很好地避免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分解胰岛素;(3)酸性和低温的环境能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4)调节血糖浓度。
三、通过显微镜的相关探究
12.【答案】 (1)气泡
(2)碘液
(3)A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片的表皮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为: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③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解答】(1)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盖盖玻片时一侧先接触水,是为了避免产生气泡;故答案为:气泡;
(2)洋葱表皮细胞染色使用的试剂是碘液;故答案为:碘液;
(3)A、高倍物镜比较长,所以要用细准焦螺旋来来调节;图中①就是细准焦螺旋;故A正确;
B、物镜离载玻片越近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中的细胞数量越少;故B错误;
C、丙中物象在右下方,所以移动时也要往右下方移动;故C错误;
D、丁中黑圈是盖盖玻片时错误,导致出现的气泡;故D错误;故答案为:A;
故答案为:(1)气泡;(2)碘液;(3)A。
13.【答案】 (1)实验二中的步骤①
(2)细胞壁和液泡
(3)③①②④
(4)重新盖盖玻片(重新制作装片)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观察细胞
【解析】【分析】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清水】→撕洋葱表皮→展开洋葱表皮→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注:被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细胞核】【其过程可简化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0.9%生理盐水】→ 刮口腔上皮细胞→涂口腔上皮细胞→盖盖玻片→染色【稀碘液】→吸水。【其过程可简化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 :
相同点: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解答】(1)实验二的步骤 ① 中?滴液应为??0.9% 的生理盐水.
(2)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壁和液泡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a安放:显微镜应放在体前偏左,镜筒在前镜臂在后的方向安放好。
b对光:用低倍镜、较大光圈(遮光器上调);眼看目镜,同时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得明亮。
c放片:观察对象要正对物镜的孔,将玻片夹好之后再调焦。
d调焦:先用低倍镜寻找物象,先降镜筒后升高镜筒,降低镜筒时要在侧面观察是否压片,升高镜筒时正对着目镜寻找物象。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心,换用高倍镜观察只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变得清晰。
e观察:两眼睁开,用左眼观察,用右眼画图。
(4)黑色圆圈为气泡,应该重新制作装片
故答案为:(1)实验二中的步骤①;(2) 细胞壁和液泡;(3) ③①②④;(4) 重新盖盖玻片(重新制作装片)
四、激素相关探究
14.【答案】(1)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2)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
(3)等量的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
(4)
【考点】植物激素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该实验是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而设计的.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2)实验中切除垂体的目的是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②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变量是生长激素.(4)预测实验结果如图:
故答案为:(1)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2)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3)等量的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4)
15.【答案】 (1)维生素B1
(2)等量土壤浸出液;2mL清水
(3)维生素B1促进植物的生长(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2)当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
(1)由实验设置可知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维生素B1。
(2)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维生素B1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维生素B1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表格中的①应填等量的土壤浸出液,②应填2ml清水。
(3)由题目可知,实验结果为花盆甲、丙中玉米幼苗的平均长势比花盆乙的好,而甲、丙与花盆乙的不同之处就是甲、丙滴加了维生素B1 , 花盆没有滴加维生素B1 , 故实验结论是维生素B1能够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
故答案为:(1)维生素B1;(2)等量土壤浸出液;2mL清水;(3)维生素B1促进植物的生长(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
五、营养与调节相关探究
16.【答案】(1)大于
(2)茶多酚对小白鼠营养性肥胖具有减肥作用
(3)不可以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1)在实验过程中各组小白鼠的体重都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小白鼠体内的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有机物的分解量.(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BC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茶多酚,据表中数据可见:茶多酚具有减肥作用.(3)AC有茶多酚和高能量饲料两个变量,不可以形成对照.
故答案为:(1)大于;(2)茶多酚具有减肥作用;(3)不可以
17.【答案】(1)位置
(2)第一组、第四组
(3)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考点】导管的位置和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处理可以确定研究的问题;
(2)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有机物,植物中运输水分的结构在木质部的导管,运输有机物的结构在树皮中的韧皮部的筛管;
(3)植物中水分的运输是由下而上,有机物的运输是自上而下。
【解答】(1)实验设计中第一组、第二组或第四组、第五组控制了切割的程度,第三组和第四组控制了切断的位置,所以可以确定,小科的假设:折断的月季是否存活和月季折断的程度和位置有关;
(2)由分析可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有机物,以及水分和有机的运输方向可知,第一组有机物的运输受阻,植物下部得不到有机物会死亡,第四组木质部切断水分的运输受阻上部的叶得不到水分会死亡,其余几组的处理,第三组A上部的得不到水分会死亡,下部的叶片仍能光合作用,植物仍能成活,其余两组物质仍能运输不会死亡。所以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是第一组、第四组;
(3)月季茎折断后还能成活的原因是: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故答案为:(1)位置;(2)第一组、第四组;(3)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没有完全切断
18.【答案】 (1)左心室
(2)房室瓣
(3)吸气;胸廓和膈肌
(4)不能
(5)肝脏;小肠
【考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心脏和血管,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根据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呼吸运动、反射弧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各部分的功能等知识解题。据图可知:1是主动脉、2是右心房、3是右心室、4是肺动脉、5是肺静脉、6是左心房、7是左心室、8模拟气管、9模拟肺、10模拟胸廓、11模拟膈肌、12是脊髓白质、13是脊髓灰质、14是传出神经、15是效应器、16是神经中枢、17是传入神经、18是感受器、19是肝脏、20是胆囊、21是胰腺、22是小肠。
【解答】解:(1)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壁最厚的是[7]左心室;
(2)在正常情况下,心室收缩,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会流向心房,主要是因为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控制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心房而不能倒流;
(3)据图乙可知,膈顶端处于下降的状态,则胸腔容积变大,气体会进入肺,表现为吸气;图中的[10]模拟胸廓和[11]模拟膈肌,[8]模拟气管能使到达[9]肺的气体变得清洁;
(4)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递的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在图丙中,若[14]传出神经损伤,其他部位正常,刺激[18]感受器时,神经冲动可以传达至神经中枢,但是神经中枢的指令无法传达到效应器,故病人有感觉,不能缩手;
(5)能将脂肪乳化成脂肪微粒的液体是胆汁,它是由结构[19]肝脏分泌后储存在结构[20]胆囊中;由于图中的结构[22]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汇集在这里,因此该结构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场所;
故答案为:(1)左心室;(2)房室瓣;(3)吸气、胸廓和膈肌;(4)不能;(5)肝脏、小肠。
?
19.【答案】(1)气孔数量
(2)
(3)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植物生命活动强度)
【考点】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解答】(1)A瓶不做处理,是作为对照组;B、C组对下表皮和上、下表皮涂凡士林,可知该实验改变的是气孔的数量;故答案为:气孔数量;
(2)蒸腾作用的水蒸汽都被硅胶干燥胶片吸收了,所以蒸腾作用的水的质量为m1-m;而植物所吸收的水是锥形瓶减少的水,即:a-a1;故答案为:;
故答案为:(1)气孔数量;(2)。
20.【答案】 (1)体循环
(2)肺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3)2
【考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解答】(1)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的循环,因此②③④⑤组成的循环路线叫体循环;
(2)图中①是肺泡,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氧便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这样,血液流经肺后,氧的含量就增多了,这个生理过程叫做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3)由右手静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随血液通过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到达病灶,先后两次经过心脏;
故答案为:(1)体循环;(2)肺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3)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