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考纲展示 复习向导
1.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3)改土归流;(4)台湾府的设置;(5)清朝的疆域 1.知道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台湾地区的管辖情况,理解清朝的疆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
2.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4)郑成功收复台湾;(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2.了解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概况,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理解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出现的新现象
3.明清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进步的思想家;(3)明清小说;(4)类书、丛书的编纂;(5)西学东渐 3.了解明清时期文化的大体概况,认识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及原因
1.对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
地区 明朝 清朝
蒙古地区 ①发展:明初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等部。②关系:册封修好:永乐年间,鞑靼、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战争:明中期,瓦剌南下,曾直抵北京城下 ①发展: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②关系: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漠北和漠西蒙古臣服清;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
地区 明朝 清朝
西藏地区 ①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设卫所;任用藏族人做各级官吏;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②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①发展:清入关前,五世达赖统一全藏。②关系:确立册封宗教首领制度:顺治帝正式赐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赐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期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地区 明朝 清朝
西南地区 土司制度:元朝实行,明朝沿袭:在西南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②改土归流: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雍正帝时在滇、黔、桂、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新疆地区 ①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天山北路和南路。1762年,清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②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率领下回归
台湾 ①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②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③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清朝疆域及对全国统治的加强
(1)疆域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2)对全国统治的加强
①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西藏、青海),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
②统治机构: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特点
(1)粉碎割据叛乱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了南方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粉碎了准噶尔贵族的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这些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
(2)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在东北地区设置将军辖区;在漠北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在西藏册封宗教首领,设立驻藏大臣;在西南实行改土归流;在台湾设立台湾府,这样通过在边疆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政策,设立不同的管理机构,清朝加强了对各地区的统治。
(3)加强民族友好,促进民族间的团结。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康熙帝接见五世班禅,乾隆帝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抗击外国侵略势力。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对俄国进行了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其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例1】 (2010·山西大学附中10月月考)明朝后期,北方出现“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
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蒙古骑兵南下
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得犯边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北方安定的现象,而明后期北方民族关系融洽的主要原因是俺答汗与明朝修好。
【答案】 C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3)评价
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消极方面:其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所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
2.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1)戚继光抗倭
①背景: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勾结倭寇,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②概况:戚继光在浙东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2)葡萄牙租占澳门
1553年,葡萄牙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后又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他们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吏,派驻军队,强行租占澳门。
(3)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于1624年侵占台湾,实行殖民统治。1661年,郑成功率军在台湾登陆,打败荷兰。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抗击沙俄的侵略
①背景:清军入关后,俄国乘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并不断扩大侵略。
②雅克萨之战: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迫使俄国政府同意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③《尼布楚条约》签订
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
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以使节往来、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1)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租占澳门;1624年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2)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戚继光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康熙帝阻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的扩张。
(3)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欧洲的水利方法,西学东渐逐步兴起。
(4)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例2】 (2009·北京东城5月)饱经沧桑的天津大沽口炮台(见下图)是“外接深洋,内系海口”的“海门古塞”、京津门户,其修复保护工程已经启动。根据史料记载,把守海门的炮台始建于明朝,由著名将领戚继光建造。炮用铜制造,名曰“大将军”。戚继光又在入海口插上纯铁铸造的梅花桩48根,与炮台构成一道防御的屏障,使得海面长时间无战事,解除了天津卫的后顾之忧。该炮台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是 ( )
A.宣扬了国威 B.强化了闭关政策
C.打击了侵略势力 D.防范了人民起义
【解析】 本题为图片资料选择题。从材料中的“戚继光”“防御”等信息可判断当时该炮台在抗击倭寇入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应选C。
【答案】 C
1.明清文化的特点——承古萌新
(1)承古的表现有: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篡大型图书成就突出。
(2)萌新的表现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2.科学巨著——总结传统科技,开始学习西方科技
(1)《本草纲目》:李时珍所著,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2)《农政全书》:徐光启所著,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他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3)《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所著,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4)《天工开物》:宋应星所著,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进步的思想家
(1)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地位:明末进步思想家,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其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有民主色彩。
(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地位: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合实际的学风;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地位:他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指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思想;认为历史发展有规律,政治要“趋时更新”。
地位:是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4.明清小说
名称 作者 朝代 特点
《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我国首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浪漫气息浓郁的长篇神话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清朝 以揭露科举腐败为主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 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是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5.类书、丛书的编纂
(1)类书的编纂:辑录各种书籍上有关的材料,按内容分门别类编排起来,便于寻检、征引的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文献汇编)。代表作:明成祖时,解缙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一部庞大的类书;清代官修的《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2)丛书的编纂:将各类书籍汇集起来编成。代表作:乾隆帝时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6.西学东渐
(1)背景:新航路开辟;16世纪中期以后,为扩张天主教势力,天主教传教组织耶稣会向东方派出传教士。
(2)概况:16世纪中期以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把西方的一些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传到中国,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学技术书籍。
(3)影响:客观上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根深蒂固。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明朝中后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然而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使广大农民极端贫困,导致国内市场狭窄,另一方面使剥削者用钱去买房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明清教育落后。
(4)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与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失去了政策支持。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本原因。
【例3】 (200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练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提出严厉批判,民主思想潜滋暗长。下列属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言论的有 ( )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③“存天理,灭人欲” ④“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较易,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组合式选择题。①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②和④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言论,③是宋朝朱熹的主张。故答案为D。
【答案】 D
热点 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1.2009年10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他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中华文化历来强调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强调亲仁善邻、和而不同。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他们没有去征服邻国、掠夺财富,而是去结交友邦、宣示和平。
2.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一文指出:中华文化孕育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无论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还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给所到国家和人民带去的都是加强交流合作的诚意,伟递的都是增进友好情谊的心声。
考点链接
本部分内容在高考中的比重较大,考查的方式和题型稳中有变,一般从文科综合的角度去考查,复习时要注意从政治、地理和历史综合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郑和下西洋对中外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
【样题】 (原创题)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郑和曾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他们没有去征服邻国、掠夺财富,而是去结交友邦、宣示和平。下列表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
A.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
B.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C.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D.郑和船队到达各国表明与之友好的意愿,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
【解析】 A、B两项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C项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D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去结交友邦、宣示和平”,符合题意。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史》记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
材料二 墨西哥市中心的改革大道上矗立着一尊哥伦布塑像,他目光远眺,右手笔直伸出,指向远方,再现了当年经过几十天艰辛的航行,见到美洲大陆地平线的景象。这尊塑像在墨西哥城矗立了100多年,也引起了不少争议。1992年,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打算将这天定为全球纪念日,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许多墨西哥人的反对。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还于当天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不仅如此,许多土著居民坚决反对人们使用哥伦
布“发现”新大陆的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早在哥伦布之前,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如今,每到10月12日,就会有印第安人来到塑像前表示抗议,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鉴于印第安居民的强烈反应,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意思是说在这一天,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所确立的国家之间交往的不成文准则是什么?
(2)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在目的与性质两方面上的差异。
(3)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答案】 (1)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准则: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或平等自愿、和平友好)
(2)目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场国威,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要。哥伦布远航的目的是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性质:郑和下西洋的性质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哥伦布远航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3)历史影响: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美洲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开始对美洲进行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宗教与文化的渗透,对美洲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2009·全国Ⅱ·14)下图所示战役是 ( )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清朝时,康熙帝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叛军。
【答案】 C
2.(2008·宁夏文综卷·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解析】 明清之际,中国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其中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猛烈抨击孔子及其主张,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异端”,这与材料中的“非圣无法”“排击孔子”等信息是一致的。故本题选A。
【答案】 A
3.(2008·全国文综Ⅰ·39)(节选)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
1629年 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
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
1640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
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成。
1655年 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
1657年 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
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
1696年 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
1712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
1756年 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
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
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等
(1)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
(2)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解析】 此题属表格型材料题,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概括、归纳的能力,注意语言简练、准确。第(1)问考查了学生阅读表格,提炼信息、归纳概括能力,从表格中提炼有效信息即可。第(2)问重在考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艰辛历程,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几个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 (1)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
(2)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2008·全国文综卷Ⅱ·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垦,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解析】 本题考查了18世纪末中国与英国的关系,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1)问在解答时要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组织答案;第(2)问在解答时,一要注意关键词“英国国内背景”,二要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在解答时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
【答案】 (1)不同之处:①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②英方信函认为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可增进邦交,扩大贸易。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一、清朝前期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巩固的原因
清朝前期的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用兵西北、“改土归流”等措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祖国版图的基础。多民族国家在清朝前期为何能够得到巩固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原因: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向心力作用。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之一,从西汉董仲舒倡导开始,这一思想逐渐形成了无形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国家统一为荣、以国家分裂为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清朝前期,在反对分裂、平定叛乱的斗争中,各族群众积极支持配合清军,是大一统思想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体现。
2.经济原因: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明末清初以来,连年战乱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清朝前期几代统治者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使封建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超过前代,手工业兴旺,商品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加。这些为平定分裂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治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军国大权,与皇权相抵触。通过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皇帝实现了大权独揽,不仅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而且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也直接听命于皇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虽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有利于皇帝调拨地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兵力,为平定分裂叛乱,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政策原因:灵活多变、剿抚并用的多种策略。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的进程极其复杂,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二是雅克萨之战和签订《尼布楚条约》,三是用兵西北,四是设驻藏大臣和“改土归流”。其中既有武力的平叛与围剿,也有西南、西藏的和平改革与统治,即主要采取剿抚并用的政策。这种策略的成功运用,分化瓦解了分裂势力,保障了平定分裂叛乱斗争的顺利进行。
5.个人原因:康、雍、乾三帝励精图治,对背离大清统一的行径,三代帝王平叛决心坚定,行动果敢。如康熙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并且指挥得当,赏罚分明,使满汉将领都能人尽其才,最终取得了平叛斗争的胜利。作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指挥者,帝王个人意志的坚定、策略的得当、行动的果敢,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清设台湾府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2年)后仅一年,就因病逝世。在他去世后的二十余年间,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清政府消灭了明末农民军和南明王朝的抗清势力后,又于1681年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巩固了清政权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中国在政治上再一次出现了大一统的历史趋势。这时,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继续觊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俄国又频频派兵侵入黑龙江流域,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面临严重威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加速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防御和抵御外来侵略。
但是,这时占据台湾的郑氏政权的统治者却极力反对、破坏清朝中央政府完成和巩固国家统一的行动。台湾郑氏政权自郑经(郑成功之子)以来,为了维持在台湾的割据统治,不断向清廷“遣使赍书”,表示愿意称臣入贡,但坚持不剃发,不登岸,甚至说“台湾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要求清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企图搞“台湾独立”。很显然,郑经、郑克塽(郑经之子,1681年即位时仅12岁)等已完全抛弃了郑成功维护民族利益的传统,其政权也失去了反清复明的性质,蜕变为一股分裂祖国的反动势力。
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康熙帝制定了“因剿寓抚”的方针,对于从台湾郑氏集团中归来的将士给予礼遇,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瓦解了郑氏政权。1683年,康熙帝派62岁老将、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师挺进澎湖,取得澎湖战役的重大胜利。郑氏集团看到大势已去,决意投诚。施琅率大军通过鹿儿门,直抵台湾安平接受投降。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重归统一。
台湾的统一,加强了祖国内地同台湾的联系,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发展,保障了祖国东南的门户,有力地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三、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
1.传统科技重经验,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传统科学严格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主要表现为把人类同自然界长期斗争的丰富经验记录下来,经过积累、整理,逐渐使之系统化。但总的说来,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未上升到理性阶段。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缺乏理性思维就无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难以推动科学向更深更新领域延伸。而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
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西方近代科学重视实验的好处在于可以激发人们大胆想象,并通过实验验证人的设想,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推动科学不断向更深更新的领域前进。
2.传统科技重综合,近代科技重分析
传统科技善于全面观察现象,直接从这些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至于通过实验对每一个部分加以具体分析,揭示现象背后的机制,则是很薄弱的。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讨,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成为我国古代科技一大特色。如天文学,我国历来对天文现象观察详细、系统,积累了极其丰富完整的天象记录,但却很少对这些资料深入分析,以探求其中的规律。我国是最早发现哈雷彗星的国家,从春秋至清末共记载了31次,但从来没有人从中分析研究,探求其平均出现
的周期,结果英国人哈雷发现了其中的规律,此星被命名为哈雷彗星。近代科技善于分析,弗兰西斯·培根把西方民族长于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使近代科学的各主要学科在分析中不断深化分支。如物理学不仅有力学、热学、声学、磁学、电学、光学等学科的分析,还有从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层次上的深入,当代各学科正处于不断分化组合之中,新学科不断产生,这些有力地说明近代科学就是分析法的胜利。
3.传统科技重实用,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和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如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的,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用木炭、硝石、硫磺制造火药,然后简单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方面。却从未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的化学反应原理,以至于最终没有能实现军事科技质的突破,到近代中国反过来学习西方军事科技。
四、如何理解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
明清处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封建制度开始衰落。其表现如下:
第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君主权力强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君主专制的强化趋势必然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第二,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三,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经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四,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农民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五,从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第六,对外关系上,从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