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课件( 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课件( 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4-20 18: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一、学业要求——要求指引方向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描述馒头入口后发生变化的原因。
3.观察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示意图,结合文字资料,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根据教材资料分析小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分析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二、探究学习——问题引导探究探究一:食物的消化问题?
馒头会越嚼越甜,长时间不进食会肚子饿,吃多了胃会不舒服,这些都是因为什么?导引1.食物的消化
(1)概念: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注意:食物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都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有机物,进入消化系统后,逐步分解成简单的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可以不经过消化直接被吸收。(2)消化酶: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以外,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酶,如蛋白酶、脂肪酶等。
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大部分为蛋白质。2.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消化道: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胰等器官以及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分泌唾液,其内的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食物的通道食物的通道,通过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分泌胰液小肠的起始部位,内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肛门暂时贮存粪便大肠的起始部位,在腹腔的右下部.特别提醒小肠壁从内到外依次为黏膜、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黏膜上皮凹陷形成肠腺。大肠长约1.5 米,它的起始部分叫盲肠,盲肠上连一细小的盲管,叫阑尾。拓展深化(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和胃肠的蠕动能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2)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 用是使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成分分解为可以被吸收的简单物质。(1)口腔的结构人体内最硬的器官,主要功能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舌:将唾液和食物充分搅拌、混合;辨别味 道;辅助发音3.口腔: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特别提醒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的起始部位不同。淀粉被消化的初始部位是口腔,蛋白质被消化的初始部位是胃,脂肪被消化的初始部位是小肠。小肠里含有多种消化液,三种物质最终在小肠内被彻底分解为人体可以吸收的物质。(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①实验原理:
a.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
b.淀粉没有甜味,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②提出问题: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馒头变甜是不是因为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
③实验准备:
a.切馒头: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齿的咀嚼), 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b.取唾液: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④实验步骤馒头碎屑+唾液(充分搅拌)取出试管,各加2滴碘液,摇匀。 观察颜色变化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5—10分钟馒头碎屑+清水(充分搅拌)馒头碎屑+唾液(不搅拌)⑤实验结果分析变蓝,颜色深。 证明馒头中的淀粉基本没有分解不变蓝。证明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无法证明是麦芽糖变蓝,颜色浅。因为没有切碎和搅拌,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分解⑤结论:
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牙齿用于切断、磨碎食物,舌将食物与唾液混合均匀,唾液消化食物;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麦芽糖)。特别提醒实验注意事项
(1)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一定要在37℃左右的温水中进行,且保持的时间不能太短,这个温度与我们的体温相近,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即发挥作用最强。温度过高,酶会被破坏;温度过低,会影响酶的作用,这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2)取唾液前必须漱口,以便去除口腔内的杂质。取唾液时,一定要按教材中的方法进行。(3)口腔的消化功能:
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可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因此,细嚼馒头或米饭时会感到有甜味。麦芽糖还需进一步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所以,口腔只具有初步消 化作用。脂肪和蛋白质在口腔内不被消化。4.胆汁的作用:
(1)演示实验1号试管:2毫升植物油+6滴胆汁,摇匀2号试管:2毫升植物油+6滴清水,摇匀植物油和胆汁混合,未出现分层现象植物油和胆汁出现分层现象30秒后30秒后(2)胆汁的作用
胆汁没有消化食物的酶,但是能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2)胆汁的来源和排放肝脏:分泌的胆汁储藏在胆 囊中,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胰腺:分泌胰液,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酶,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小肠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都开口于它5.食物中三大有机物的消化过程口腔小肠胃淀粉蛋白质氨基酸胰液、肠液中的酶葡萄糖麦芽糖脂肪胃蛋白酶初步分解脂肪微粒胆汁胰液、肠液中的酶甘油+脂肪酸唾液淀粉酶胰液、肠液中的酶例题1.豆浆、牛奶、鸡蛋虽是不同类型的食物,但都能为人类提供必需的氨基酸,这是因为它们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食物要想在人体内消化,必需的一组消化液是( )
A.唾液、胃液、肠液 B.胆汁、胰液、肠液
C.唾液、胃液、胰液 D.胃液、胰液、肠液
解析:蛋白质在胃液作用下被初步分解,在胰液和肠液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为可被吸收的氨基酸。D拓展深化胃为什么不会消化自己
(1)胃细胞能合成和分泌一种称为“细胞保护因子”的物质,正是这些特殊物质的作用,我们的胃才不会消化掉自己。
(2)胃壁细胞经常更新,老细胞不断从表 面脱落,新细胞取而代之。胃黏膜层大概每3天就全部更新一次。所以即使胃的内壁受到侵害也可以在几小时内修复。探究二:营养物质的吸收问题?
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你知道小肠主要有什么作用吗?作为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有哪些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导引1.吸收的概念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被分解为能够被人体吸收的简单营养物质。吸收是指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2.比较小肠和大肠5—6米约1.5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起始部分为盲肠
上面连着阑尾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小
肠较粗大,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大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3.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大肠胃少量水、无机盐和酒精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量水 、无机盐、维生素一部分水 、无机盐、部分维生素剩余残渣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胰液、胆汁4.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长大多薄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一般5~6米长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一小肠绒毛,这大大地增加了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其中胰液和肠液(由肠腺分泌产生)中含有多种相应的酶,用于消化各种营养物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等都很薄,分别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毛细血管小肠绒毛肠腺小肠皱襞上没有绒毛大肠5.粪便的危害:
粪便中往往含有病菌、虫卵和其他一些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如果排出后不加以处理就可能会污染土壤、水源,甚至会传播疾病。例题2.(江苏连云港中考)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能分泌胆汁,参与脂肪的消化
B.小肠绒毛壁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蛋白质不经过消化就能被小肠直接吸收
解析:肝脏能分泌胆汁,参与脂肪的消化,A错误;小肠绒毛壁由一 层上皮细胞构成,B错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C正确;蛋白质经过消化转变成氨基酸才能被小肠吸收,D错误。
C拓展深化粪便的无害化处理
(1)沼气发酵:在密闭沼气池里,将人的粪便、秸秆和水按比例混合,利用厌氧微生物(主要是甲烷细菌)将其所含的有机物分解,并产生沼气 的技术。
(2)高温堆肥:高温堆肥过程中形成的高温也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三、链接中考——直通中考真题链接一:考査食物的消化过程
3.(山东聊城中考)2018年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本年度的主题是“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满足学生六类营养物质的摄入量,是确保身体健康成长的基础。人体摄入的脂类物质的初始消化位置是在(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C解析: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错解归因:对营养物质的初始消化部位掌握不牢固而误选。4.(四川南充中考)下列是“消化和吸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肛门等器官
B.人体维生素C缺乏时易患夜盲症
C.“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表明,馒头变甜只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D.蛋白质在胃中初步分解成氨基A解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A正确;人体维生素C缺乏时易患坏血病,维生素A缺乏时易患夜盲症,B错误;“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表明,馒头变甜与口腔中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C错误;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食物中的蛋白质进入胃,在胃液的作用下初步分解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在这些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D错误。链接二:考查消化酶的作用
3.(湖南常德中考)如图表示在适宜条件下,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物质时,两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甲、乙都是蛋白质
B.乙也可能是一种酶
C.蛋白酶对甲物质不起作用
D.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A解析: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蛋白酶只能消化蛋白质,据甲、乙两物质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知乙是蛋白质,甲不是蛋白质,蛋白酶对甲物质不起作用,A错误,C、D正确;大部分酶都是蛋白质,因此乙也可能是一种酶,B正确。
四、概括整合——总结提升水平
唾液腺:分泌唾液,消化____
胃腺:分泌胃液,初步消化_____
肝脏:分泌胆汁,乳化_____
胰腺:分泌胰液,消化多种物质
肠腺:分泌肠液,消化多种物质 ③②①提示:①淀粉 ②蛋白质 ③脂肪
④麦芽糖 ⑤氨基酸 ⑥甘油+脂肪酸 ⑦小肠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消化腺食物的消化①淀粉的消化:(口腔)
淀粉—————→_____————————→葡萄糖
②蛋白质的消化:(胃)
蛋白质————→初步消化————————→_____
③脂肪的消化:(小肠)
脂肪——→ 脂肪微粒———————→______唾液口腔肠液、胰液小肠胃蛋白酶胃肠液、胰液小肠胆汁小肠肠液、胰液中的酶小肠提示:①淀粉 ②蛋白质 ③脂肪
④麦芽糖 ⑤氨基酸 ⑥甘油+脂肪酸 ⑦小肠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⑤④⑥___营养物质的吸收⑦提示:①淀粉 ②蛋白质 ③脂肪
④麦芽糖 ⑤氨基酸 ⑥甘油+脂肪酸 ⑦小肠胃:部分蛋白质初步消化口腔:部分淀粉初步消化小肠: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最终消化毛细血管胃大肠少量水、无机盐、酒精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一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