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9单元 20世纪三十年代的动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11高效学习方案历史考点专项突破:第19单元 20世纪三十年代的动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12-09 13:20: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及其失败
1.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不久,波兰覆亡。
2.1940年4、5月,德军大举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占领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3.1940年5月,德军侵入法国境内,6月,对法国发动总攻,6月22日,法国投降。
4.1940年7~10月,德军对英国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企图迫使英国屈服,结果失败。
5.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10月,德军进攻莫斯科,也失败。
6.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7.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失败;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日军战败;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德意军队失败。三大战役分别成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战场的转折点,标志着三个战场的法西斯军队被迫转为战略防御。
8.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9.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0.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
二战中的主要战场:①亚洲、太平洋战场,即亚太战场。陆上主要是中国对日作战;海上主要是美国对日作战。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亚太战事结束,是二战结束最晚的战场。②苏德战场和欧洲第二战场。主要是英美苏等国对德作战。1945年5月,两大战场对德作战结束。③北非战场,主要是英军对德意军队作战。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是二战结束最早的战场。由此可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及其胜利
1.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
2.1940年7~10月,英国首相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抵抗,粉碎了希特勒企图迫使英国投降的阴谋。
3.1942年初,苏军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4.1942年初,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5.1942~1943年,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美军取得了中途岛战役的胜利;英军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上述战役被称为二战中的三次转折性战役。
6.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成功;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上述战役成为二战中的两次著名的登陆战役。
7.1943~1945年,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主要国家召开的四次重要的国际性会议。这些会议对于协调大国的反法西斯斗争,加快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8.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
9.1945年4月底,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0.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苏军参加对日作战,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中国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投降。
上述史实表明:①和平来之不易,追求和平、进步是人类共同的发展前途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②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对付人类和平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③求同存异,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人类共同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美国的对外政策
1.政策演变
(1)19世纪初推行“门罗主义”政策。
(2)19世纪末推行“泛美主义”政策。
(3)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一战前期推行“中立”政策。
(5)20世纪30年代制订“中立法案”、奉行中立政策,此阶段对外政策的核心是“孤立主义”。
(6)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开始执行结盟政策,反对法西斯的侵略。
2.原因
(1)19世纪初,独立不久的美国羽毛尚未丰满,便推行“门罗主义”,反映了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
(2)19世纪末,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故推行“泛美主义”。
(3)一战前期,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大发战争财。大战接近尾声,撕下“中立”的伪装,参加战争。战后,美国在欧洲经济复兴和德国赔款问题上发挥了支配作用。
(4)20世纪30年代,奉行中立政策,其目的是避免卷入战争的危险。
(5)随着法西斯侵略日益威胁美国利益,美国放弃中立政策,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由上可见,美国的所谓“孤立主义”,在历史上只不过是利用时机增强自身实力,同时等待称霸世界时机的一种策略而已。
1.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问题
第一,“积极作用说”。黄安年认为,新政是美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现象,它缓和了经济危机和由此激化的阶级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为美国参加二战和二战胜利打下了基础;为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使美国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刘绪贻则进一步阐发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他认为新政大大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局部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改善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阶级矛盾。同时,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样板,探索出了一条维持垄断资本主义生命力的途径。
第二,“有限作用说”。有的史学家认为,新政虽使美国度过严重经济危机,但未使经济复兴,不能将美国当时的一切成果归功于罗斯福个人。也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经济危机。
2.关于绥靖政策的本质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绥靖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反苏反共的政策。20世纪20年代,西方帝国主义扶植战败的德国,力图使德国成为扼杀苏俄的工具。法西斯势力崛起后,西方帝国主义便推动德国东侵,“祸水东引”成为绥靖政策的典型形式。
另一种看法认为,绥靖政策是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避战求和”的政策。它是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而不是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斗争的产物。其目的不是“祸水东引”,而是避免用战争手段去调整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矛盾和利益。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绥靖政策是以牺牲弱小国家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英、法、美从本国利益出发,为了满足法西斯扩张要求,放弃某些次要战略地带,从而牺牲了弱小国家的主权。
3.关于二战的起点问题
目前,史学界多数人主张以1939年为二战的起点。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斗争,不是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地方都能引起世界大战的;没有敌对大国的直接交战,便没有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不仅关系到它们本身,而且影响到全世界。
另一种意见认为,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二战的起点。因为二战的特点是从局部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战争的,中国的抗日战争开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战场一直持续到整个二战结束。
还有少数人主张以日本发动进攻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的起点。既然二战的性质是反法西斯战争,那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便揭开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4.关于苏联建立“东方战线”的评价
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虽犯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为德国入侵波兰时,英法宣而不战,企图继续“祸水东引”,苏联安全受到威胁。为应付即将爆发的侵苏战争,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搞一个缓冲地带是十分必要的。从当时的具体情况看,划分势力范围是必然的,苏联的问题在于战后没有妥善处理被它占领的地区。
另一种意见认为,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是沙俄扩张政策的继续,对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绝对不能容许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在邻国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防御战线,严重破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5.罗斯福是否是绥靖政策的推行者
传统观点认为,战前美国基本上是在“中立”旗号下推行绥靖政策,被称之为“美国”牌的绥靖政策。美国不像英法那样公开地、直接地鼓励法西斯扩张,为了穿上公正的外衣,美国推行比较隐蔽的“中立法”,纵容法西斯扩张。罗斯福是绥靖政策的推行者,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外交活动基本没有离开“中立法”的轨道,其目的是推动欧洲政治军事形势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从而确立美国领导世界的地位。
另一种意见认为,罗斯福虽受“中立法”制约,但又同孤立主义进行斗争。罗斯福较早地警觉到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并发出战争危险的警告。战争前夕,罗斯福在认真进行备战的同时,为废除“中立法”、实行反法西斯国际合作的政策,作了不懈的努力。因此,罗斯福成为美国确立反法西斯政策的旗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20世纪30年代,由大危机、大动荡到走向局部战争;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主要表现
(1)在经济领域:①资本主义各国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由稳定繁荣转入大萧条。美国和英法等国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使经济复苏。德、日等国经济破坏严重。②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埋下了种种隐患。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美国外,世界各国的经济几乎都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2)在政治领域:德日等国公开建立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恐怖统治——法西斯专政,出现了美英法等国的民主政治与法西斯独裁恐怖统治并存的局面。
(3)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具有反法西斯侵略的性质,由于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和一些大国的中立自保,未能制止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4)在国际格局方面:①由于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国家疯狂对外侵略,由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发展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侵略战争,世界各地进行的是反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当时世界的各种矛盾,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等都降为次要矛盾,服从于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侵略这一主要矛盾。③由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终于消灭了德日意法西斯,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总体上看,本单元内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均有涉及,每年高考都有题目出现。
1.从考查题型看,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但近两年的主观题比重逐渐增大。2008年北京文综和宁夏文综均有材料题出现。2009年天津文综、山东文综、宁夏文综均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
2.从考查内容看,基本集中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二战中的重要战役及对二战的反思,突出了对课本主干知识的考查。
3.从考点分布看,2007年侧重于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考查;2008年偏重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考查,如2008年北京文综和2008年宁夏文综均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考查此考点。2009年山东文综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4.从考查方向看,侧重对具体历史概念、知识点的考查。
5.从命题技巧看,改变过去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的考查,开始侧重于对重大事件的原因、影响的归
本单元的内容和时政的联系较多,预示在未来高考中,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
1.经济危机对我们进行金融改革的启示,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内在联系。
2.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临着恐怖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尽管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的地区冲突和战争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安全。因此,以史为鉴、从二战中汲取经验教训是必要的。
3.罗斯福新政、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等问题的评价与以前相比有变化,在将来的考试中有可能出现。
4.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已成为新时期二战史研究的热门课题。应注意分析法西斯政权的性质、法西斯上台的原因,特别是日本法西斯形成的特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