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石头书》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石头书》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0 09:3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头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勘探、波浪、贝壳、煤炭”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石头书”的含义。
3.产生探究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石头书”的含义。
2.产生探究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读书的好处?
预设:丰富我们的学识、开拓我们的视野……
那么你们喜欢读书么?你们都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
预设:童话、漫画、杂志、名著、小说……
平时你们见过什么样的书?生活中除了纸书,还有什么书呢?
预设:电子书、布书……
2.你听说过石头书么?当你看到“石头书”三个字时,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石头书长什么样?为什么叫石头书呢?石头书上有字么?石头书上有画么……
同学们根据课题,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好!大家都想很快找到答案,把问题都弄明白,对吗?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这就叫“刨根问底”,那么就让我们轻轻翻开书,到课文中去刨根问底吧!
3.板书课题,读题。(石头书)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字词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出示文本信息)
磊 勘 秃 刨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2.总结学生的识字方法。
(1)加一加:磊=石+石+石
(2)换一换:勘(堪)刨(跑)
(3)形声字:刨
3.认读词语
勘探  好奇  矿物  聚精会神
化石  贝壳  煤炭  刨根问底
(二)了解大意。
1.小组之间根据提示交流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 干什么 有什么收获
预设: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大体意思,或长或短都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并相继引导。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出示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和勘探队员的对话,介绍了有关岩石的知识。
三、朗读品味
(一)听老师朗读。
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比赛诵读。
3.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品味朗读。
1.朗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一天,川川和磊磊在山上玩,看见一个勘探队员正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
请大家找出与题目要求有关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子?
预设:川川、磊磊、勘探队员、趴在大石头上……
说明了什么呢?
预设: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两个孩子对趴在石头上的勘探队员感到好奇。
朗读提示:抓住关键词,读出勘探队员的专心和小朋友的好奇。
2.自由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
(1)川川好奇地问:“叔叔,您在看什么呀?”
朗读提示:朗读时注意“?”语气是惊奇的,语调是欢快上扬的,读出孩子们好奇的心情。
(2)“书?哪里有书哇?”他俩看了看面前这块光秃秃的石头,感到很奇怪。
抓住动词读出两人的好奇。
抓住标点读出乘客的疑问。
(3)“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朗读提示:在朗读中感受勘探队员叔叔的和蔼亲切、诲人不倦。
(4)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朗读提示:重读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地形变化的缓慢。
3.自由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结果。
川川和磊磊高兴地说:“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
朗读时注意人物心情的变化,感受孩子们因为收获知识而惊奇、喜悦。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
会写的字:探 痕 读 趴 波 浪 壳 昆 煤 炭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写字要头正、身直、背挺,字体要规范、端正、整洁。
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重点讲解,注意“痕”字里面是“艮”,不要写成“良”。“壳”字下面是“几”,不是“儿”;“昆”字上窄下宽;“煤”字左部的“火”捺变点。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8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
6.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六、沙场点兵
打开“基础训练-《石头书》”,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上课之前,一起来做一个寻找宝藏的游戏好吗?只要我们读的字又快有好,就会找到藏在深山里的宝藏哦!
出示词语:磊 堪 秃 刨
2.听写词语:
探寻 趴着 读书 痕迹 波浪 浪花 贝壳 昆虫 煤气 炭火
3.想一想组词
4.能说会道: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石头书》,这些特殊的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知道了川川和磊磊是一对爱思考的小朋友,知道了勘探队员知识渊博……
二、课文赏析
想再深入了解石头书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2.弄清脉络:
第一部分(1):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2-11):具体介绍了石头书和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
第三部分(12-14):介绍了石头书的作用。
3.小组之间交流:两个好奇的孩子向叔叔提出了一连串的哪些问题?请大家把它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圈圈画画,找出四个问题。
预设:哪里有书呀?这书上有字吗?这书上有画吗?看懂了这些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两个小朋友一连串提出了四个问题,看来他们非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了。你们能用一个文中的词语来形容这两个小朋友吗?
预设:可以用“刨根问底”来形容。
4.学习就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为什么说石头就像一本书?再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出几点理由。
(1)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一个理由是——
预设:“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①这里面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预设:比喻句
效果呢?
预设:把石头书的表面意思和盘托出。
②另外我们来观察一下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反问句,谁能找出来?
预设: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③教你一招:反问
特点: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们再回到这句话中,你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吗?
预设: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二个理由是——
预设:书上有字。
①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预设:“有哇,你们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些都是石头书上的字。”
请大家注意观察“:”在这里表示后面有分项要说明。
②书上有哪些字呢?
预设: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
这是波浪留下的足迹,叫波痕;
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
③在描写“雨痕”和“波痕”时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预设:拟人。
请大家观察“还有那些小不点儿,黄的,黑的,红的,闪光的,透明的……叫矿物。”这句话里面的“……”有什么作用呢?
预设:表示还有很多种。
④大家一起来找一找:下列图片是石头书的什么字?
(3)交流:你找到石头像书的第三个理由是——
预设:书上有画。
①这些画是指?
预设:化石。
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
预设:这是树叶,这是贝壳,那块石头上还有一条小鱼,这些石头叫化石。”
你知道什么叫化石吗?化石是古代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迹被埋藏在地层里,经长期的石化作用,变成了像“石头”状的东西。
②那么这些化石(课件出示图片)能告诉我们什么秘密呢?
预设: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密林,地上有花有草,还有许多昆虫。后来,这里变成了大海。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4)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反映这种变化?
预设:“沧海桑田”。这一切都是石头书上的字和画告诉我们的。
(5)你能用“因为……所以……”说一说为什么石头像书?
预设: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所以石头像书。
因为石头上有画,所以石头像书。
因为石头上有字,所以石头像书。
因为石头能告诉我们知识,所以石头像书。
三、感悟提升
1.一起讨论交流文章的写作意图。
预设:介绍了有关岩石的知识;产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一块看似不起眼的石头,竟然有这么多学问!你能尝试着赞美一下这些石头书吗?
3.小组之间梳理作者思路,学会布局谋篇。
4.课外作业:
(1)搜集一下化石图片。
(2)小组之间汇编一本科学小报刊。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石头书》”,一起来闯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