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开始
(1)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其中,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2.毛泽东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1)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2)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3.革命形势重新高涨
(1)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10万人。
(2)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反革命“围剿”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来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4.“左”倾错误使革命受挫
由于共产国际的“左”倾策略和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5.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在长征初期革命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召开了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那种脱离实际、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者只凭主观热情而急于求成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虽然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由于“左”倾错误而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党能依靠自身力量来改正各种错误,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把握形势,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充分说明中共已从幼稚发展成为成熟的革命政党。
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制造惨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企图阻挠中国的统一,由于张学良“东北易帜”,其阴谋未能得逞。
2.九一八事变: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逐步加紧侵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3.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随着日本对华侵略不断扩大,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到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降至次要地位。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中国国内局势,包括国共两党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在特定的条件下,“民族矛盾高于阶级矛盾”的历史结论,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
(1)“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号召。
(2)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又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3)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领导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1)冯玉祥在北方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2)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在南方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领导抗日斗争。
(3)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主要矛盾的变化,即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由此可见,事物的发展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1.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军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表明中共在实践上已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表明中共的工作重心转移已上升到理论高度。
2.中共的最高决策由错误转移到正确
(1)1927年的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正确方针。
(2)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中共中央和红军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表明“转移”开始。
(2)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表明“转移”完成。
4.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外战”
(1)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倡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明“转移”开始。
(2)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共同抗日,表明转移初步形成。
(3)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明“转移”正式完成。
特别提示
内战属于阶级矛盾,“外战”属于民族矛盾,由内战转为“外战”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国共十年对峙从1927年南昌起义至1936年西安事变,历时10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①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②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资本主义国家。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美国1933年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进行疯狂的侵略扩张。世界历史的主要矛盾演变为世界人民和法西斯侵略势力的矛盾。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德意日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活动:意大利法西斯在非洲点燃了侵略战火,日本在亚洲进一步扩大侵略,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等。由此,亚非欧出现以反法西斯侵略为特征的民族解放运动。
(4)共产国际的活动。1935年七八月间,共产国际在莫期科召开“七大”,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此背景下,中共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关于南昌起义中打出国民党旗帜的问题
此问题是史学界争论的热点,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南昌起义打出国民党旗帜是我党坚持统一战线的反映,表明共产党坚持孙中山革命旗帜的坚定决心,是我党在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坚持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努力。第二种观点认为:南昌起义中我党打出国民党旗帜是一大失误,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引起人民群众在认识上的误会。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南昌起义打出国民党旗号这个做法,“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要对其作具体的历史分析”。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对当时国民党的性质认识不足造成的。
2.关于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问题
对此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它不仅从理论上、原则上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具体行动中对上述三方面作了实践。第二,南昌起义没有实行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更没有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它只是开始了对土地革命的最初探索和提出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设想,只是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不完善、不成功的探索。
第三,“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充分体现了南昌起义在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中的历史地位,但是,南昌起义并没有解决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问题,这是它的两大致命弱点。
3.红军长征的原因
以前都把红军的长征归结于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际上这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个变化有三点对红军进行长征有着重大的影响。一是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统一,使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消失了,红军只有转移才能生存下去。二是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已经深入人心,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危及蒋介石统治之势,故蒋介石必然集中兵力消灭红军。
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红军必须转移,党中央用半年时间做了准备。三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我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不得不调整政策,实施转移,冲出国民党的重围,北上抗日。
4.关于遵义会议的几个问题
遵义会议是我党在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在我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史学界对遵义会议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在许多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关于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标志的表述问题,多数人认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但也有人指出这一表述不甚确切,认为“毛泽东虽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核心,但未能确立最高领导地位。其确立是有一个过程的,直到瓦窑堡会议才算正式为全党所公认”。再如遵义会议是否标志着党的成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有人认为“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达到成熟”;(2)有人提出质疑,认为“成熟说不符合中共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事实”;(3)还有人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成熟力量,在遵义会议期间不折不扣地实践着我们党坚持马列主义同本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出丰硕成果;但遵义会议并非标志着党在政治上的成熟,而只是刚摆脱教条主义影响,进一步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5.关于九一八事变是否成为抗日战争起点问题
长期以来,通常把七七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这一观点不少人提出异议。有人主张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其理由是:第一,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第二,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及全国人民、爱国官兵立即投入抗日战争,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全国政治生活的主流。第三,毛泽东在有关文件中称其为“抗日时期”。因而主张把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十四年看作一个整体,九一八事变自然成为抗战的开端,否则即产生以下负面影响:第一,忽视九一八事变作用,
就会抹杀1931~1937年间的中日民族矛盾。第二,轻视九一八事变的作用,势必会割断日本侵华政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掩盖日本侵华野心。第三,不利于正确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
对于其形成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其形成的标志是1935年中共发表的“八一宣言”。第二种意见认为,“八一宣言”发表时党中央正处在长征途中,不可能对策略总方针作根本改变;这一转变是在瓦窑堡会议上实现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由于瓦窑堡会议没有改变对地主的政策,没有把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营垒中的亲英美派集团包括在统一战线中,并把蒋介石中央军这支主要的军事力量排除在外,因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仍未最终完成。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形成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政策是中共独立自主制定的,与共产国际七大制定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只是一种巧合。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政策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独立自主制定的,是从接到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八一宣言”后开始酝酿,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的。
7.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首倡者问题
此问题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目前主要形成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方针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决定的。其依据有三:一是在没有接到共产国际指示之前,中共已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五个步骤。二是中共中央发布的一系列电报均证明其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三是中共中央在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过程中,否定了共产国际的一些错误分析和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首倡者无疑应是发动事变的当事人张学良,而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其依据是:
(1)事变发生前,张学良“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他总觉得“抗日不应该反蒋”。(2)事变过程中,张学良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伤害委员长”,并采取有效措施“保其安全”。(3)事变发生后,张学良首倡和平解决,努力促使放蒋,并亲自陪蒋回宁复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
国共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2.主要表现
(1)政治领域:①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加强专制统治,形成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中共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并从幼稚走向成熟;②日本加紧侵华,民族矛盾上升,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2)经济领域:①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②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③中共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成就较大。
(3)军事领域:①国民党反动派对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进行战略转移;②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爱国官兵等抗击日本侵华,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
(4)国际关系领域:①国民政府实行反苏亲帝的外交政策,同时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恢复了一些长期丧失的主权,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②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中共倡导并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③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先后实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华北事变后,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标志,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
从近三年的命题情况来看,本单元内容考查次数较少,在高考中所占地位相对薄弱。
1.从题型上看,仍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高分值的题目较少。如2009年天津、广东、山东和上海等地高考均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本单元内容。
2.从内容和考点分布看,2007年广东文科基础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上海单科考查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北京文综考查了中国近现代的探索。2008年重庆文综20题考查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内容;四川非延考区18题考查了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山东文综11题考查了土地革命时期的特点;北京文综40题考查了南昌起义;海南单科20题考查了西安事变的意义。可见2008年高考主要侧重考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2009年天津文综6题考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山东基本能力30题考查了南昌起义发生的背景,上海单科21题、22题分别考查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九一八事变,涵盖了本章的大部分知识点。
1.从题型上看,本单元内容错综复杂,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阶级内部矛盾三种矛盾,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较多,今后有非选择题出现的可能性。
2.从考查内容上看,中国共产党根据矛盾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有可能成为未来高考命题的重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西安事变、日本侵华的重大事件也仍将是高考可能出现的内容。同时也应注意对现代中日关系、党建问题等热点问题的特别关注。
3.从命题形式看,可能会更加趋于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