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元朝的统治和宋元文化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蒙古的兴起;(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5)元朝的灭亡 1.了解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及影响,理解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2.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理学和史学;(3)文学 2.了解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文化上的成就,认识这一时期我国为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1.蒙古的兴起
(1)蒙古政权的建立:12世纪中后期,铁木真结束混乱局面,统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蒙古汗国建立。
(2)蒙古的扩张
蒙古汗国建立后,对周边地区发动了长期的征伐战争,先后灭西夏和金,招降吐蕃,征服大理,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
2.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
(2)统一: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统一了全国。
(3)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局面的基础;
②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2)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①汉民族迁居边疆地区,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称为“汉人”。
③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了回族。
④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
(2)地方——行省
目的:有效控制地方,巩固全国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3)评价:行省制度是郡县制的一大发展,这种制度影响至今;为明清行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管理。
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1)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历史时期,又有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共包括四次由分裂到统一的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短暂的统一时期——西晋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大分裂时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质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名义上有一个统一的东周王朝存在;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体分裂过程中出现短暂的全国统一和局部统一;第三次大分裂是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2)正确认识:
①统一是主流,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着局部的统一,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兼并战争、分裂割据使人民更加渴望统一,而许多统治者也致力于国家统一,为实现统一作出了重大努力。
②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只有统一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因此统一是各民族的自然选择。
③统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此任何破坏统一的阴谋都是不可能得逞的。
【例1】 (2009·北京海淀区期中)下列关于元朝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拓展所作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东北地区开始正式划入中国版图
B.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C.实行行省制度有效控制边疆地区
D.云南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解析】 本题较易,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逆向选择题,A项发生在唐朝时期。
【答案】 A
1.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
(1)隋唐文化的繁荣为其奠定了基础。
(2)宋元经济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
(3)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4)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
2.科学技术
(1)科技成就
①印刷术: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指南针:在宋代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欧洲的航海家发现美洲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
④十二气历:沈括创制,便于安排农时。
⑤郭守敬的成就:创制简仪和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定《授时历》,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2)科技著作
①《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②《营造法式》:北宋末年李诫所著,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
3.理学和史学
(1)理学
①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代表人物是朱熹。
②内容:“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2)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4.文学
(1)宋词
①繁荣的原因: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词便于表达思想感情。
②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北宋的苏轼、柳永;南宋的李清照、辛弃疾、陆游。
(2)话本:是宋代新兴的一种世俗文学,由城市艺人口头讲述传授,经记录整理而成,对后世小说和戏剧很有影响。
(3)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名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熔于一炉,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产生了文学剧本。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
宋元文化的特点
(1)封建文化高度繁荣,在科技、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2)辽、西夏、金与汉族在文化领域中进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3)三大发明外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4)科技文化的发展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火药、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社会现实;《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例2】 (2009·黄冈市高三年级2月质量检测)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词着重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其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主要描写的是 ( )
A.古战场景色 B.农村风光
C.爱国志士形象 D.市民的生活面貌
【解析】 解答本题应联系苏轼生活的时代。诗句反映了苏轼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表现出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热点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
1.中央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2.地方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的权力得到加强;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控制、监督和制约,而地方则要求有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历代统治者总是采取调整地方权力结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中央集权,这种情况到后期更加明显;地方行政受到多方面限制,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尤为突出。
3.政治制度演变的总体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是其基本发展趋势。
考点链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历朝政治制度加以总结,明确演变的线索和规律,掌握较为重要的制度内容及其影响。
【样题】 山东省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管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古代行政区划史》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②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哪一朝代对山东省的管辖?从中看出它们各采取了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
③结合材料三说明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山东管辖的?
④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有何积极作用?
【解析】 第①问可结合材料一中的地图弄清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对比现在山东的范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②问中的“朝代”,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地图可判断是西周和西汉前期。“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即可。第③问在材料中有明确信息。第④问可从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等方面归纳。
【答案】 ①在西周,山东省曾被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
②西周和西汉前期。西周分封制;西汉前期推行郡县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③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④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变式·预测
(2009·江苏南通)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对这一制度的正确评述是 ( )
①继承和发展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对明清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在元朝疆域范围内都设立了行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行省制度,可用排除法。元朝疆域范围内并非都设立了行省,例如:在今西藏地区设置宣政院,在今澎湖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今台湾及澎湖等地,由此可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 A
1.(2009·北京文综·13)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 )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科举制度开始形成是在隋朝,故A项错;殿试成为科举定制是在北宋,故B项错;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是在明朝,故C项也错。因此选D。
【答案】 D
2.(2008·重庆文综卷·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 )
A.《考工记》 B.《神农本草经》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
【解析】 此题是对中国古代著名科技著作产生时间的考查,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宋元时期”。A项时间为战国,B项时间为东汉,C项时间为北朝,D项时间为北宋,故选D。
【答案】 D
3.(2008·上海历史卷·A组·8)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解析】 选项中涉及的重大发明,司南的发明时间是战国时期,纸的发明时间是西汉,火药的发明时间是唐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北宋。
【答案】 A
4.(2007·江苏历史卷·4)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A①是辽阳行省,B②是岭北行省,C③是甘肃行省,D④是宣政院辖地。
【答案】 D
5.(2007·四川文综卷·15)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 )
A.官僚 B.市民
C.皇族 D.农民
【解析】 D项“农民”当时还没有文娱活动,而A项“官僚”、C项“皇族”其娱乐要求是“阳春、白雪”或宫廷娱乐;符合题意的是B项“市民”。
【答案】 B
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
1.管辖辽阔疆域的需要。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如何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是关系到政权能否巩固的大问题。元初时地方行政区有数量繁多的路、府、州、县,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替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区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因此,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
2.控制部分贵族的需要。元朝沿用大蒙古国以来的游牧分封制,大量宗室外戚被分封于漠北和东北地区,在中原又各自领有大小不等的份地。对于这些皇亲国戚及其家臣,一般的地方官府难以管控,非设立位高权重的行省不足以压制。如:辽阳、岭北两个行省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同时,元朝中央也通过行省,明令限制了蒙古贵族在封地范围内自行派遣官吏的权力,并规定由行省直接向贵族封地的民户征税,再由中央拨给贵族,不允许他们在封地内横征暴敛。这些措施有利于元朝统治秩序的稳定。
3.民族政权统治的需要。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王朝,一直遭到南宋残余势力长期的抵抗,后来江南人民又因不堪赋役重负而纷纷反抗。在这样的背景下,位高权重的行省不但不能罢撤,反而需要进一步强化,以维护元朝的统治。即使大一统局面完全实现之后,元朝政权的民族色彩也仍然长期保持,民族隔阂长期存在,民族分化、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在元朝基本没有改变,这样,行省在稳定地方统治方面的特殊价值自然也不会消失。这就为行省在全国范围内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使得行省的基本性质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化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二、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行省制度的特殊性质有利于中央集权。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才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区关系所不具备的。这种特点使得行省既要服从中书省的制约又共同为元朝统治服务。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朝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等。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元朝行省内部是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同时中央在行省也构建了监察行省、防范其专权坐大的特殊机制。元朝行省与其他机构处于某种程度的分权制衡的状态,从而有效地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中央集权。作为民族统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这些人更多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因为作为一个民族身份、不同文化背景的行省长官,即使大权在握,也很难想象他会策动汉族搞分裂。
5.行省的划分特点有利于中央集权。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对地方进行控制。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三、我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影响及对我们的启示
以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为代表的中国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给予人类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它证明中国曾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中国文明曾经影响了全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和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直接影响了亚、非、欧的文明与进步。当阿拉伯人把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不仅仅是辨别了海上航行的方向,更为后来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当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后,为新兴的欧洲资产阶级攻击封建城堡提供了新的武器,散兵式的新军事行动代替欧洲过去线型队伍的旧模式。当造纸术和印刷术紧密结合传入欧洲后,不仅打破了僧侣垄断“羊皮文化”的现象,而且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乃至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创造强大的思想武器准备了基础条件。
科技的进步是一个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使国人为之骄傲与自豪。但是,近代的炮火击碎了美好的梦想而使其被埋入记忆中,国土的沦丧和民族传统,唤醒着国人去奋斗、去探索。以史为鉴,科技文化发展的条件和氛围营造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