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单元总结
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上:抗日战争经过了三个阶段。
(1)在抗战的防御阶段,日军发动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国民党正面战场,侵占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
(2)在抗战相持阶段,日军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同时,也对正面战场发动进攻。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扫荡”;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败。
(3)在抗战的反攻阶段,日本的侵略势力被消灭。
2.政治上
(1)日本对国民政府由军事打击为主到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2)日本在沦陷区实行法西斯统治。
(3)扶持代理人,以华治华。
3.经济上:在农业、工矿业、金融业等方面加强掠夺,以战养战。
4.文化上:实行民族同化政策,进行奴化教育,进行反共宣传。
日本两次打破帝国主义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一次是在一战期间,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标志着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另一次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华民族的抗战
1.国共两党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
2.两条不同抗战路线,形成了两个战场的抗战。
3.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使抗战历经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最终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1943年11月,废除了列强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5.中华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压力;苏联出兵东北直接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美英等国对日本法西斯的打击客观上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治外法权也称领事裁判权。1843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后来,美法等也享有这一特权;1925年,在五卅运动中,上海工商学联合会提出了取消领事裁判权等谈判条件;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废除列强取得的领事裁判权。列强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始于1843年,结束于1943年,共计100年的时间。
一、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
1.防御阶段:(1)政策:积极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共同抗日,同时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2)表现:一方面,八路军东渡黄河,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组织的太原会战,取得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另一方面,洛川会议以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相持阶段:(1)政策:对日坚持抗战,对国民党以斗争求团结,同时加强根据地的建设。(2)表现:面对日本的诱降及国民党的动摇,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1940年发动百团大战,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并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对蒋介石发动的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地打退了国民党的两次反共高潮,巩固了统一战线;同时,中国共产党加强根据地建设,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地主抗日的积极性,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3.反攻阶段:(1)政策:中共七大提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总任务。(2)表现:一方面,中共要求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另一方面,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八路军、新四军展开了抗日大反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二、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不同的原因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全面胜利。出现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
1.从领导因素来看,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求和妥协,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从民众因素看,清政府极力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并阻挠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从战略战术上看,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以致坐失良机,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分别开展阵地战和游击战,并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进行持久抗战,最后取得抗战胜利。
4.从国际环境来看,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华活动采取默许的态度,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的抗战得到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历时八年,在此期间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
(1)由局部战争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①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②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③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订慕尼黑协定,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④1939年,德国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同年在德意武装干涉下,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⑤1939年8月,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⑥二战前,中国等已在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战争,但是,由于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和苏联的避战自保政策,没有遏制住二战的爆发。⑦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2日,爆发了历时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等重大战役;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重要的国际性会议。
(2)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结成战时同盟。
①1939年9月二战爆发;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二战扩大;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在此期间,美国逐渐放弃“中立”态度,英国等走上坚持抵抗的道路,苏联参加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②1942年初,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中美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实现联合。
(3)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为战争需要,各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相应的科技,制造新式武器。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从而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由此可见:二战期间战争的需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1.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问题
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微观研究领域带倾向性或具突破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酝酿初期,国民党曾经通过四条渠道主动沟通国共关系,表达谈判意向。
(2)有的学者突破传统观点,认为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有60万军队进入敌后,其中一部分爱国官兵坚持团结抗战,国共军队形成了敌后共同抗战的局面,表现在政治、军事及其作战物资的相互合作和支援上。
(3)还有人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式与“一国两制”联系起来研究,认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抗日政权,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和共产党的“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种两个政权组织的合作和未来的“一国两制”,尽管在历史背景和政权性质上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在政权的领导关系和组织形式上十分相似。对于未来“一国两制”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的启迪意义。
2.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消极抗战开始于何时
对于上述问题,史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过去的传统观点一般认为,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
(2)后来有人认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党产生依赖英美的思想,开始消极抗战。
(3)有人针对上述观点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广州、武汉失守后,国民党不是单纯消极防御,而是多次实施反攻,如1939年国民党发动的4月攻势、7月攻势、9月攻势和冬季攻势等。针对有人用太平洋战争发生的当年,国民党军队伤亡数字明显减少来证明太平洋战争是国民党消极抗战开始的标志的观点,指出这一数字的变化不可能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短短二十天造成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已开始消极抗战。提出1940年初国民党冬季攻势的失败,是开始消极抗战的标志。
3.关于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到底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或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抗日战争?对此,学术界近年来争论激烈,主要有下列几种不同观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持此观点者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三种形式,通过三条渠道实行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其一,对全国人民来说,尤其是对国统区的广大人民来说,是实行政治领导;其二,对抗日根据地军民来说,是实行直接的具体领导;其三,对国民党顽固派来说,则是通过实行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使其不敢降日,而保留在抗日营垒里。正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抗日战争的领导,从而使之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有的论者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表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而且表现在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上。
具体地说,第一,中共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为中国抗战胜利指明了道路,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第二,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军队开辟了敌后战场,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中共发起、领导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迫使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领导者。
(2)国民党领导。台湾学者和大陆个别学者持此观点。其理由是:第一,南京国民政府是中国当时唯一的合法政府,国民党是当时唯一的执政党;第二,中共领导的军队当时的一系列作战方针、作战计划及作战命令等均需交国民政府批准同意后方能实施;第三,中共领导人的一些言论也承认蒋介石为抗战的领导者,国民党居于领导地位。
(3)国共两党各自独立实施领导。持此观点者认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着两个政党的领导,一个是共产党的领导,一个是国民党的领导,它们都在组织上保持了对自己的军队和政权的领导。抗日战争是在统一战线的形式下进行的,但确实存在着两个领导中心和两个指挥系统。国共两党是独立领导着自己的力量,合作进行抗日战争的。
(4)国共两党分阶段领导。持此观点者指出,如果对国共两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与关系及其在整个八年抗战中的军事活动加以考察,便可发现如下事实: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态度是鲜明的,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主导性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是居于领导地位的。但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逐渐取代国民党而成了抗战领导者,因此,如讲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应该说,在抗战初期,是国民党领导;相持阶段到来以后,是共产党领导。
(5)有的学者认为,抗战情况是复杂的,因而抗战的领导权用笼统、简单的字句表达不清楚,必须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最好不要笼统地、简单地提抗日战争是谁领导,而是具体地阐述中共和国民党在抗战中的情况和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历史特征: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的抗战。
2.主要表现
(1)政治领域:①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②国民政府坚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的独裁统治,并制造反共高潮,对此,中共坚决予以回击,维护和扩大了统一战线。
(2)经济领域: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②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③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以大生产运动为核心的经济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军事领域:①抗日战争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在防御阶段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最终,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②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外交领域:①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争。②中国与美、英、苏等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③收回治外法权。④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⑤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本单元为高考重点考查单元之一,历年高考本单元内容均有涉及。
1.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问答题也有涉及。如2008年江苏单科22题就有关于全民族抗战必要性的材料题;而2009年各地高考题均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2.从考查内容看,国共第二次合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共产党坚持抗战、加强根据地建设、国际力量合作抗击日本法西斯、抗日战争胜利等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如2008年全国Ⅰ16题对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考查,2008年全国Ⅱ39题对“驼峰航线”的考查等;2009年福建文综17题、安徽文综16题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考查,广东单科9题对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考查等。
3.从考点分布看,2007年高考全国卷只涉及了国民政府所在地问题。2008年高考考查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土地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国际力量合作抗日等内容。2009年涉及了正面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等内容。其中全国Ⅰ19题考查了台儿庄战役,山东文综12题考查了日本全面侵华。
1.联系当前国际形势,特别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问题如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等。注意日本在侵华过程中的反动方针、政策及暴行,抨击日本右翼势力,警醒中国人民,亦可与中日关系的日后发展联系。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未来高考有可能在命题时与世界史联系,应引起重视,并注意在抗日战争中国际力量的通力合作。
3.国共关系是时政热点,所以应注意从国共关系为切入点考查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以及全面认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
4.经济近代化是当今史学关注的热点,故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经济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今后命题的重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