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抗战爆发及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抗战爆发及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抗战爆发及日本在沦陷区
的殖民统治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1)七七事变;(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1.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理解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抗战的特点及其地位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1)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2)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3)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2.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暴殖民统治和沦陷区人民进行的反抗斗争;认识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侵略方针的原因和影响
1.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1)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2)影响: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根本原因: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急。
(2)实现过程:1935年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3)影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3.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抗战路线 国民政府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抗战活动 ①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1937年11月上海失守。②为阻止日军夺取太原,国民政府组织了太原会战,其中,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忻口艰苦阻击日军,不久日军侵占太原。③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在南京进行了大屠杀。④1938年春,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抗战结果 一方面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另一方面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
失利原因 ①力量上敌强我弱。日本经过长期准备,武器精良;中国经过内战消耗,军备落后。②军事指挥上,日军突然袭击,发动全面进攻;中国方面仓促应战,被动消极,战略部署和作战方针出现重大失误。③国际环境上对日本有利,中国在国际上是比较孤立的。④民众动员上,国民政府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失去了深厚的群众基础。⑤国民政府的政治腐败
4.抗战初期的敌后战场
(1)制定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2)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3)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
正确评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大规模会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要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它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3)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战术上只是消极防御,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从客观上讲,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蓄谋已久,准备充分,武器精良,导致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
【解析】 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依据信息“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判断此次合作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材料中中共拥护的是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和统一的国防政府,故排除A、B、D三项。本题选C。
【答案】 C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原因
①日本方面,由于战线过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的威胁。②中国方面,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2)标志: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广州。
(3)日本战略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建立:1938年12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2)实质: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3.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方针 野蛮的经济掠夺 推行奴化教育 日伪的残暴统治
目的 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其附庸经济,以战养战 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 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实行恐怖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手段 ①农业方面: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②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的原料基地。③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军用票;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①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②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内容。③日语被定为必修课,学校不得挂中国地图 ①扶植傀儡伪政权,实行“以华制华”。②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采取并村、清查户口、发放“良民证”、实施保甲连坐制度等方法③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
突出事件 ①开滦煤矿工人,上海邮电、自来水厂工人和电车司机相继罢工②江南十多万农民暴动,消灭了日伪军的征粮队
作用 对打击和动摇日伪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各个阶段的战略方针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决不会改变的,但在不同时期会执行不同的方针。
(1)抗战初期,日本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实行对国民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
(2)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侵略者感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力量是它的最大威胁,因此调整了侵华方针,由轻视共产党改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以反共为诱饵,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迫使其投降的方针。1938年12月,日本首相近卫发表声明,提出所谓“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表明日本为灭亡中国,在策略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妄图以此诱使国民政府投降,分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到灭亡中国的侵略目的。
【例2】 (2009·湖南)《美国国务院禁烟备忘录》(1943年9月21日)中说“自1936年以来,全球只有一个国家,其领导人鼓励种植鸦片及制造烟毒以供吸食和其他用途,这个国家就是日本。日本入侵之处,即伴随着鸦片交易。”日军在沦陷区通过鸦片来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 (  )
A.满足侵华战争的需要,以达到“以战养战”
B.积累发展资本主义的资金
C.削弱和瓦解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D.转嫁30年代经济大危机
【解析】 注意题干中“日本在沦陷区通过鸦片来进行经济掠夺”这一信息,日本侵略者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其战争的需要。因此选A。
【答案】 A
热点 国共两党——“风风雨雨,分分合合”,“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2009年12月25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从台中清泉岗机场搭机离台返回北京,圆满结束两岸两会领导人第四次会谈及五天四夜访台行程。在台期间,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签署了两岸渔船船员劳务合作、两岸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两岸标准计量检验认证合作三项协议,惠及渔农工商诸方面,标志着两会协商的成果正在向
两岸基层民众倾斜,为两岸同胞所共享。双方同意继续就两岸避免双重征税及加强税务合作议题进行讨论,适时签署协议。陈云林行程满满,先后参访了台中市、苗栗县、台中县与南投县四县市,包括:前往大甲镇澜宫参拜妈祖、探视育幼院孤儿、在中台禅寺上香为两岸和平祈福、探视“八八风灾”灾民、游览日月潭。他还分别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人。
2.近代后期,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扑朔迷离,曾两次牵手合作,共赴国难;又两度刀兵相见,视若寇仇,这种复杂的关系对中国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中国近代后期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考点链接
1.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对中国的近现代史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将成为历史高考的热点,考查的主要角度是比较历史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国共之间的合作,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2.近两年来,国共两党关系得到改善。当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完成祖国统一,所以推动国共第三次合作也成为考查的一个重点。同时涉及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知识。
【样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但是仍然存在斗争的一面,其根本原因是
(  )
A.两党奉行的抗战路线不同
B.两党对日本侵略的态度不同
C.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D.两党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
【解析】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国民党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二者阶级属性的不同决定了两党的指导思想、斗争方式、群众基础、斗争纲领、奋斗目标不尽相同,因此C项是其矛盾斗争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变式·预测
(2009·郑州5月)两个战场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突出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正面战场依托战区进行,敌后战场依托根据地展开
B.正面战场在防御阶段抗战态度积极,但抗战路线片面
C.两个战场相辅相成,互相依托,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态势
D.两个战场尽管有磨擦,但统一军队、统一领导,是抗战胜利的保证
【解析】 此题为逆向型选择题,考查了重要概念。A、B、C三项表述都正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双方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军队和政权。故本题选D。
【答案】 D
1.(2009·全国Ⅰ·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于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  )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解析】 本题考查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材料描述的战役是以诱敌深入为主要特征的,淞沪会战是一场敌我双方主力的阵地战;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一次战役;平型关战役是一场伏击战,打击的并不是敌人主力。故上述三次战役都不符合题意要求。而台儿庄战役正好符合材料所描述的特点。
【答案】 C
2.(2009·北京文综·19)下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审清题意是关键。图中四个地点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战役发生地,按序号顺序分别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的战役、国民党29军宛平抗战、国民党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满足题目设问“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答案只能选D。
【答案】 D
3.(2009·福建文综·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  )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解析】 八路军主力来自于长征后到达陕北的红军,要到达华北地区,必然经过陕西、山西两省由北向南的分界线——黄河。
【答案】 A
4.(2009·广东单科·9)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 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  )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解析】 注意几个有效信息,一是边区政府,它是国共合作形成后存在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政府;一是双方互相可以在对方地区印刷宣传品,也说明这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故本题选C。
【答案】 C
5.(2007·四川文综卷·22)“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在 (  )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解析】 从题干中可得出重要的信息是“武汉火线扯得宽”,说明此时正处于武汉会战期间,而武汉会战发生在1938年6月。
【答案】 C
一、如何认识日本近代侵华的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后来居上。1874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1895年签订第一个侵华条约《马关条约》,比欧美各国晚了很多年。但日本于1915年就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在一战时期取得对中国的独霸之势。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表明日本侵华的总趋势是侵略步伐越迈越快,越跨越大。
2.侵略中国和侵略中国的邻国紧紧联系在一起,琉球和朝鲜当时都是独立的国家,前者位于日本和中国台湾之间,后者位于日本与中国东三省之间。这两国作为日本的邻国,分别成为日本向海上和向大陆发展的第一个目标,它们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以来与中国关系密切,在历史上和文化上渊源极深。由于这种种原因,日本对琉球、朝鲜的侵略便自然同其对中国的侵略交织起来。
3.以独霸中国为根本目标,以割裂中国领土、分而治之为建立其霸权的基本形式。把一个完整的中国肢解割裂为若干部分,以多种形式分别统治,从而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这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所独有的。
4.动用各种形式的武力和武力威胁,是日本侵华最显著的特点。
二、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1)两个战场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其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驱逐日寇的总目标是一致的;(2)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3)在战略相持阶段,若没有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而没有敌后
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战略反攻也就不可能到来;(4)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两个战场互相配合,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区别
(1)抗战路线不同。正面战场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敌后战场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2)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正面战场依靠的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敌后战场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及民兵。(3)战场范围不同。正面战场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划分战区阻击敌人;敌后战场在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4)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正面战场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5)战略地位不同: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二、沦陷区、国统区、游击区的区别
1.“沦陷区”。是指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由日伪军或傀儡政权控制的地区,社会性质属于殖民地。日伪军在沦陷区内实行残酷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沦陷区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
2.“国统区”。是指由国民政府控制和管辖的地区,社会性质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蒋介石要实行个人独裁统治,利用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结合的形式镇压群众,经济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对人民实行残酷的掠夺。
3.“游击区”。是界于根据地和敌占区之间、人民军队与日伪军争夺的地区。许多游击区都有两面政权。抗日根据地变为游击区说明日本侵略势力扩大,抗日力量削弱;反之,则是人民军队占领并控制的地区扩大,以及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