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6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6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战胜封建自然经济,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
1.1844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获得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19世纪20年代起,法国工业革命得到较快发展,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国家。
3.19世纪以后,美国工业革命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东北部工业发展迅速。
4.19世纪早期,德意志一些地区也开始了工业革命,普鲁士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发达。
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新特点:(1)经济模式方面,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基本的生产和管理模式,工业产值居主导地位。(2)经济格局方面,由于英国工业资本主义最发达,拥有的殖民地最多,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3)经济体系方面,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世界上大部分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被卷入了这个市场中。(4)主要影响方面,推动了自由主义革命和改革、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确立。
二、政治方面: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如俄国1861年改革、德、意统一、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这些国家或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或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至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呈现以下特点:①任务方面,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根本使命是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但各国的具体革命任务呈现多样化特征,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推翻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改革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落后上层建筑及反对殖民压迫等。②领导者方面,这一时期大多数国家的革命、改革运动是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和影响之下进行的。③方式方面,这一时期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呈现出多样
化的特征。法国、美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进行的;俄国、日本走的是资本主义改革的道路;而德、意两国则是通过完成国家统一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④结局方面,资产阶级反封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2)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确立,表明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基本解决。但是,封建残余仍然存在,尤其是通过改革步入资本主义道路的俄、日等国,封建残余成为影响这些国家正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对外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
1.背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和争夺提供了物质条件。
2.概况
(1)扩张:俄国采用武装侵略的扩张方式不断侵吞、蚕食周边国家;英国用刀枪火炮和廉价商品,在世界其他地区大肆扩张,加紧了对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埃及等国的侵略;法国、美国也加紧了对外扩张。
(2)争夺: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激烈角逐。
3.影响
(1)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造成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3)在被侵略征服的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4)殖民争夺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局部性国际战争的爆发,如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5)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对殖民扩张后果的认识:马克思在1853年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由此可见: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有双重影响,即破坏性和建设性。
四、工人运动方面:工人运动兴起和发展
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及法国工人“六月起义”。
2.19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第一国际的成立。
3.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的诞生。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表现。就其影响来讲,客观上成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辅助力量,推动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一步深入。
五、民族解放运动方面:欧洲和亚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1.新式的欧洲民族解放运动
(1)表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2)特征:将民族独立与发展资本主义结合起来,是当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3)影响:打击了殖民统治,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了障碍。
2.旧式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表现: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2)特征:革命对象:将反对殖民主义与反对封建统治相结合;革命任务: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领导者:由亚洲各国的下层民众或封建王公领导;结果: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及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基本上以失败告终。
(3)影响: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
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范畴的运动,即争取民族自强与振兴,加强民族凝聚力的运动,如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二是反对外来统治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如1848年东南欧革命运动。二者均属于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新式的民族解放运动。②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程度较低,属于农民阶级或封建王公领导的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③造成欧亚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缺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亚洲国家,无法造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④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已发生了转移,由拉美转移到欧洲和亚洲。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受经济结构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制约,各国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演变的方式各不相同。
(1)英国:从16世纪开始,英国发生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一步。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大量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圈地运动在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的鼓励之下,公开合法地大规模展开,经过上述过程,到了18世纪以后,英国农村中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被彻底扫除,自耕农经济也被消灭,农村的土地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大农业的方式经营的。英国的方式一方面残酷地剥夺农民土地,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2)法国:在大革命初期,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取消农奴制度,取消封建义务,但是,基本上没有改变革命前的土地所有关系。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国民公会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10年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公有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解决了农村中的土地问题。但是,法国建立起来的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而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样的农村经济,不仅使农业自身发展缓慢,而且对19世纪后期法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美国:南北战争以前,南方地区盛行种植园奴隶制,这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这种制度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导致种植园奴隶制的废除。美国实际上是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式解决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问题,形成了独特的“美利坚道路”。美国种植园奴隶制的废除和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在农村中的确立,对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的迅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俄国:俄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1861年改革前,俄国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农奴制度是俄国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方式来解决农村中的生产方式问题,是俄国的特点。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得到一块土地。通过这一改革,俄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获得土地的农奴成为个体小农,并不能算作是资本主义的农业经营方式。在农奴制改革以后,农村中的雇佣劳动等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发展起来。
(5)日本:明治维新前盛行封建领主制度,土地不属于私人所有,不能买卖。但有不少富农、商人以种种方式获得土地的控制权,成为新兴地主。然而新兴地主缺乏土地所有权,并且受到封建领主的压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受到阻碍。在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买卖土地的禁令,从法律上保证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
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蒸汽时代)中西差异
(1)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不断把亚非拉地区纳入其殖民体系,世界逐渐成为一体;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清王朝还在继续做天朝上国的美梦,实行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了赶上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机会。
(2)西方工业革命逐渐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而中国却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且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门户被打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3)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这一时期的历史主流,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而中国却刚刚走上反封建反侵略的艰难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4)西方资本主义通过各种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并且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中国在此时近代资本主义才刚刚诞生,开启了近代化的初始步伐。
(5)在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下,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而近代的中国还在为民族独立苦苦寻求道路,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地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对这一问题,史学界共有六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英国首先具备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政治、经济和技术前提。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体制,并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经济上,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税收政策等,在积累资本、形成雇佣劳动者、开辟国内外市场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在技术方面,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和一系列科技发明,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技术条件。
第二种观点,从市场贸易、文化条件、政府措施及精神因素等方面,阐释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第三种观点认为,仅从政治前提和经济前提探讨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不充分的,应该从英国不同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独特的社会结构中去寻求答案。英国社会结构的突出特点是社会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流动性,这一独特的社会结构,促使工业革命的条件成熟。
第四种观点认为,是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诸多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综合结果。
第五种观点认为,英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具有有利工业革命开展的三个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即拥有诸多因素汇集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生长极为有利的政治环境,有着与欧洲大陆各国相比较为独特的社会结构,具有“合理谋利”的工业民族精神。
第六种观点认为,英国除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一般条件外,还具有独特优势:殖民掠夺积累了超出他国的财富,存在大量无家可归的流动人口,一批有创新和负责精神的企业家、发明家,发达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商品生产自由竞争的环境,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学术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后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两方面,技术变革是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变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出现了工厂制,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
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除带来生产力和社会结构变化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变化:①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并占绝对统治地位。②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③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第三种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化:①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工厂制度建立,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部门,重工业有了发展等。②带来了政治上、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城市化加快。③引起了经济思想、社会观念、文学创作的变化,重商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3.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及普鲁士统一道路的评价
对俾斯麦的“铁血政策”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是完成德国民族统一的有利手段,是一种推动德国历史前进的具有革命意义的暴力,对其应基本予以肯定。第二种观点认为,俾斯麦的统一具有两重性,进步性表现在:完成了德国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为工人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保守性表现在:保留了专制主义的君主政体,使军国主义传统得到弘扬,与法国结下了民族仇恨。第三种观点认为普鲁士的王朝统一是一次特殊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4.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问题
(1)明治维新的下限:①1889年说:1889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近代国家体制的确立。它对近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起了定型作用,此后,国内相对和平发展时期到来。②1894年说: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为标志。维新包括“破旧”“立新”两方面,1877年破旧过程完成,1889年宪法表明日本政治体制的确立,但未顾及对外关系,而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表明日本从被压迫民族转变为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③1911年说:明治维新的首要任
务是克服半殖民地危机,实现近代民族的形成和社会进步。1911年日本完成修改不平等条约,表明维新的任务全部完成。④1890年前后说:从明治维新的民主性和民族性运动的角度考察,1890年前后日本政体、社会矛盾、对外关系均发生变化,日本快步奔向帝国主义,不再属于民主、民族运动的范畴。
(2)明治维新的性质
主要观点有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和改革说、亚洲类型的资产阶级运动“三阶段”说、后进国家的一次早产的资产阶级革命说、资产阶级改革说和改良运动说等。
(3)明治政权的性质
主要观点有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带封建性的特权大资产阶级专政、地主阶级专政几种观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
(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主要表现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①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蓬勃发展,俄、日、德、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确立。③资本主义列强加剧扩张。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发展: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②《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③第一国际建立。④巴黎公社成立。
(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洲革命风暴。
本单元知识在历年高考中均占一定比例,而且好题迭出,带有很强的导向性。
1.从考试题型看,以选择题居多,但材料题所占比重逐渐增加,而且分值较重,如2008年四川非延考区试卷中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分值达32分。2009年高考上海文综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看,重点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条线索,其中尤其以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最为重要。
3.从考点分布看,近三年考点主要分布在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几个方面,2007年高考加大了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考查,2008年高考侧重于对工业革命的考查。2009年宁夏文综卷考查了《德意志帝国宪法》,2009年上海单科考查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些考点比较新颖。
4.从命题技巧看,选择题命题切入点较灵活、新颖、多样,特别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认识论、方法论的考查等。从试题覆盖面来看,覆盖面广,考点细腻,但对民族解放运动考查相对较少。
1.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形成很多的历史学科内部和跨学科综合的各种类型题目。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是这一历史时期历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也是高考命题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切入点。
2.对于已考知识点不能忽视,高考命题不回避重点,可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变换思维。对高考尚未涉及的知识点要充分把握,全面分析重点难点内容。
3.注意将经济史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社会生活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如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复习时应注意总结归纳。
4.备考时应注意试题类型的多样性、鲜活性,在试题内容上注意工业革命和中国社会变迁的衔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