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航天员来说,是上天不容易,落地更难。飞船的回收,是事关整个飞行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回收着陆系统由结构、降落伞、着陆缓冲、程序控制、火工装置、伞舱排水和标位7个子系统组成,主要任务是,利用降落伞稳定再入大气层的返回舱的运动姿态,减低其下降速度,最后通过着陆缓冲等手段保证航天员软着陆;为返回舱提供闪光和海水染色两种标位手段,研制防止海水侵入主伞舱的装置。
808所的葛玉君推算出一个数据:如果没有着陆缓冲系统,光靠降落伞把返回舱减速到2米/秒的速度,伞的面积必须达到14 600平方米。这样大的降落伞,即使整个返回舱也装不下。
伞系统工作时,先打开引导伞;引导伞使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180米/秒减至80米/秒,然后由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再由减速伞带出主伞。主伞先开一个小口,慢慢地全部撑开,这时返回舱的下降速度由80米/秒逐渐减到15米/秒。但是,即便是这样,航天员落地也会被礅个半死,怎么办?在返回舱底部安装一个γ高度探测仪,当飞船距地面一定高度时,γ探测仪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的速度减到1~2米/秒。
γ高度探测仪具有精确测量的功能,它的抗干扰能力强,不论是雨天还是雾天,都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来准确测量距地面的高度。但γ高度探测仪也十分复杂。刚在返回舱上应用时,第一批试验下来,葛玉君和队员们全都傻眼了:不仅精度满足不了要求,而且测量趋势还不对。理论上,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高度探测仪工作时点火高度也应该越高;反之亦然。可是γ高度探测仪的实际工作情况却相反。
这样的试验一连做了几个月。从夏天到了秋天,葛玉君等4人一直住在朱庄试验基地。静态试验、动态试验对比着做,可是这两种情况下,γ高度探测仪测出的数据就是不一致。原因何在?一次接一次地试验,困扰他们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走投无路的葛玉君只好请来专家当外援。专家往试验场一站,几次对比试验下来,便提出疑问:是不是动态试验接头处的一麻袋棉花在作怪?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是它呢?原来,做动态试验时,怕接头掉下来砸到下面的返回舱大底,所以特意放了一袋棉花用来减震。而静态试验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对γ的反射性特别强,所以影响了测量的精度。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γ高度探测仪的脾气算是摸准了。
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γ探测仪工作时点火,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
B.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γ探测仪指挥点火时距离地面的高度就越低。
C.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小,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亦然。
D.在第一批试验中,γ探测仪实际工作情况是返回舱下降速度越大,而点火的高度越低,反之未必。
答案 B
解析 A项“给飞船向上抬的力越大”错。C项“点火的高度越低”应为“点火的高度越高”。D项“反之未必”错。
2.下列对“γ高度探测仪”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能根据向地面辐射的粒子数准确测量飞船距地面的高度。
B.能发出信号,指挥飞船上的缓冲发动机点火。
C.能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把飞船落地速度减到1~2米/秒。
D.安装在返回舱底部,抗干扰能力强,具有精确测量功能。
答案 C
解析 “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的是缓冲发动机。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是飞船发射成功的最终标志,我国科学家成功地解决了返回技术的难题。
B.保证航天员安然无恙地软着陆的飞船落地速度是1~2米/秒。
C.飞船回收着陆技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气动力减速技术、控制技术、火工技术等领域。
D.在目前条件下,降落伞将返回舱减速必须逐步进行,在将来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答案 D
解析 D项常识错误,减速“一步到位”,宇航员将不能承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旧家的火葬
夏 衍
①半个月前,接到妻从上海寄来的信,说六月一日游击队打到杭州近郊,把我们的旧家放火烧了。因为那屋子被敌伪占领了之后,开了一所很大的茧厂,所以除屋子全烧之外,还烧毁了敌人已经收买了的几十万元的茧子。妻在后附加着说:“我们觉得很痛快,这最少对于你们沈家的那些不肖子弟,给了一个不小的教训。”在将信将疑中,昨天深夜看到了中央社金华发的一个电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我出生的旧家,竟在这样的情形下火葬了。和妻子一样,我也只能喊出了一句痛快。
②四十年前我出生在这古旧的大屋子里。那是一所五开间,而又有七进深的庄院。这一百年前造的屋子,说得毫不夸张,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我在这破旧而大得不得体的旧家,度过了十五个年头。辛亥革命之后,我的哥哥因为穷困,几次要把这屋子卖掉,但是在那时候竟找不着一个能够买下这大屋子的买主,哥哥瞒了母亲,从城里带一个人在估看,我只听见他们来回讨价还价,一会儿笑一会儿争之后,哥哥愤愤地说:“单卖这几千块尺半方的大方砖和五百几十块青石板,也非三千块钱不可!”
③我才知道了这些日常在那里翻掘起来捉灰鳖虫的方砖,也是这样值钱的东西。
④据母亲说,这屋子是我们祖上“全盛时代”在乡下建造了而不用的“别邸”,那高得可怕的粉墙,将里面住的“书香子弟”和外面矮屋子里的老百姓分开,所以不认识的人,只要一问沈家,那一带的人立刻就会知道:“啊,墙里。”“墙里”变了太平门外沈家的代名,据说已经是近百年以来的事了。
⑤但是,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家衰落到无法生存的田地,这屋子周围的田地、池塘,都渐渐地给哥哥押卖了,只有这屋子,却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保留着它破旧得像古庙一般的形态,夏天的黄昏会从蛀烂了的楼板里飞出成千成万的白蚁,没人住的空房间也会白昼走出狐狸和鼷鼠,但是,墙里和墙外的差分,却因为“墙里”人的日益穷困,而渐渐地撤废了,墙外的孩子们也做了我的朋友,我记忆中也还鲜明地保留着一幅冬天自己拿了篮子到乡间去拾枯柴的图画。
⑥母亲在那个时代里算得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四十五岁死了我父亲之后,从没念过一句佛,从没烧过一次香,出嫁了的姊姊送她一串念珠,她却丢在抽斗里从来不去理会。从这种性格推衍开去,她是一个富于民主精神的人,她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这些野孩子们在一起。
⑦但是,具有这种近代性格的人,对于这所古旧的屋子,她却怀抱着使人不能相信一般的留恋与执着,我中学毕业的那一年她郑重地对我说:“趁我活着,把这屋子分了吧,我一死,迟早会给你哥哥卖掉的。”
⑧当时是“五四”之后,我根本就对这象征封建的“破庙”有了反感,所以我对于她苦心地保守了几十年的财产简直不加任何的考虑,随口地说:“我不要,让他卖去!”这句话伤了她的心,背着人哭泣了一整日,我也就从这时候离了“家”。“旧家”的影子在记忆里渐渐地淡忘了,一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的初夏,接到母亲病笃而赶回到这屋子的时候。
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旧家也有了几度的沧桑。第一次欧战之后,因为民族工业的勃兴,我哥哥也在这封建的屋子里开过一个现代式的工厂,用新式的“机子”织杭纺。在“城外”这屋子算是第一所“工场”,浙江丝织业凋落了之后,“机子”停止了工作,于是这屋子在五年前又变了“正大茧厂”。那一年,因为哥哥要把母亲卧房侧面的“果园”改作屯茧的仓库,要把“果园”的枣树和橘子树斫掉,他们之间曾引起过一次很大的冲突,但是结果母亲失败了,我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青葱的枣树园已经变了煞风景的“茧灶”了。我虽则不曾亲耳听见丁丁的伐木声音,但是“樱桃园”最后一场的主人公们的心境,我是感受得到的。
⑩在斗争剧烈的时候,我屡次感觉到潜伏在我意识底层的一种要将我拖留在前一个阶段的力量,我挣扎,我残忍地斫伐过我自己的过失,廉价的人道主义,对于残酷的斗争的忌避,这都是我回想到那旧家又要使我恼怒于自己的事情。而现在,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之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地火葬了,将隔离了穷人的书香人家的墙,在烈火中烧毁了。
?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欣。
1939年5月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散文选材典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一幢老屋的命运,折射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风云与时代变迁。
B.作者用大量篇幅回忆了自己的母亲,主要是为了表现“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
C.文中写到的哥哥和母亲的冲突,象征着新旧思想的冲突,最终以哥哥为代表的新思想取得了胜利。
D.文章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方式,回忆有关“旧家”的人和事,描述了作者因“旧家的火葬”而生的情感波澜。
答案 D
解析 A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错误,应该是“以小见大”。B项“‘我’与母亲对‘旧家’的态度完全不同”理解错误。C项“象征着新旧思想的冲突……取得了胜利”错,主旨故意拔高。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奇特(或“不信迷信”)。如从没念过一句佛,也没烧过一次香。②富有民主精神(或“贫富等级观念不强”)。如从不讨厌邻近的穷孩子到“我”家里来,也从不禁止“我”和穷人的孩子一起玩耍。③对旧家特别留恋。如担心旧家被哥哥卖掉,建议分家。
6.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加以说明,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
答案 对于旧家的“火葬”,作者怀有的情感是复杂的。其中,有痛快、欢欣,因为作者明白旧屋在时代变迁中的衰败、焚毁是不可避免的,也使“我”摆脱了多年的牵挂和情感挣扎;但是,作者又是怀有依恋、惆怅、感伤的,因为旧屋是“我”出生、长大成人的地方,融汇着“我”关于故乡和亲情的难忘记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是由个人或第三方平台将闲置资源或服务以有偿分享给需求者,并从中获得报酬的经济模式,其核心特征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共享经济的发展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生与普及。开放数据、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共享经济平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技术条件。二是人口红利。近年来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大发展也源自人口基数带来的互联网人口红利。三是大量共享经济服务提供者。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的传统行业劳动力进入共享经济领域,个人的技能或服务借助第三方平台实现更快速的流动。四是大量闲置资源可供优化。以汽车为例,根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显示,平均一辆车只有4%的时间在行驶,而在96%的时间中被闲置,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可供优化的资源。
(摘编自《国家地理》周刊编辑部《共享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利用过剩产能、闲置资产、闲置时间、闲置技术,是去产能去库存的有力方式,不仅提升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而且拓展创新了分工合作的方式和模式。共享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个人带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而且对企业、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共享开放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共享带来的合作与创新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摘编自陈健、龚晓莺《共享经济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材料三:
相对于共享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似乎还是慢了一拍,大体量的共享经济企业还不多,涉足的领域也较国外为少。究其原因,一是国内的共享经济起步本身较晚,在共享出行以外的其他很多领域都还在学习和培养用户习惯的阶段。二是因为人际信任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的共享经济商业行为都会与不曾相识的人打交道,但在中国对陌生人的信任度相对还比较低,此外也缺乏可靠的个人信用体系可供参考。三是文化差异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例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善于也鼓励社交,人们对于在陌生人家里借住、将车借给陌生人出行等事情上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碍比中国人要小很多,因此在某些领域就会存在西方成功的商业模式无法移植的问题。(摘编自财新网《共享经济将会在中国如何发展》)
材料四:
共享单车矩阵分析图
类别
分析层面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环境
技术环境
内部因素
优势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
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较低的实施和运营成本
共享单车是短途出行的绿色代步工具;减少交通挤塞;减少燃料的使用;增加健康效益
移动支付技术成熟;单车快速认证、无桩优势比较明显
劣势
政策尚未落实,未真正发挥作用
早期发展阶段缺乏赢利模式,企业靠着补贴的形式获取用户、培养用户
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容纳度有限,有些城市共享单车产能恐将出现过剩情况
GPS 定位不准确; 有些单车采用轴承传动、车身沉重,骑行十分费力,用户体验不佳
外部因素
机遇
国家大力倡导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建设城市基础项目,配套政策陆续发布
我国互联网共享经济行业飞速发展
城市交通拥堵;低碳、绿色出行兴起
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和手机用户普及
威胁
政府推行的公共自行车对其形成竞争
多家共享单车公司相互之间存在资本的激烈竞争
乱停乱放、被损毁、被盗窃、变成私人独享的交通工具;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保障实名注册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成为难题
(资料来源于李琨浩《基于共享经济视角下城市共享单车发展对策研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参与方的参与目的不全都是为了获取利润报酬,需求者的目的是满足自我在资源或者服务上的需求。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驱力,而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成熟限制了共享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信息技术成为发展共享经济的首要任务。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在分析共享经济的益处,材料三则重在分析我国共享经济发展的不足,三则材料让我们对共享经济有了较为客观的了解。
C.在共享经济中,我国人际信任基础薄弱,这既与中国文化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关,也与中国缺乏有效的个体信用体系有关,要克服这一问题,需靠个人与国家的共同努力。
D.共享经济在国内的发展落后于世界的步伐,但我们不能为了追赶而照抄照搬西方国家,只能通过自我探索发展本国的共享经济。
答案 C
解析 A项提高信息技术是发展共享经济的重要任务,并非首要任务。B项材料一重在分析共享经济发展的内驱力。D项“只能通过自我探索发展本国的共享经济”错。
9.从国家政府的角度而言,怎样才能使得共享单车更好地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
答案 ①出台合理、科学、规范的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以鼓励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
②政府与私人组织合作,协调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督促企业落实责任,协助其加快共享单车的完善,以规范共享单车市场;
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共享单车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④引导市民规范、文明用车,加大管理投入、加强共享精神宣传、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与完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节选自《晋书·郭璞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答案 D
解析 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的主语。如“父瑗尚书都令史”应是郭璞的父亲郭瑗,后面的“尚书都令史”应是名词动用,任尚书都令史,这中间应断开。“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此句通过主语就能断开。“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此句的主语是“杜预”,而后面句子的主语是“郭瑗”。“以公方著称”,这是对他的评价。最后说“终于建平太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自北而南的一段的东部,即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答案 C
解析 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郭璞喜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但不善言论,擅长辞赋,且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占卜之术,曾经跟随客居河东的郭公学习,郭公送给他《青囊中书》九卷。
B.惠帝、怀帝之际,河东发生骚乱。郭璞占卜后,想要去东南避难,途中到了将军赵固那里,郭璞设法将赵固已死的马救活了,赵将军很惊奇欣喜,给了他很多财物作为报答。
C.王敦将要叛乱的时候,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温峤退下后,郭璞对庾亮说上天要夺王敦之魄,我们为国家办大事,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
D.王敦将要起兵时,让郭璞占卜。王敦本来怀疑郭璞,又听他报的凶卦,说起兵不会成功,后来又说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了。
答案 C
解析 张冠李戴。应是郭璞退下后,温峤对庾亮说了那一番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
译文:
(2)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
译文:
答案 (1)(郭璞)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
(2)当初,郭璞常说“杀我的人是山宗”,到这时果然有姓崇的人在王敦面前说郭璞的坏话。
参考译文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书学术,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语言表达,他的词赋自中兴以来首屈一指。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通达冥冥的玄机,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惠帝、怀帝之际,河东之地首先出现了骚乱。郭璞卜了一卦,丢下书策长叹一声说:“哎呀!老百姓将要陷于异族统治之下了,故乡之地将要遭受匈奴的蹂躏啊!”于是暗中联络了亲戚朋友数十家,准备迁移到东南去避难。他们到达将军赵固那里,正遇上赵固所乘的一匹好马死了,赵固非常痛惜,不愿接待宾客。郭璞来见他,守门人不让郭璞进去。郭璞对他说:“我能让马死而复生。”守门人很吃惊,连忙告诉赵固。赵固马上出来见郭璞,对他说:“你能使我的马复活吗?”郭璞说:“需要健壮的汉子二三十人,每人手持一根长竿,往东走三十里,在山丘树林里有一个土地庙,用长竿拍打,就会出来一物,要迅速捉住带回来。得到了这个东西,马就可以复活了。”赵固照着他说的去办,果然捉住了一个像猴子一样的东西,便带了回来。这个像猴子一样的小兽一见死马,便对着死马的鼻子呼吸。一会儿马就站了起来,昂头嘶鸣,吃起料来和平常一样,可那个像猴子-样的小兽却不见了。赵固惊奇欣喜,送了郭璞许多钱财作为报答。
王敦将要叛乱,温峤、庾亮让郭璞占卜,郭璞回答说不能判定。温峤、庾亮又让郭璞为他们占凶吉,郭璞说:“大吉。”温峤等郭璞走后,和庾亮议论说:“郭璞说不明白,是他不敢明言,或许上天要夺王敦之魄。今天我们为国家办大事,郭璞说大吉,是说明举事必定会成功。”于是劝皇帝讨伐王敦。当初,郭璞常说“杀我的人是山宗”,到这时果然有姓崇的人在王敦面前说郭璞的坏话。王敦将要起兵,让郭璞占卜。郭璞回答说:“不会成功。”王敦怀疑他曾劝告过温峤、庾亮,又听他报的凶卦,便对他说:“你再为我占一卦,看我的寿命有多长。”郭璞回答说:“根据刚才的卦,你若是起兵,不久就有大祸。若是住在武昌,寿长不可限量。”王敦大怒道:“你的寿命你知道吗?”郭璞说:“我会死在今天中午。”王敦恼怒,把他抓起来,命令押到南冈处死。郭璞这年四十九岁。到王敦乱平,朝廷追赠他(郭璞)为弘农太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蓦山溪
汪莘[注]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问湘灵,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 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
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答案 C
解析 “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自己美好的年华已逝去,自己徒生白发,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陋室铭》中,刘禹锡描写了陋室的雅致环境和闲适生活,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例,证明这样的陋室一点也不简陋。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写作者想象自己与家人相见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听觉方面铺写了阴寒惨切的战地氛围。
答案 (1)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黑云压城城欲摧 角声满天秋色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习近平常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
他曾撰文称赞谷文昌,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________地奉献;他号召大家以邹碧华、廖俊波等为榜样……
他还曾向世界讲述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牺牲的故事,在联合国________地读她的日记:“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他表扬公安队伍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白加黑、五加二,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
对这些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要让后人牢记他们的姓名,让他们________。全体党员干部更要________,向英雄烈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肩负强国使命,争做逐梦先锋。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B.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心中有责。
C.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D.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答案 D
解析 A、B两项的表述主语是“他”,而“要有时代担当”的主语是“和平年代的英雄”,表达含糊不清。“敢于牺牲”和其他两个短语在逻辑关系上有先后,要注意排列顺序。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社会各个行业的人们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B.社会中各个行业都会出现一些时代的英雄
C.社会中许多普通的人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D.社会中许多普通人也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答案 B
解析 结合前后材料的文意推断,补写内容要体现“各个行业”;前文有“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的表述,补写内容要体现“会出现英雄”,而“都会成为”表述过于武断;补写内容中应体现“英雄”是少数人这一范畴。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沉默寡言 声色俱厉 名垂青史 上行下效
B.默默无闻 声情并茂 彪炳千古 上行下效
C.默默无闻 声情并茂 名垂青史 率先垂范
D.沉默寡言 声色俱厉 彪炳千古 率先垂范
答案 C
解析 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多形容性格。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率先垂范:首先做出榜样。
20.下面是某学生在班级师生相聚30周年的一个发言片段,其中有四处语言运用不当或者不够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5分)
30年后的今天,在这里,我们邀请敬爱的老师们再次走进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共同珍惜那段难忘的学习时光。回想起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耿耿于怀。如今老师们都已年过半百,我们要经常垂询老师,对老师们的事情要鼎力相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报答师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珍惜”改为“回忆”。②“耿耿于怀”改为“心存感激”。③“垂询”改为“问候”。④“鼎力相助”改为“关心帮助”。
21.下面是《做人》这首小诗的前两节,请顺着文意续写两节。(6分)
做花一样的人,不一定艳丽娇媚,但必须芬芳四溢;
做树一样的人,不一定枝繁叶茂,但务必挺拔秀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做山一样的人,不一定高大巍峨,但定要庄重挺立;做水一样的人,不一定波澜壮阔,但必定清澈明净。
解析 续写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话题,“做人”;二是内容,要从另外的角度写出喻体与“人”的相似点,并符合整首诗的基调;三是句式,“做……人,不一定……,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两年,有几档电视节目亮相荧屏,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喜爱。比如,央视的《朗读者》将个人访谈、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的朗读结合,以达到用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大国工匠》既展示了工匠们功劳的成果,也歌颂了“敬业、责任和技术”的工匠精神。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请就其中一档或几档电视节目深受欢迎、广受好评这一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时评类作文,注意选准角度明确观点,可以选取的角度有“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对书信的看法”“对工匠精神的看法”等。针对此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