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3.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 3.运算定律 乘法分配律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4-20 13: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二、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首先,利用课件“学校购买课桌椅情景”引入:一张课桌65元,一把椅子每把35元。
  问题:买35套这样的课桌椅,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样引入目的在于创设一个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的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2、??解决问题,感知规律
  (1让学生合作完成,男同学解答问题①得到65×35+35×35=3500(元)。
  (2)?通过分析,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两个算式应该相等。即:65×5+35×5=(65+35)×5。
  (3)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我会重点引导学生感悟问题的解决,体会规律形成的过程。
  3、??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1)?由学生独立完成,有7×2+3×2和(7+3)×2两种算式,通过分析,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即7×2+3×2=(7+3)×2。
  接着问学生,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建立初步的概念。
  (2)???????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
  (3)???????出示乘法分配律公示字母来表示。
  这个活动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引导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让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并且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的能力。
  (a+b)×c=a×c+b×c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和乘第3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3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造成数学模型,让学生有所感悟,在感悟中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4、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①(32+25)×4=(??)×4+(??)×4
  ②48×12+52×12=(????? +????? )?×(?? )
  (教学设想:这一组练习,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轻松解决,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及时反馈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2)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①28×68+28×32??????????????? 28×(68+32)
  ②(25+6)×4??????????????????? 25×6+4×6
  ③35×(18+26)??????????????????? 35×18+35×26
  ④(24+35)×5???????????????? 24+35×5
  ⑤(75×125)×8????????????? 75×8+125×8
  讨论:第②、④、⑤这3道小题,为什么不用等号连接?要使等号两边算式相等,应该怎么改?在练习中难点得到突破。
  (这组练习稍难,特意设计一些易错题,让学生在判断比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规律发现后,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分配律,体验规律的应用价值,在巩固联系阶段,我设计了丰富有趣的练习,并且层次不同,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这个活动的设计,不仅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纵观说课全程
  在整个教学中,我力求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测、比较、归纳、验证、总结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期望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