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21单元 世界格局的变化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21单元 世界格局的变化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本单元叙述的是1991年至今的历史,以及17世纪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
1.历史特征: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17世纪以来科技发展的历程。
2.主要表现
(1)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呈现出不同于两极格局的新态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的世界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长远观点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转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典型表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既是经济区域化的典型表现,也标志着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3)国际关系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形势的主流。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局部性的、区域性的、小规模的冲突有所增加,明显显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4)近代科技:17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和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理性主义思想的萌发和滋长,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都有突出的建树。
(5)现代科技: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引发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单元知识近三年高考试题多有涉及,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历史与今天联系异常紧密,成为以时政考查历史的一个切入点。
1.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但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材料题所占比重有所上升。2009年北京文综以材料题形式考查。
2.从考查内容看,侧重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德国重新统一、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等,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且试题比重有加大的趋势。
3.从考点分布看,2007年全国文综Ⅱ、江苏、广东、上海单科、四川、宁夏、山东文综等均涉及了本单元的内容。2008年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成为命题的重点。2008年海南单科以选择题、材料题的形式考查了当今世界区域集团组织,学生对此部分的内容应多加关注;上海单科、广东单科、江苏单科涉及牛顿、爱因斯坦。2009年江苏单科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全球化的影响,2009年四川文综考查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1.纵观本单元近几年高考试题,其命题特点是重点突出课本主干知识,注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大背景下考查本单元的内容。
2.2007年、2008年、2009年本单元的试题明显增多,且富有时代感、现实感,许多问题都与当今国际热点问题相关,如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欧盟、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在以后的试题中跨学科、跨章节综合考查的可能性增加。因此,学生在备考中应加强对本单元的重视程度。
3.本单元往往与政治学科联系较紧,常常以时政材料为切入点,建议学生在备考时多积累一些时政知识,将历史知识与相联系学科有机结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各国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各国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实行政治多元化,反对派势力取得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2.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12月8日,明斯克协定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开始解体;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独联体”是国家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至此,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又一重大挫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这一时期,中国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从国际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随着苏联解体,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①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②维护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③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活跃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3.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而加速了知识经济兴起的步伐,可持续发展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
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规律的认识: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规律。经济全球化是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十分尖锐和复杂的矛盾、摩擦与冲突实现的,以此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②世界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技格局的变化。③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具有普遍性,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四、世界近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阶段。15世纪后半期,欧洲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17世纪,以近代数学兴起、牛顿力学体系创立、电的概念的提出、近代化学的创立、近代生理学的创立等重大成就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第二阶段;近代科学的综合阶段。19世纪,随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提出等,近代自然科学进入综合化阶段。
第三阶段:现代科技的飞跃阶段。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为科技新进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而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航天、计算机、核能等方面的成就表明现代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相互渗透的趋势,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学科。
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资本主义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蒸汽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尚未定型,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手段极其野蛮,如时间长、工资低、劳动条件差、大量使用童工、女工等,工人在政治上没有政治权利,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多以政治斗争、暴力斗争为主。
2.电气时代,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以有组织的斗争为主,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而俄国无产阶级之所以进行暴力斗争,正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政治上沙皇专制导致的。
3.一战给欧亚各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因而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和战后亚非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国家疯狂对外扩张,国际工人运动和反法西斯战争结合起来,共产国际七大即是证明。
5.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和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建立,实行于欧洲、中东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实质上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对世界霸权的重新瓜分,后来随着德国吞并奥地利等、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而瓦解。
2.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形成,基本特征是以苏联、美国为核心的东西方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苏美争霸的新特点,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其结束。
3.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成为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
特别提示
几点重要认识:①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变化。②世界格局是建立在各国实力的基础上的。③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世界格局崩溃的根源。④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但内部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⑤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是推动和制约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三、世界近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有何异同
1.相同点
(1)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垄断组织形成,国家政权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日常衣、食、住、行、用等社会生活结构的变革。
(2)都对世界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殖民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3)都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
(1)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二战期间,延续至今,国际形势动荡。
(2)从发明者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多是工人、技师,发明成果都源于生产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驱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发明无一不是在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
(3)从发源地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4)从突破口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
特别提示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而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反复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已经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前两次革命的实质是解放人手,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解放人脑。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科学和技术是生产的前提。
1.苏联解体是否说明十月革命的失败
十月革命失败论者认为苏联的成立是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因此苏联解体标志着十月革命的彻底失败。
另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苏联对人类进步事业所给予的巨大支持和影响也是值得载入史册的。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苏联采取了高度集中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这种体制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这种体制后来被神圣化了,当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以致日益僵化,弊端层出,待发觉后准备改革之际,又举措失当,采取了一条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革路线,导致苏联最终解体。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变所导致的失败,而绝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对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不同观点
尽管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不可逆转,并且为广大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只是在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看来,“多极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
第一,“一、三、五”体系
日本有学者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赋予正统性上则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上述三种力量称为“一、三、五”体系。
第二,“多权力中心”说
美国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著书认为:“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
第三,“一、二、五”体系
中国学者中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武器,其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日、中五个力量中心。此为“一、二、五”体系。
3.关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人们对世界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的概括。这一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对其本质含义却众说纷纭。最早提出“知识经济”概念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我国学者吴季松在所著的《21世纪社会的新形势——知识经济》一书中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入和配置,以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为基础的经济。
虽然如此,人们一般都认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三种经济形态。它们的不同特点在于:农业经济社会以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劳动力为基础,占有较多的土地与人口的国王和地主是最富有者;工业经济社会是以大量自然资源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占有大量能源和资本的人是最富有者;知识经济是以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为基础、为结晶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经济形态,持有知识并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人将是最富有的人。
4.关于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第一种观点是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牛顿力学体系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第一次理论性大综合,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
第二种观点把“日心说”作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开始于天文学。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即“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5.关于新科技革命的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二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规模空前,影响更加深远,它使人类进入新时代。至于“新时代”的特征,则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信息时代论。信息技术是当代科技革命的前导,它由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三部分组成。传感技术是采集各种形式的信息的技术,通讯技术是交换各种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是处理和加工各种形式的信息的技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
第二,太空时代论。空间技术是研究人类进入和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人类的太空时代。至今,人类已将3000多个各种人造卫星与星际探测器送入太空,人类在太空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不断增多。
第三,原子能时代论。原子能技术是新科技革命的支柱。它是关于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的技术,其中主要是核能技术,包括已经广泛应用于核电站的核裂变技术和正在开展基本研究的热核聚变技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